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修心的過程,是去浮棄躁、修身養性,進而達到“無為無不為”的境界的過程。為什麼在追求太極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嚐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筆者在這裡就個人在教學和修煉太極拳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悟,以粗淺的文字與同道共同探討太極修心階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學練太極拳的初級階段.人們往往興致很高、趣味很濃,而且收效也較為明顯。待拳架練到純熟階段,人們反而興趣變淡,甚至有枯燥乏味之感。這個階段體內的感覺時有時無,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什麼體會都沒有,這樣往往令習者迷惑.難以堅持,容易產生灰心洩氣情緒。這個階段是決定習練者能否登堂入室的重要階段.也是磨煉心智的關鍵時刻,此時若能靜下心來.平心靜氣研拳,悉心揣摩老師所授之拳理拳法,循規蹈矩,“勿忘勿助”.日久必會有豁然貫通之感。

在修心階段,老師對學生學拳心態進行調整,用正確的理論進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可以推荐一些較有價值的闡述拳理方面的書籍供學生閱覽研究.借鑒他山之石融會貫通,反復對照.逐步提高自己的太極拳認識水平,並在練拳實踐中認真體悟。有道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太極拳練至純熟後,如何調整習拳心態,從而順利地度過乏味期呢?這個階段習練者應該逐步提高養性功夫。太極拳修煉的宗旨是修心養性、益壽延年,太極拳的一切價值都應該從這八個字中得以體現。心性得不到滋養.如何領悟太極拳實質內涵?臨敵不具備平淡從容的心態,如何克敵取勝?不能以樂觀豁達的心態應對一切事物的變化,又如何得以延年益壽。

首先,習練者對太極拳修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陳鑫拳論日“運用在心,此是真訣”,“身法端凝莫測,收斂精神,別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又日. “拳之大概即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日: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故平素打拳,“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招招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歷盡難境,苦去甘來.妙趣橫生,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來。要知此皆人力所能為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優游.以俟其自至則得矣”。在練拳的整個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松其身、鎖其心、定其神的要求,認真盤練拳架,力求做到松、圓、輕、柔、勻、沉、定、靜,慢慢就會感覺到整個身心都融人大自然之中,渾身上下像被大氣沐浴著一般,進入一種虛無忘我之境界.鬆柔之極,寧靜之極,輕靈之極,舒服之極.此所謂:“沿途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拳景至此,可以觀矣:練者情景交融,妙趣橫生;觀者稱奇叫絕,心往神馳.身臨其境。

其次,要有正確的太極修煉觀.把太極拳修煉當作修心立命之本,當作一項長期工程來做。王志遠先生在其著作中.對“勤、恆、禮、誠”作了較為詳盡的詮釋,這是我們每位太極拳修煉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功從平常中得,拳從自然中來.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休法自修”。如果我們習練太極拳之人,不能達到身心兩健.何來體悟,又如何達到“腹內松淨氣騰然”、“氣遍身軀不稍滯”的境界?這些都是從平常、自然中得來的。正如恩師和定乾先生經常說的:拳裡的一些東西,是可得不可求的.一句話道出了由心知而到身知的過程.也進一步說明習練者要把拳理拳法融進拳架.一絲不苟悉心苦研,自然會水到渠成、體悟於身。不貪、不欠、不丟、不頂,勿忘勿助、松靜自然,這是對練拳者心態素質的基本要求。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晤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無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心靜神定才能體松、氣沉、神凝,才能體現太極拳古樸凝煉的風貌。太極拳是一種性命兼修、身心兼練的拳術,故有人稱太極拳為神經體操和心理訓練方法,只有心志淡泊自在.才能使身心寧靜致遠,使健康和功夫漸人佳境。正如太極拳家孫劍雲所說:“追求恬淡虛無這種心境.正是為了使我們能夠做到漸修的持之以恆,並在這漸修中能淡化慾望達到靜悟,悟者何?拳與道合耳.”

 太極拳的最高表現形式,是精、氣、神的高度協調統一下的形體運動,是以內養外、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從而達到身心雙修的一門學問:太極拳是在松靜自然的狀態下,靜養靈根、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一門科學藝術。讓我們在自然無為、勿忘勿助中去體驗太極拳的神奇魅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88965 的頭像
    mom88965

    ~隨性~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