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移動,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關鍵。我個人的修煉體會是:太極拳架的練習能否成形,除了身法八要必須煉上身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重心移動的方法。由於沒掌握重心移動的要領,很多習練者出現了膝關節腫痛、挺胯、撅臀、貓腰、伸頸等弊病,甚至一些著名大師的傳人和習練幾十年太極拳的老練家到了晚年一走架連身法八要都丟了。因此。不論是初學者還是老練家,都應注重太極拳行功走架時的虛實轉換和重心移動。目前流行的國家規定套路的練法和傳統各門派的練法都有一定的區別,有些還大相徑庭,令太極拳習練者無所適從。
   
一、前腿弓、後腿蹬的誤區
    
國家規定套路對於虛步變弓步的技術要求是:前腿弓和後腿蹬要同步進行,前後上下要協調一致。這種練法和技術內涵本身並沒有毛病,尤其是對於初學者不失為一簡捷有效的方法。但按經典太極拳論的要求來看,無論是弓還是蹬.都是後天主動做作的動作和局部用力,而非內家拳的自然之道。

其實不僅學院派的技術類型如此,甚至一些傳統派的練法也與學院派的技術要求大同小異,如《武式太極拳正宗》一書中的重心移動的方法是: “右腿蹬直,重心前移.左腿前弓。左腳落平踏實,成左弓步。”看似是向學院派看齊,以求規範;其實是沒得真傳,不知所以。
    
練傳統太極拳中得真傳者並不多,郝為真先生的入室弟子閻志高師祖在瀋陽授徒lO年。教了幾百名學生,得真傳者廖廖無幾;陳明潔師爺是嫡傳弟子中的佼佼者,但陳師爺的弟子也並非人人得其精髓。我初學武式太極拳時,師門的前輩也要求我行功走架時後腿要蹬上勁,蹬來蹬去把膝蓋蹬傷了,後到興城溫泉理療才有所好轉。我在失望中得遇陳師爺的兒子陳一鳴師叔,請教下勢行功而不傷膝蓋的方法,他告訴我本門太極拳行功走架的真諦:千萬別在膝蓋上使勁,腿要放鬆,要藉身體往下的松沉之力,再裹襠護肫,轉腰沉胯,重心就能輕鬆移動了。我按此方法一試果然見效。於是奇怪:這麼好的方法為什麼知道的人不多?陳師叔說:過去老拳家教徒弟時,你不問他他不說,像這種外表不明顯的毛病,他看見了也不會給你挑明陳師爺說過,你沒有練到那兒,說了也沒用。
  
看來傳統武術的教授方法確實需要改革。
    
二、傳統派的正宗練法
    
傳統派中有一些是與陳明潔師爺嫡傳方法類似的正宗練法,如楊式太極拳,《太極拳理傳真》一書的作者張義敬求教於楊澄甫的嫡傳弟子李雅軒先生:“'究竟弓箭步的形成是以沉勁為主或是以向前蹬為主?'他慈祥地笑著說:'原來這個你還沒有懂呀?難怪你不長功夫呢!'他一手按住我的腹部,一手按住身后腰部,做了一個下沉中帶轉動的動作。這不就形成弓箭步了嗎!最後他肯定地說:練拳當以沉勁為主。不可著意前推。他否定了向前蹬形成弓箭步的練習法。”當代武式太極拳的著名學者吳文翰先生關於太極拳虛實轉換的方法是(以右實左虛為例):“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左膝似線上提,左足尖離地上屈,足踵輕輕剷出,著地後足跗放鬆。足下似有吸力,腳掌緩緩落下踏實,右足蹬地,右腿自然伸屈,上體隨腰胯微左旋,尾閭前送成左弓步。”昊先生師承的練法是源於傳統武式太極拳的“轉換在腰隙間”的法則,但吳先生的闡述更為具體化。以兩腰眼作為轉換的關竅雖是武禹襄的首創,但已得到各派太極拳的認同,如筆者所習的楊禹庭一系的北派吳式太極拳也主張“命意源頭在腰隙”,並且總結出一些很好喑勺練法。

武式太極拳家閻志高師祖早年練過太極提縱術,他將師承的郝為真宗師的練法與呼吸、意念相結合,重心移動時。吸氣用意念將後腿的實足提起,呼氣用意念將前腿的虛足落實。久而久之練得重心轉換輕靈自如。倘若青少年能刻苦用功則有望練得身輕如燕,長年堅持這種練法不僅吐納之功有成,而且斂氣入骨亦有可能。另外,閻志高師'祖早年練過形意拳,而陳明潔師爺8歲時既隨戴魁先師修習心意六合拳,於是他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三節”理論融入了武式太極拳的行功走架之中,使重心移動與腳下三節勁的相結合成為本門行功走架的一種特色。

三、由淺入深的多層次練法
    
初學太極拳者對體內的感應遲鈍,不可能一步就達到“命意源頭在腰隙”而抽疊兩個腰眼進行虛實轉換,要想以短時間進入太極境界,必須掌握具體有效的正確方法。雖然目前在太極拳界對唐豪和顧留馨這兩位學者頗有爭議。但他們合著的《太極拳研究》一書中有關於重心移動的“由內及外”的練法。仍不失大家水準。現摘錄如下(以左虛右實為例): “右腰隙(即內腎)下抽落實,似乎托起左側腰隙;胯根撐開,右胯根微內抽,松胯屈膝,逐漸坐實右腿,成右實左虛之勢。然後,右胯再微向下沉,左足輕緩地向左前方邁出,步隨身轉,兩胯根更撐開,兩膝蓋向左右分向前挺。隨著重心逐漸左移,左側胸肌向下松沉。左側腰部漸覺充實,兩肩中間骨節仍微微鼓起,腰脊命門穴則向後勃,而脊骨根有向前上翻之意。逐漸坐實左腿,再左胯根微向內抽,左腰隙下抽落實,似乎托起右側腰隙,隨著右足提近左足旁,成左實右虛之勢。”初學太極拳者按此方法練習時,應多注意鬆肩松胯,別讓內勁滯住。常見一些行功走架者身體某一部分出現凹凸顫動、手臂抖動的現象,這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重心移動方法,由腳下產生的重心反作用力未能貫通周身造成的。
    

掌握了形體上的重心移動方法,領悟了“轉換在腰隙間”的內功機理後,可以再修煉意念控制重心的方法。北派吳式太極拳大師楊禹庭先生的弟子王輝璞先生傳授我拳架之初。教我如何運用意念移動重心:雙腳等肩平站,設定各承重量為25kg屬雙重狀態,然後形體微動或不動,將其中的一腳所承重量一兩一斤地減少並移到另一腳上,使之一兩一斤地增加,雙腳左右輪流增減,重心沉穩均衡地轉換。如此這般長久修煉,可達到不顯外形而重心潛換的境界。另外,行功走架時還可以將重心的移動和內力的引領相結合形成意念導引,這是北派吳式太極拳獨特的內功修煉法門。重心移動的外形動作愈小,太極拳的功夫就愈高。據說楊少侯的小架拳法行功時由於重心潛換而令人虛實難辨。其弟子吳圖南大師留有電影紀錄片,其中走小架太極的一個段落,真讓人嘆為觀止。
    
當太極拳的行功走架修煉達到化境時,修煉者只要“滿身輕利頂頭懸”,不用力、不用意,形體就會自覺地行功走架。而不知道是“我打太極拳,還是太極拳打我”。此時不需再注意重心的虛實轉換了。行功走架非虛非實、亦實亦虛,只有神氣二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88965 的頭像
    mom88965

    ~隨性~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