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太極拳是中國的瑰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不僅具有武術的基本功能——技擊功能,而且還具有相當高的健身修心養性的價值。它不但能夠鍛煉身體的各項機能,而且還是練習心意持久性的一種最佳途徑,也能改變人的氣質個性。同時它需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並把簡單的語言,通過心意活動,把它轉化成複雜的身體的動作語言。但是這種語言的轉化,則必須要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可以這麼講,如果沒有師傅的傳教,你是不可能正直獲得太極拳的真諦,無法開啟太極之門。我本人蒙師傅錯愛,通過自身五年的努力,終於有所收穫。在此想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們共同探討太極拳中的“隨”。太極拳的“隨”是我們學練之人最想得到的一種太極知人功夫,它貫穿於太極拳的推手中,從最基本的定步單推手到較高層次的太極散手,無處不在尤其是在與他人交手中更可以達到神乎其神的境界。可以這樣講,學練太極拳之人,如果悟不透這個“隨”,那麼他一輩子都無法達到“懂勁”階段。

 二、關鍵詞:楊式太極拳。太極定步單推手。動步單推手,太極四正手推手。朋、 履、擠、按。 “隨”。輕“靈”粘連綿。
  三、正文
我們楊式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從輕靈著手,鍛煉人的心意與形的統一。而楊式太極拳的拳架與推手是達到心意與形統一的唯一途徑。而“隨”則是太極拳進入懂勁階段的唯一階梯。它也是太極拳中最簡單,最易學,但又是訓練難度最大,而且是最難精的功夫之一。它不僅具有跟著,順從的意思,而且還是有許多更深層面的內涵。這裡我與大家推討的僅僅是太極推手中的“隨”,而拳架中的“隨”則限於篇幅不再展開。
首先太極推手中的“隨”是太極推手的靈魂。 《太極拳論》中講到,“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它要求我們習拳之人,在練習推手時,不管是定步單推手,或是定步雙推手及拗步、順步、動步的各種步法類型的推手都一定要跟隨對方。使自己的手或接觸部位不要脫離對方手或身體其他部位,甚至接觸部位的皮膚都不能起皺。不管對方用按,擠,攻擊我,還是用朋, 履,攻擊我,我絕不可以自作主張,主動出擊。如果你捨去了這個“隨”,而處處自作主張,以我為中心,那麼你就會在推手中發現自己,處處不舒服,處處受制於對方。我在與師傅推手中,經常體會到這種處境。尤其是在雙推手中,體會更深。我們師兄弟在訓練時,通常規定甲方為主動攻擊方(類似於師傅餵招),而乙方為被動的守方。因此當甲方採用“ 朋、 履、擠、按”勁攻擊乙方時,乙方在防守的過程中,一定要全神貫注,用心意通過雙方接觸的手或身體中的其他任何部位,密切體會甲方攻擊我的方向,勁的大小,作用點。隨著甲方的變化,始終保持身體的動態平衡。如果在這一系列的進攻與防守過程中,乙方手或身體上的其他接觸部位的皮膚始終不能起皺。兩方的接觸部位不能脫離。則如果起皺,也就是講乙方出現了頂。或抵抗甲方的進攻,說明乙方沒有體會到甲方進攻的快、慢或方向,或作用點。而當雙方的接觸部位發生脫離時,同樣也說明,乙方沒有體會到甲方的進攻的快慢(大、小)或方向,或作用點,換句話講就是乙方沒有“隨”好甲方。只有當乙方在不管甲方用何種方法攻擊乙方或快、或慢、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能隨意化解時。乙方才算真正掌握太極推手中的“隨”。這時用《太極拳論》上的話講,就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天敵”的境界。
 
