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太極拳「靜」的修煉

習練太極拳大家都知道要「鬆」,網路上也有很多談論如何才能鬆的文章,但說到「靜」卻較少人提及,也許「鬆」是針對肢體的動作而言,較好要求吧,而「靜」卻是看不到的意識層次與「心性修為」的修煉,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但是它卻是進到練氣階段,功夫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

 

漫談太極拳「靜」的修煉(100/03/07~03/13)鄭無極
習練太極拳大家都知道要「鬆」,網路上也有很多談論如何才能鬆的文章,但說到「靜」卻較少人提及,也許「鬆」是針對肢體的動作而言,較好要求吧,而「靜」卻是看不到的意識層次與「心性修為」的修煉,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但是它卻是進到練氣階段,功夫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
初期學拳,難免被一些基本的拳理、招式和名稱搞得昏頭轉向,不要說心理想要靜,就連肢體都很難放鬆,全身僵得很,腦袋好像一片空白,只能像傀儡般跟著老師依樣畫葫蘆;等到整套拳架好不容易學起來,練習到熟稔之後,心不用再想招式而得閒了,這時心反而才發現自己雜念妄想不斷湧現而來,其實此時你應該高興才對,所謂:「能知道自己的缺點,才是開悟的源頭」,平常我們因忙於家庭、工作和小孩的瑣事而不可開交,以致心不得閒、靜不下來,這就如同一杯處在不斷搖晃中的混濁的水,當搖晃停止而靜下來時,混濁的污染物漸漸地往下沉澱,此時你才會發覺這杯水原來竟是這麼多雜質、這麼髒,這就是我們平常不太注意的「心」;而現在,你因學了太極拳而覺知到自己竟然有這麼多的雜念妄想,正是佛家所謂「開悟後起修」的時刻。
一般團體練拳,雖然較有練習的動力,再加上音樂的配合,也較有一種太極的氛圍,不過,這只能針對初學者或純粹只想健健身的人而言,倘若要想在內功或武術上有所成的話,肯定要能享受孤獨的練拳才是上策,畢竟,人來人往的複雜環境,加上要與他人的動作相配合的壓力下,心是很難真正靜下來練拳的。
再來談談怎樣讓自己的心能逐漸減少雜念的問題;通常,氣功就是透過冥想、觀想、意守或聽、數息等各種「以一念代萬念」的方便法來使得心能逐漸專注以致定靜,這其實是指針對「靜功(含站樁)」而言;而太極拳這套盤拳走架的動功,除了因心專注在動作招式的引導帶動或虛擬攻防的想像,雜念較不容易浮現之外,當練到氣斂入骨,即內氣打通尾閭關進入脊椎骨,以致進到全身各大小骨骼中,此時就會逐漸增長骨髓,腦炁也會日漸充實,而雜念也就會感到日漸減少;當內氣通三關以致鬆沉到腳底,開始變轉勁往上增長至腰部帶脈之時,內心自省的機制就會啟動,而只要你有這個認知,守護靈(魂的兄弟)就會自動引導你開始做過往之非的反省工作,而你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也會特別的具有覺知能力,只要一有不好的念頭就會馬上轉念或斷念,不使其有任何滋長而衍生不好磁場之機,這就是要淨化你的心靈,使你的心更純淨而雜念更少;此時,你就要逐漸增加靜功部分(含靜坐與樁功)的修煉(當然動功還是不可偏廢),因靜功會提昇你的意識層次,轉換動功的初級能量為較高級能量,使你的大腦處於空性狀態,不受後天意識的影響而造成能量的耗散,功夫愈深,則內氣在體內經絡愈能深入暢通無阻,真氣累積愈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道法自然。
個人是接觸太極拳十年之後才體悟到這個道理,也才開始進入靜功的修煉,雖說起步遲了些,不過,因動功打下的堅實基礎,因此,平時除了要想之事外較不會胡思亂想或聯想,行拳時可以完全由潛意識來主導運作,靜坐時也能自然放空而不用一些「置心一處」的方便法來耗費能量;畢竟,高級氣功的修煉是超越意念的,超越守與非守之間,超越存在與不存在之間,不執有亦不執非有,不執空亦不執非空,即真空妙有;不過,因太極拳在完成身體「鬆沉」的變化之後,才進入心理的「鬆靜」修煉,而鬆靜的變化層次根據前人的心得計有「安靜、平靜、寧靜、虛靜、定靜、真靜、靈靜、最後是清靜」等八個階段,何況之後還有「鬆化(化勁或凌空勁)」的層次,可見即使這輩子全心力投入都還不一定能即身修成,也難怪五絕老人鄭曼青先生說「詩、書、畫、醫和太極拳」中還是屬太極拳最難練,因為它是練拳也練心,<修性>始終貫串著整個氣功的修煉,心性的修煉在於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生命及對宇宙自然的體悟,無法經由師傳,也難怪高級氣功的修煉是不易以語言或文字來表達,它的難就難在要靜下心來靠自己的悟性去悟,又不能自作聰明,否則就會走入歧徒而引魔上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