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是太極拳技擊的獨特風格。太極拳的推手運動是各學派在繼承我國古代民間武術對練實踐的基礎上創造發展而成的高級拳術競技運動。它是由兩人按照拳架的基本招法、勁路進行對練,通過對練有效地訓練周身觸覺和感知靈敏等身體機能。推手求功奧妙無窮,要遵循“不丟不頂”原則,循序漸進求技擊功夫。
怎樣循序漸進練推手呢?要根據人們的認識規律,結合五種推手法,須從位置、聽勁、懂勁、引逼、搭手、用招六個方面訓練。
一、位置訓練
初練推手必須要求推手姿勢到位。五種推手法要求的位置各有不同,要按要求訓練。先求上肢兩手臂到位,兩手要求能防護對方的手、肘、肩關節。一般要求手要搭放在對方的腕與肘關節處,用小指外側接觸,不要抓,要兩臂成弓形,既不伸展,也不捲曲,始終用內勁扌朋住,兩手劃圓纏繞,不能超越中線,要沉肩垂肘,肘既不貼肋,也不離肋,要把意念集中到接觸點上。
眼睛到位。 “眼是心之苗”,它是偵察敵情的武器,推手時與對方對峙,要產生一種威懾力量,要看准進攻與防守的接觸位置,同時注視自己肢體的運行。
軀幹到位。身體要閭尾中正,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旋轉腰軸。因為兩人推手不同單練,往往推手時心情緊張,對外因條件不能適應,就會犯軀幹不到位的毛病。推手如練拳一樣,體鬆自然,以腰為主宰,兩肩與兩胯對照呼應旋轉,配合呼吸氣沉丹田,勁送四梢。
下肢到位。要分清虛實步型,活用五行步法。弓步時,要注意兩腿的各自功能,弓前要注意蓄勁之腿蹬地借力,送體前移;弓時要注意弓腿膝蓋領勁,隨腰胯旋轉移重;弓後的腿要意貫內勁,立地生根,承擔體重。靜步時,要注意符合襠的開、圓、合、提要求。邁步時,要輕靈,腳跟先著地,落放位置要根據技擊目的。管套、插封,腳尖的下踩、上蹺、外撇、裡扣應隨技擊而變。差之毫釐,結果是謬之千里,練拳、推手也是這樣,學者要詳辨此理。
聽勁是懂勁的基礎,是化勁的前提。聽勁之道,權其輕重、遠近,由尺而寸,由寸而分,由分而毫。聽勁訓練須在推手扌朋勁中求達,須通過陪練者“餵勁”逐漸求達。首先,求部位感覺,再求受力方向感覺,然後求力度輕重感覺,最後綜合性求達。
其要點:推手聽勁須鬆柔,粘連粘隨用圓扌朋,觸圓方發辨證用,旋轉隨意妙無窮。
三、懂勁訓練
拳論曰:“懂勁後愈練愈精”。可見懂勁在技擊中極端重要,聽勁是基礎,只有聽勁準確,懂勁功夫才能提高,若不懂勁易犯頂、偏、丟、抗等病,若似懂而非全懂勁,又易犯斷、結、俯、仰等病,真正懂勁後,方能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功夫。
切記:“捨己從人求懂勁,妙用纏繞尋戰機,太極陰陽辨證用,引進落空合力擊”。
四、引逼訓練
引逼是採用主動方法誘惑對方上當,使之進入我設計的特定技擊之中。其動作是引化逼迫對方違背太極之理,形成勢背,勁空,勁散,失重,我趁機立即採用攻擊技法而取勝。
拳論曰:“引進落空合即出”。這是推手的原則,訓練時切記:不進不能引、不引不能空、不空不能擊。
明引是功夫較深後使用的虛招,多用於散打技擊。彼不動,我後發引其動,用主動的第一勁別讓彼搭手,借用對方因心理變化而動作失常進而技擊取勝。例如:欲前先後,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直來橫取,橫來直取等,實質上是活用陰陽、虛實,不讓對方所知。功深者巧用閃驚法,避實擊虛,迅速發勁,一舉成功。
五、搭手訓練
推手練習,或競技推手都是和平手搭手法,這種做法不適應散打、實戰需求,若不練習搭手,常被人所製。
搭手是兩人攻防時縮小空間距離,力點相交的動作。不論是推手,還是散打練習都應研究搭手。搭手是根據對方進擊的動作變化而定的,一般情況應注意以下幾點:
(2)搭手的力度。陳式太極名家陳鑫說:“不可有力,亦不可無力,折其中而已”。強調了搭手的力度要適中,凡搭手須手臂鬆柔,外如棉花內似鋼,攻防手的粘著點,須用意念貫勁扌朋住。要掌握好用力的分寸,用力大易被對方借力引化,用力小易遭侵入。
(3)搭手的位置。根據進攻武器而確定看護位置,人們特定進擊武器稱之謂“七星”,拳論曰:“遇敵上前迫近打,顧住三前盼七星”,“七星”指的是肩、肘、手、胯、膝、腳、頭,一般要求照應看護。手搭手,肘看肘,肩對肩,下肢也是同樣,防禦的姿勢不是固定的,針對對方的姿勢,選用相應的堵、截、理、繞防守搭手法。
(5)搭手的速度。拳論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強調搭手,不論是進攻,還是防守的動作,要隨機而動,動作要先於對方,快者如閃電,慢者形可見。
(6)搭手的變化。搭手變化指接觸後的相適應動作,搭手後動作決不能固定不變,不變就滯,對方易掌握我的規律。因此,要活變,要符合太極原理,要因人、因時、因地而採用相應動作,一般情況,搭手變化要在瞬息間完成扌朋、松、引、轉、發的動作。
六、招法訓練
招法指的是在特定條件下,實現某個技擊功能。招法使用須在推手熟練後見機而用。招法使用要依據人體活動規律辦事,要依客觀實際為前提條件,加上主觀能動性的創設條件而用之。招法訓練要求“全”,既能進攻,也能防禦。
解脫擒拿肘法,其動作要辨證相反用之。利用劃圓纏絲,破支點,破動力和阻力,通過放鬆旋轉,由直變曲、由近變遠、由下變上,或利用摩擦力牽引,使對方槓桿不能形成而解脫,或用圍魏救趙之手,取眼睛而解脫。
總之,推手求功莫厭煩,循序漸進持有恆,相互陪練善總結,實踐理論要溝通,太極陰陽辨證用,技擊功夫妙無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