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開闊 思維深遠
陳立清大師於1919年生於太極拳發祥地河南溫縣陳家溝村,系陳氏十九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國際太極拳大師,陝西省西安萃華武術館名譽館長。她從事太極拳教學及科研65年,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桃李遍天下。
我是陳立清大師親傳弟子孫聯英的學生,在我學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曾多次得到大師的指點。大師的一言一行,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她那飽滿的熱情、高尚的情操、廣闊的胸懷、高瞻遠矚的思維等人格魅力無時不在感染著我、激勵著我,鼓舞著我在太極拳上不斷地習練著、摸索著。特別是她在多次和我們交談中處處流露出的那種濃濃的愛國之情,叮囑晚輩刻苦練功、追求進步、報效祖國的期望之情,使我始終銘記於心,難以忘懷。
記得1999年7月她來平涼時對我們說:“你們青年人要熱愛祖國,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隨時準備以自己強健的體魄報答祖國的養育之恩。”2004年1月27日,我們一行6人赴西安看望她老人家時她又說: “孫中山強調'世界大同',胡錦濤總書記強調人民奔小康(後來胡總書記又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其宗旨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但幸福(和諧)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人民身心健康,每個人有了健康的身體。才算有了幸福的基礎。你們不但要自己練拳,而且要給人教拳,要認真研究太極拳、宣傳太極拳,讓太極拳為全國人民的健康服務,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大師的話一下把學練太極拳的認識提高到構建和諧社會、為全人類健康服務的這一政治高度來談,真是高瞻遠矚,其廣闊的胸懷非屬一般。
在她的諄諄教誨下,我的思想觸動很大,使我對學練太極拳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第一,學好太極拳不僅是為了自己,而且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社會責任,是為了更多人的身心健康。學練太極拳的直接受益者肯定是我們自己,國家把推廣太極拳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獲得健康。我們知道,太極拳具有修身、養性、防身、健身的作用。有人說,健身已經成為當代太極拳的第一作用,這話一點不假。現代人工作節奏快、生活壓力大,而太極拳被譽為“精神體操”,對於解除精神疲勞狀態、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具有特殊的功效。因此,我們學練太極拳、推廣太極拳。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受益。
第二,學好太極拳能更好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陳立清大師曾說: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一門學問,你們要認真研究它,推廣它。”太極拳是以古代哲學、醫學、養生學為理論基礎,結合力學、運動學等其他學科的元素構成的。餘宮保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太極拳含有十大文化元素,既有哲學的又有醫學的、既有文化的又有軍事的、既有民俗的又有宗教的等元素。因此,太極拳博大精深,要學好太極拳,就要從理論上不斷去提高,就要從古典拳論和傳統優秀文化中吸取營養。所以,學好太極拳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第三,只有長期不懈地堅持,才能學好太極拳。太極拳博大精深,要學好它、掌握它,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有急於求成的思想,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努力,才能學好它。僅從外形動作來說,太極拳要求先要做到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沉肩墜肘,首先做到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達到上下協調、周身相隨的地步,進一步則要求內外相合,即做到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達到以意領勁、以勁催氣的周身一家的功夫。大師曾對我說: “練拳如登樓,練拳如爬山,要循序漸進,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曾經有一次我對陳大師流露出學拳太難了的想法,她鼓勵我說: “你們不要有自卑感,要努力練,堅持練。”她還說:“即使出生在陳家溝,不練拳也成不了拳師。只要你們堅持練習,有一天會成為名拳師的,即可達到登堂人室的境地。”她的話給我以極大勇氣和信心,我要在這條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為弘揚太極拳盡微薄之力。
第四,不但要認真習練太極拳、鑽研太極拳,而且要宣傳太極拳。陳大師曾多次對我們說:“你們現在還年輕。要為太極拳的發展出力流汗,要大力推廣太極拳。”太極拳作為國粹之一,是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文明的組成部分,受到國內外眾多人士的推崇。我們作為太極拳愛好者.有義務、有責任大力推廣太極拳、宣傳太極拳。
第五,要學好太極拳,還要學習其他現代科學知識,運用現代科學原理、方法去研究它、解釋它。在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中,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古人云: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因此。我們研究太極拳,就要盡可能地多運用現代科學成果,或者多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去分析它、研究它、闡釋它。
第六,不論是學太極拳,還是搞學術研究,或者是乾工作以及與人交往,都要像陳大師那樣,站得高,看得遠,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虛懷若谷,胸襟開闊,態度誠懇,不計較個人得失。常言道: “海納百川,有容則大。”要具有寬大的包容心。太極拳之所以能流傳久遠,就是與它博大精深的內涵分不開的,我想其道理與做人謀事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