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充滿著道家哲理的武術,它不僅以技擊實用和健身強體的價值吸引著無數習練者,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引起了人們對它的拳理拳法進行不斷的探討。太極拳自產生以來,始終把老子哲學中的“柔弱似水,以柔克剛”思想奉為經典。淮河流域是道家思想的發祥地,“太極”一說也出自《莊子》。蚌埠境內的古塗山氏國又是傳說古代大禹導淮的故鄉。本文試圖以大禹疏導百川的治水方略,對作為“水性拳”的太極拳拳理進一步加以闡釋,從而探求太極拳理的精義。

(一)
    
大禹治水開創了華夏業績,同時包括了寶貴的治水經驗。公元前2700年至2000年間,是自堯而至舜、禹進行治水的時代。史蹟記載了那個時代曾動員了全國的力量,以鯨及其兒子禹為代表的一批治水人物,經過了近一個世紀前赴後繼的全民族奮鬥,終於由禹治理成功,地平天成,九州攸同。從此,禹鑄九鼎,天下太平,功澤萬世,華夏稱之帝禹功最大。
    
今天我們所講的大禹治水的方略,實際上是鯀禹父子兩代治水共同形成的。據《山海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鯨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正是在其父鯨以堵的方法治水失敗後,受命於洪水四溢的危難之中,前赴後繼,開始治理水患的。大禹治水方略其主導思想是“疏川導滯”,被譽為千年來不可更改的治水原則,它所體現的哲學思想就是因勢利導。根據“水無有不下”的樸素認識,確立了以疏導為主的治水的方略。 “當斯之時,四讀未通,洪水為害,禹及決江疏河,通之四讀,致之海,大小相受,百川順流,各歸其所。然後人民得去高險,處平土。”從而使得“水山地中行,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這是禹鑑於他父親鯨用湮塞即防堵的方法的失敗,而改用了疏導的方法。同時也是禹隨著當時華夏對四周夷族征服,中原地理視野不斷擴大而對水的規律加深認識的結果。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諺語流傳在民間已相當古老了。以土掩水在一段時間內,人民還認為是治水的妙法,它反映了原始社會時期生活在小片土地上各自為政的氏族公社的人們,遇見像洪水這樣的大災難,無計可施,只有出此下策的真實情況。甚而幻想中的英雄人物如鯀、禹者所特的治水寶物也只能是能夠生長不已,堆積加多的息石息壤,除此之外,似乎便想不出更好的治水方法了。疏導——這個聰明而有效的治水方法被發現,恐怕是當歷史的車輪已經進人了階級社會。有了國家的組織,合諸小部族而為大國族,人門的地域視野擴展了,一方面知道水流東注,歸於大海這個真理,另一方面也確實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疏導河川使歸於大海因此,才發現所謂“應龍”的神龍,讓大禹拿它的尾巴劃地,在前面開路。 “應龍”尾巴指引的地方,禹開鑿的河川也就跟隨它走。故《楚辭·天問》於“洪泉極深,何以填之”的問語之下,又有“應尼何劃,河海何歷”的一問。大禹治水這個產生於文化發展低階段的治水神話,除了“應龍”之外,只有讓息石息壤在治水中顯示其重要的作用了。

 

(二)
    
春秋戰國時代以後,人們對大禹治水的經驗作了較科學的總結。孟子在反駁白圭。以鄰國為壑”的主張時,明確說明了禹是順乎水的本性而行:“禹治水,水之道也,故禹以四海為壑。 ”到了漢代則更明確把禹治水方略概括為“禹之決讀也,因水以為師。 ”“以水為師”就是善於根據水流動的規律,因勢利導。這個樸素的唯物思想,對古代哲學思想以及各家學術流派都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
    
產生於淮河流域的道家思想,是與水密不可分的。其經典《道德經》中因水而論,多處可見。在以冷兵器作戰的軍旅武術時代,孫子也曾把用兵比作水。他說:“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困地而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值得提出的是,明清之際出現的太極拳,其思想淵源則是深深植根於道家思想之中的。這就是我們今天在領悟太極拳理時,不能不把對水性的認識作為掌握太極拳理真諦的關鍵。正因為如此,才能使我們能夠通過追溯大禹治水方略,來啟發當代人對太極拳理的深層認識。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水性的認識已經上升到哲學思想的高度。老子曰:“上善若水”。水至柔至弱,善利萬物而不爭。歷來的太極拳理論都把這個論斷奉為正宗的拳經,並作了許多的論述。有的把太​​極拳形容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有逆來順受之法,致柔之術,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等等。有不少太極拳家是這樣描繪自己練太極拳的情景:初期練太極拳是如站在水至頸深,姿勢變換要慢勻,是不會游泳者的游泳;中期練太極拳如浮水中身是空,長江大河浮游中,已會游泳;晚期大成之時,練拳身體如在水上行,如履薄冰。諸如此類的體會很多,在練拳時的主要講意境似水,好像是在水中運動。可見水的意境在太極拳練研中是非常重要的。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也有許多把打拳比作水的言論,如:“其以柔進,如水之波旋轉。”又稱水並非純柔和柔弱,還把洪水與猛獸相提並論總之,都把太極拳的精義視為五行中水的柔性。

