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出真正的中國功夫?在練習的領域中,我們大致分為:<練拳﹐走拳﹐領拳﹐洗拳﹐忘拳>五個階段。而這五個階段,真正靠的是你自己,自己去練,自己去體會,自己用腦仔細的思考;這就是古人所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真意,師父帶你進入的只是拳的領域,教你練拳,以後的階段看的是你自己的體認,體認的深,問的問題就能捉住重點,事半功倍;不去體認,不去思考,只是一昧的問問題,所得到的還是空洞的外在形式,永遠無法融合。
<練拳>:套路的練習是中國功夫練習時的根本,由於其發展的時日久遠,以致累積的經驗豐富,初學者往往被他美麗的外表吸引,而進入了他的領域,去接觸他,學習他;就猶如今日的廣告一般,吸引著你,為之嚮往;所以在練拳之初,就由師父帶著你學習套路,你就會去盡量模仿師父的動作,作為自己的標竿,慢慢的一套套的套路練會了,許多的學生就認為已經練成了幾套拳,已經練會了中國功夫,這也正是中國武術時常被誤認為花拳繡腿的主因;為什麼?因為你只有空架子,你並沒有從<頭>練起。用頭腦去想,想什麼?想這套拳路子,如何才能更順暢?想全身的重心轉換,應把握在哪一點才能更穩固?想你這套拳路的外表,與師父的差距是多少?差在哪?為什麼?如何修正?想你每一拳﹐每一腿的勁道,是否能夠盡情的發出?不斷想出問題,不斷修正缺失,這才是第一階段<練拳>的真意。
<走拳>:往往我們觀賞一些表演賽,或觀摩會時,都會發現,大都數的學生,時常有忘招的情形發生,也有的學生雖然每招都順利打完,可是在整套拳的演練中,面部表情凝重,似乎是在背書一樣的背著拳,只是將一套拳打完了,也就交待完了。這種情況發生的主因,就是連第一階段都沒有完成的結果。可惜的是,今日許多地方卻還這麼不變的,繼續做著,再述說一些故事與前輩的英勇事蹟,再背誦一些拳譜歌訣,認為這就得到了該門的精髓;傳承也就因此自我阻礙。學會了站立,就應該學習走,你我由嬰兒至今,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人類生活的主要重心,就是以走為主,總不會說,光在那站著就已經體會了人類的精髓。練完的拳就要走,怎麼走?別以為能把一套拳由頭至尾,一招不漏的打完就是走拳;是拳帶著你走,還是你帶著拳走;這其中的差別是相當大的,正猶如開車一般,順暢才是關鍵,在無意識下還能走完一套拳,那才是一種享受。練拳不是一昧的苦練,停留在第一階段的<練拳>,就永遠享受不出中國功夫的魅力;就猶如今日的計算機,只一昧的苦練文書輸入法,一天到晚輸入的是別人交待打的文件,那是苦不堪言的,拳也是如此;打拳如走路,順暢如水流,你就能開始支配拳,而不是拳的奴隸。如何做?從何處著手?還是從<頭>做起,去思考,思考什麼?思考怎樣才能不想招式。
<領拳>:我們都知道,一本字典從頭到尾都背誦下來,是無法寫出一篇文章的,單字是死的,文章卻是千變萬化,為什麼一篇優美的詩句,能夠吸引住眾人的目光,因為他有生命。中國功夫的生命在哪裡?這一步的享受領域又再廣闊了一些,練完第二階段<走拳>,你的拳套演練,將是如行雲流水般的樂在其中,這時候就必須<領拳>,師父會教導你,一些基本的用法,但是別忘了,這是師父的用法,而不是你的用法。就如同走路一般,表面上看只是走路罷了,然而每個人卻都有著自己的模式,細分之下卻是各個不同;中國功夫亦然,師父肩負著引導的責任,招式必須靠你自己去體會,去思考;一拳正面打來,左手封去來手,右手出拳攻擊;難道一定要一層不變嗎?是否能連封帶打?左手的守式不能是攻式嗎?右手的攻式只有攻的目的嗎?合理性是多少?機率又有多少?去想﹐去體會﹐再和師父研究;招式也就一化十,十化百;當招式的幻化融入拳路之中,套路的演練,成為一種享受,你駕馭著拳,主控著情勢,面容表情,隨著拳路的演變而動容,或喜獲憂,或信心滿滿,或危機四伏,每次的狀況是隨意而發,次次不同,這等的享受就已然脫離了死套路的枷鎖。
