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因特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有關腰胯之軼事。先不辨文中軼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近代太極拳重要人物楊露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為吳氏太極拳之始,後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捨,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謂圈內即盆骨發力範圍,所謂圈外即盆骨發力範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化解人家來勢的,它可以發勁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盆骨,換句話說就是腰胯(原文該提法不夠準確,骨盆系胯中一部分,並不完全等於胯一筆者註)。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於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之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為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願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筆者註)。

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夥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並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綁手腳後拋向江中,許多人雖會游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於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游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游泳和太極拳並無直接的聯繫,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啟迪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一個比喻,以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台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問。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並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已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已,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為我的身法已經改變,重心也變了,並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極拳傳人張志俊先生在《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談到腰胯時說:“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裡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不能鬆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會鬆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便周身協調;松胯是形成渾圓之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本人基本認同張志俊先生對松胯的看法。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鬆功夫最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為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有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得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意即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為複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因為膝關節受傷後,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拳行功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太極拳名家松緒金先生說:對於推手、散手技擊而言,一是藉人之力;二是藉地之力。要練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蓋力量通過踝關節、湧泉穴放人大地。

 對於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欲練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學上所謂的胯係指股骨上節,大腿的折疊下陷處。換句話說,我們通常把腰和腿之間的部分叫做胯。胯關節由骶髂關節、髖關節、髖骨與脊柱的韌帶聯合、恥骨聯合、骨盆等部分組成。練松胯的重點之一是體悟搖臀盪胯。所謂搖臀是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為圓心,以骨盆為半徑的旋轉運動;盪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落胯運動。放鬆骶髂關節對加速鬆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時從大腿根部放鬆,注意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這樣達到開活兩胯的作用。如果練拳時真的鬆開胯,尾閭就如一個鐘錘,向左偏時左胯落,同時右胯蕩起;既而有右胯落時尾閭己經靠過來了,由胯帶動全身直至手指、腳下湧泉。放鬆腹股溝和會陰穴、鬆腰斂臀(亦俗稱塌腰)對鬆胯圓襠亦起到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關節和臀部肌肉要放鬆,不能死頂骨盆,夾僵胯部。松胯起碼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輕靈,通過胯關節的肌肉韌帶合理收縮舒張,胯關節的各骨關節能靈活轉動,不產生輔助肌肉韌帶做負功的現象;二是鬆腰沉穩,通過松胯更好地鬆腰,以身帶領肢體內外運動,恰到好處地使意、氣、勁合一,能使身體協調完整,鬆而不懈,沉而不僵。對形體而言,堅持科學、系統的鍛煉,長期活動可使胯範圍諸如骶骼關節、髖關節等關節軟骨增厚,肌腱、韌帶增粗,在骨附著處直徑變大,膠原纖維量增加,從而提高胯關節的抗拉能力及穩固性。通過放鬆伸展性練習,既可使參與關節運動的原動肌力量得到增強,又可使對抗肌的伸展性提高,與此同時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關節的靈活性,提高了關節的運動幅度,太極拳運動的重心變換離不開胯關節的有效活動。對修煉太極拳內功而言,以胯襠為主宰的行拳練功,使之以身領手,引動腹內的太極輪轉,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隨、內外相合、連綿不斷,皆由此而成。陰陽、虛實以及丹田呼吸全賴胯襠之運轉,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稱推手)的練習;在內則是丹田的運轉。最後練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統帥整個身體的運動。勁力的基礎在腳下,起動能的來源是腰胯。胯根是軸心,帶動各關節進行運動。襠勁轉圈由外達內,由內達外,渾然一體。襠圓胯撐(中級階段)和松胯活襠(高級階段)這兩句話,似乎不難明白,但練到位卻是不易。為了讓太極拳愛好者有利於體悟松胯用胯,亦為與大家共同研討,本人在這裡借雜誌園地拋磚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練法與經驗粗略整理,供同道參考,本文運用舉例指楊式太極拳,茲簡單介紹如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88965 的頭像
    mom88965

    ~隨性~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