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答:
太極拳彈簧勁之說是今人的創新說法,在古典太極拳理論文獻中彈簧勁之雛形亦依稀可見。 “隨曲就伸”、“氣宜鼓盪”、“周身節節貫串”、“氣勢騰挪”、“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等盡是。今人常稱棉軟而又沉滯,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為彈簧勁。
彈簧勁的練成,是靠練拳架和推手兩方面同時著手的。談從太極拳方面練彈簧勁的文章較多。如李雅軒老師所談:“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之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也就是說練拳時的身體,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
棉軟而沉滯是彈簧勁的突出味道。為了給人造成沉滯效果,推手時絕不能用力頂抗彼之力,不能讓人有“此人力大”的感覺。若用力頂抗,常會造成對方發不出力,不會動。不會動與滯是兩碼事,不會動就沒了下文。同時也不能與彼力毫不抵觸,若毫不抵觸,會造成空走。空走就是丟,無滯可言。重了不能動,空了犯著丟,重、空都無彈性可言。為使對方隨時能動、能發力,又始終發不完,發不透,發不舒服。應在沾連粘隨中,刻意延長每一力的相互作用時間,不叫對方發硬,不把對方拿死,始終將展未展,似松非松,讓對方死活不成。 “整體彈簧勁”中之“整體”兩字,既指各人自己,又指推手雙方。各人向體的任何部位都該練成可隨時壓縮或拉長,又永遠壓不到盡頭。鋼製彈簧可被壓死或拉直,且只在彈簧軸線上才顯彈性。太極拳之彈簧勁比之鋼製彈簧之彈性是有過而無不及的。推手雙方構成的“整體”在練彈簧勁過程中,各方力求意念爭先主動,誘迫對方成為彈性體,又刻意使自身也為彈性體。兩者交融,合二為一,彼來我往,相生相剋,循環無端。
整體彈簧勁,是由人體各部無數“彈簧”組成。它們可同時分別朝各個方向運動。如手向後動,而身體可前行或向左、右,全無定向,做到“手讓而身不讓”、“上退下進”。雖可彼此自動,然卻是各司其職,總目標一致。就像行駛中的坦克車一樣。車身或逆轉或順轉,同時,炮體上抑或下俯,左轉右旋,彼此各司其職,但它們又都是隨車體朝同一個方向進退的。小昆蟲撞進富有彈性的蜘蛛網裡,雖身足齊努力,拼死掙扎,然“彈性床”特具“隨曲就伸”、“捨己從人”風格,非硬實地,可得反作用借力彈飛逃走可比。至精疲力習,束手就擒在所難免。人遇高水平的太極彈簧勁,必將難逃被“虛虛籠住”之厄運,結局不會比小昆蟲投蜘蛛網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