第二“隨”是太極推手中的最簡單、最常用的一種手段。太極推手從最基本的定步單推手包括拗步、順步、動步,到定步雙推手也包括拗步、順步、動步及太極散手,都離不開這個“隨”。我們在開始學習定步單推手時,首先就要學習這種“隨”字的功夫。師傅告訴我們怎麼樣“隨”好對方的手及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且要求我們做到,不要把對方手上及身體其他接觸的部位的汗毛壓彎。同時,又要我們不要脫離與對方的接觸,好像這個手及這個接觸的部位都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對方的,隨對方所動而動,隨對方所停而停。而到了學習定步雙推手時,由於雙方的接觸部位比較多(至少三個部位),因此在推手時,更加體會到這個“隨”的重要性。初學雙推手,由於對“隨”的體會僅僅屬限於單推手中的“隨”。因而感覺到接觸點一多,就無法顧及到。慢慢地在師傅的指導下,逐漸體會到如何去感覺與對方接觸的幾個點。在推手中,師傅常講與對方接觸的部位要做到有意識,要學會陰陽與虛實變化,要知道對方的來意,包括大小,方向、作用點。 《太極拳論》雲:“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在太極推手的較高境界——太極散手,也離不開這個“隨”。而且那時候的“隨”,不僅有身體上的“隨”,而且還有心意領域的“隨”。事實上在太極推手中,攻、守雙方都離不開“隨”。進攻一方為了能夠擊實守方的實點,要在進攻中不斷尋找對方的著力點,因而他需要用最輕快的心意去體會與對方在接觸部位上變化。並隨著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要求,攻方隨時調整進攻的方向,而守方為了不讓攻方擊實我的實點。在“隨”著進攻方的前提下,用心意去體會出他進攻的方向,大小,作用點,同時根據得到的信息隨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大小與作用點。始終不讓對方擊實我之實體。因此,雙方在進攻與防守的過程中,雙方都是在用心意,去體會對方的心意,目的在於探明對方的意圖,最終避實擊虛。所以這個“隨”是始終貫穿在整個太極推手中,是太極推手的靈魂。
 
第三:“隨”是太極推手最易學,但最難精的一種功夫。太極推手從最基本的定步單推手就開始學習這個“隨”。在練習中我深深地感覺到這個“隨”,比較容易學會。但當師傅要求你時刻都做到這個“隨”時,你卻很難做到,尤其是在用朋、 履防守時更難做到,時時與進攻方“隨”好。這是因為,當你在防守時,你需要時刻去體會,進攻方進攻的方向、大小與作用點。否則你就判斷不出他的方向,大小及作用點,那麼你就無法化解進攻方的勁。只有當你體會到它的改變時,你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化解進攻的勁。我記得師傅曾講:“太極拳推手中的個'隨'可以練一輩子”。我起初並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現在我已經深深地體會到這是真的,這是千正萬確的事。這是因為隨著你太極功夫的不斷提高,你自身對這個“隨”的掌握也在不斷提高之中。我記得初學雙推手時,每當我與師傅推手時,總覺得比師傅少幾隻手,少幾條胳膊,被師傅用勁一逼,身體就不知不覺地僵硬了。這時你突然發現你的身體已經完全被對方控制了。你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你化也不是,不化也不是,你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總之那時的身體已經由不得你自己作主了。有時師傅故意給我一個力點,可當我以為是機勢可以發勁時,突然問師傅的力點又不知調節到什麼部位了,使我感到有而非有、有而擊無。正如《太極拳論》雲:“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杏”這種忽隱忽現的感覺,只有身臨其中才能體會到其中之三味。 《太極拳論》講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當你“隨”的功夫練到一片羽毛落在你的手上的時候,你不僅能感覺到他的重量,而且會隨著羽毛的下落,而你的手也會隨著慢慢漂落。這時候你的太極功夫已經到了極高的境界。因此,太極推手中“隨”是非常之難精就在於此。
 
 
總之,太極推手中的“隨”不僅是太極推手中最基本的功夫,而且也是最高深的功夫。 《太極拳論》雲,“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盡由此而厚也。”太極功夫到了這一層次,這已經不僅僅是單一“隨”字方面的功夫,而是一種綜合功夫的體現。如你沒有學好太極推手“隨”,你就不知道對方攻擊你的心意。那麼在太極推手中你只有挨打的份。如想進入太極之門,那更是幻想。同時,太極推手是學好知人功夫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與太極拳架互鋪互成、相互補充的。我祖師爺在《楊式太極拳架詳解》一書中講到,練拳架是練體,是知己功夫。推手練用,是知人功夫。因此,太極推手如果脫離了拳架練習,而僅僅練習推手。則推手功夫不會很高。如果勉強使用,無非也是一些手法上的技法,不是正真的太極拳功夫。要真正學會太極推手,你只能從“隨”字上下功夫。只有當你的“隨”字功夫練到較高境界時,你才能跨入太極之門,走向神明。

參考文獻:《楊式太極拳架詳解》林炳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