在太極拳練習中,經常會聽到“腰如車軸身如車輪”或“手如車輪”的說法。內家拳中也經常會聽到“以腰帶手”的說法。反正我是弄不明白怎麼“以腰當車軸”,又怎樣能以身體當車輪圍繞著腰這個車軸轉動。另一說是“手如車輪”,這里手我們理解得可以寬一些,是連胳膊帶手。但胳膊是長在肩上,又怎麼能圍繞著腰轉動呢?我並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身可以理解為軀幹,手可以理解為手臂,這是很難由腰來控制轉動的。
什麼是腰呢?每個人系皮帶,對腰的概念是明確的,沒有必要按醫學概念搞得那樣精確。一般說就是肋骨下沿到胯骨軸這一段稱為腰。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慢點兒,小心,可彆扭了腰”。 “扭”比“轉”的活動範圍小多了,扭都能傷害腰,我覺得更不能轉。腰在人體中絕對是比較脆弱的部分,非常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經常可以聽到諸如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腰肌勞損等病的名稱。所以如前所講,突出腰為關鍵的說法,我即理解不了,也就不去考慮它。因為孫存周老師教我的練習方法中,基本上沒有腰的事。
“肩胯相合”這一說法是被廣泛接受的。什麼是“相合”呢? “相合”可以理解為關聯著、呼應著。對於肩與胯來講,是應當左肩與左胯在一條垂線上,右肩與右胯也在一條垂線上。這樣一來,我們的軀幹像一塊長方形木板一樣被固定下來了。兩肩如同木板的兩個上角,兩胯為木板的兩個下角,為什麼要這樣固定呢?這都是為了保護我們這個脆弱的腰。
事情往往是相通的。你看那些舉重運動員,他們提起槓鈴時腰挺得直直的,是用腿的力量將槓鈴提起,整個軀幹也是像一塊木板一樣被固定住了,其實這也是“肩胯相合”,只是人家不那麼說。如果舉重提槓鈴時不是挺直腰,而是彎著腰,使肩胯不在一條直線上,也就是故意使肩胯不相合,其結果肯定是腰部受傷。你應該記住,今後搬抬重物時首先要挺直腰,做到肩胯相合,然後用腿的力量往起搬抬,這樣你的腰沒有動作,不容易受到傷害。
我們再回到練拳上來。練拳中身體肯定要經常轉動。現在肩胯相合了,軀幹像一塊不可彎扭的厚木板。身體在轉動時,好像在脊椎中間插上一根鋼棍,這根鋼棍似乎是垂直固定在地上的,整個軀幹的轉動只能是以脊椎為軸的轉動。比如身體向左轉動,則由腿的動作使左胯向後收(或稱向裡收),右胯向前放(或稱向外放),使身體以脊椎為軸向左(逆時針)轉動;若身體向右轉動,則是右胯向後收,左胯向前放,使身體仍以脊椎為軸向右(順時針)轉動。
試驗肩胯相合以脊椎為軸的身體轉動時,兩腳可與肩同寬,兩腿微曲即可。基礎好的朋友也可以以馬步做此試驗。此試驗的關鍵是身體的轉動是以假設脊椎內有個與地面垂直固定的軸,身體是在這個軸上左右轉動的。這個假設的軸絕不可以歪斜、晃動。否則你做的一定是臀部來回甩動。作個比喻,此試驗要做成你的身體的轉動,就好像是自行車的腳蹬子一樣,只是轉動,沒有擺動。方形的腳蹬的四個角,就相對應看成兩肩兩胯。此試驗看似簡單,若真的想做得正確需下功夫仔細體會。
現在知道身體應怎樣轉了,但是轉的角度也是非常關鍵的。你試驗時最好是面對牆壁,你的前胸與牆是平行的,頭很正,目視正前方一個固定的點。兩胯一收一放使身體轉動,當轉成前胸與牆成45度夾角時則應停止轉動。這要成為習慣。轉多了,轉少了都不對,就應該是45度。而且身體轉動時兩眼始終盯住正前方固定的目標,所以頭紋絲沒動。
編者提示:作這個試驗開始熟練時,不要忘記同時體驗“虛領頂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