 

三)
    筆者以為,僅把太極拳理理解為水的意境,還未能真正把握拳理的真諦。如果能從大禹治水在處理“疏”與“堵”這對矛盾中,更能認清太極拳作為水性拳的精義所在。鯀“壅防百川”失之於對水性的認識;禹“疏川導滯”得之於對水性的掌握。這個精闢的論斷,可以說是幫助我們領悟太極拳理奧秘精深的中心環節。
    
太極拳理中最忌“頂”。頂者,剛也,相當於對待趨勢而來的洪水猛獸所採取的堵,它從根本上背離了拳理的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的原則。如果單用頂祛,如同鯀治水中儘管把帝王的息土也用上了,還是抵擋不住洶湧而來的洪水。反之而不頂,是為柔也,是人進我退,人剛我柔的方法,相當於對待趁勢而來的洪水猛獸所採取的疏導之法,不與來力相抵,而是順對方來力之勢而引發,則可化險為夷。水來土掩,如同雙方相對,一遇至對手襲擊,立即還手相抵,這是一種人的本能。即拳經所說的先天自然之能,並不是說學了技擊才有這個本能,不過練好技擊比一般人更快,更準,更有力。然而,這也只能猶如鯀治水失之於對水性的認識一樣,不懂水性勁路,實為強攻硬拼之力。太極拳講究化而後發,而且在打擊之前還要造成我順人背的形勢,順其勢同小力而發之,這就是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大禹治水方略以疏導為中,但未排除堵法。這同樣是因勢利導的一種態度。而太極拳理亦然。拳理常言,不頂不丟,頂固然是犯大忌,而丟則同樣為失勢。堵截,是為剛也,相當於對待弱小洪水橫流和洪水猛獸未到之機,朝來勢方向採取堵截迫水歸海,在太極拳中名為“截勁”。如禹治水集小流築壩劈山,深掘河道,強迫匯集百川歸海相似。
    
概而論之,治水的疏,可視為拳理中的化勁、惜力,是為柔也;而治水的堵,則可視為拳理中的截或抖絕,是為剛也。治水以疏為主,並不排除培法,太極拳理以柔為主,並非排除剛截和抖絕,是以柔為主,剛柔相濟。具體的說,力大於我,宜順其勢加力而發之;力小於我,則用攔截。如治水中用疏導之外的堵攔之法,使對方來力如球撞壁而受挫。因而可以把太極拳比如大禹治水的方法,遇洪水之大而劈山開道,深掘河道導之;遇灣阻水,截其角改變其方向而引之;遇弱小之洪而封堵之。可見大禹治水以疏為主,兼用堵法,對我們領悟太極拳理的精義,有著多麼重要的啟示!
(四)
    
以水為師,是《淮南子》中對禹治水的評價,也同樣是太極拳理應當崇尚的信條。識水性不僅可參悟拳理,且可得功祛要旨。太極功法集中在實用的技擊性方面,其核心在於整體勁力的發放。如何使人體中的意、氣、力達到高度統一,按照以小胜大,以柔克剛的技法釋放能量?太極拳論早就告訴我們“得來萬法皆無用,身感似水原動力”。
    
在自然界,沒有什麼物質比水更加具有自由無羈的活潑特性;在禪宗裡,沒有什麼比水更加能夠啟發人頓時悟醒的了。截拳道創始者李小龍在為“放鬆”與“發力”之間的矛盾而苦惱的時候,曾劃了一隻小船出海,因為跟自己生氣.就用拳頭去打海水,就在一剎那​​間,突然悟到:水,這個最基本的東西,不也就是功夫的要義嗎?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適應於任何容器,最好的比喻。是一杯水,讓你的心靈虛空起來,無所羈絆,應當無形無式。像水一樣,每一位截拳道追隨者與功夫實踐者,都應當像水一樣,具有水一般特性。是水的哲理使他頓悟。要像水一樣無形,無固定的方式。
    
太極拳功法所崇尚的積柔成剛,特別強調“體松”,也就是要求練功者要處於純任自然的狀態,像自然形態的水一樣,讓自己全身的肌肉,夫節,韌帶和內臟都保持著一種自然而舒展弛張的狀態,心中要達到空靜意境。這正是能夠使自己周身協調,圓活完整,貫通一氣的基礎保證同時,這是為了消除體內外無謂的緊張和拙力。 “體松”並不是癱軟無力。而是要周身一家,節節貫串,一動百動。整體發勁與一點,這樣的勁力作功時間長,穿透力強,其能量自然高出一般狀態下的數倍之力。在“體松”狀態下自然也就達到空靜虛靈,使我們的身體真正像行雲流水樣,觸處成圓,滾動旋轉不止。在技​​擊時,那將會給人以水至無覺,覺已晚矣的感覺。這正是水的“大象無形”、“唯變是常”的博大與精妙,是太極拳理功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