<洗拳>:任何東西只要久了,就會沾滿了塵垢,這時你自然會想將之洗去;可是拳怎麼洗?用腦筋洗!重新再走套路,看看每招每式你浪費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多餘的動作?浪費了多少無謂的力氣?也許只是零點一秒,也許只有一毫克,然而累積起來的總和卻是極為的可觀的,我們有句術語稱之為<凌角凌線太多>;用腦筋去想,怎麼樣節省下一秒?那些浪費的零點一秒在哪?怎麼多保留一些不必要浪費的力氣,讓要運用時轉換成勁道?這樣的思考結果,在你的拳路之中,已然放棄了長勁,而進入了尺勁﹐寸勁﹐分勁的階段,拳路的運動猶如研磨過的水晶球般的光滑剔透,招式不再是招式,而成了一組組自由組合的段落,可長可短,靈活而用。
<忘拳>:如果一篇文章,東取一段古龍的詞句,西摘一句金庸的詩,加上個總統訓詞,瓊瑤劇情,添加一些年輕人的酷語,再標上個莎士比亞的銘言為抬頭;你認為這是文章嗎?這個作者會寫文章嗎?你會看嗎?為什麼?根本是亂七八糟,胡塞亂湊!什麼才是文章?是作者的體驗,是自我思維的表彰,是發自於內心底的一種感覺的幻化,是經驗,是累積。中國功夫亦然,拳路是累積,因此我們去學習許多不同的套路,一套拳真能打天下,那全世界的教育就全出了問題,從沒聽說過哪個國家的教育,只要讀一遍文章就OK了,也許能說<一本孫子兵法就能平天下>,但是要看懂孫子兵法,了解孫子兵法,進而能活用他,你該看多少書,吸收多少經驗,體會多少人生,你才能窺視一二;當然,招式不在多,一招足以製勝,然而這一招是多少拳術的精華幻化,這一招是多少經驗的累積中國幾千年來,也從未聽說過,有一個人他的<永>這個字,寫的維妙維俏,所以是個書法家,一個永字,寫遍大江南北。拳路是一種體認,就猶如我們體認人生一般,為的是吸取經驗,累積經驗;經驗有了,自然會去嘗試結果,由生疏到純熟,就猶如你學開車一般,剛學會,就想開上路去表現一下,結果是手忙腳亂,一身冷汗;慢慢純熟了一些,兩個朋友就開始爭著你的開法不對,我的煞車踩的慢了些,自己的開法也沒出什麼大車禍,你的開法絕對有問題;就像許多人現在的學拳心境一般,館與館之間爭個面紅耳赤,派與派之間罵的口出穢言,反正只有自己學的才是正統,一直就停滯在初學的階段,而沒有長進,試想一個開車數年的人,有誰還會記得開車的步驟呢,為什麼?不過是開個車嘛,不過是個習慣嘛! <習慣>!這就談到重點了,拳術如果只是停留在招式上,那拳還是拳,你還是你,遇有突發事故,想著用哪一招對付,腦筋想著,眼睛裡啥也沒感覺,別人一拳已經打到你臉上,那你的拳就白練了;招式是死的,全部都在套路之中;怎麼樣把招式練活能用,就要讓他成為一個習慣,這就是中國功夫練習時,強調的能讓你<脫胎換骨>;可是許多藉此斂財的人,卻以此句予之曲解,大言不讒的說,練了我的功,骨胳也變了,皮脂也改了,氣脈三百六十度也能運行了,活像練了這門神功,就能從人類變成個ET,簡直活見鬼。如果脫胎換骨是這麼個解釋法,那也該拿個皮尺去量瓊瑤家,看這<幾度夕陽紅>到底是幾度。所謂的<脫胎換骨>,只是一個習慣的改變,以及養成,練武的拳法招式成為一種習慣,彎腰駝背反而成了難過的事情,脊髓正了,胸部自然就開擴,呼吸自然順暢,氧的獲取量增加身體自然健康,表現出容光煥發的態勢,日常行徑,遇有危機感覺,自然反應而避之,遇有攻擊,自然防之,全由下意識反應而出,因為這是一個習慣;怎麼練?用腦筋練,想一想,這一面來的攻擊,哪招最恰當,然後去練,想一想,怎麼把他練到忘掉,就像吃飯,睡覺,走路一般,由一招練起,到兩招,到十招,到百招,到是招也不是招,而成了個習慣,這時後的功夫才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