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極拳中的推手是什麼,披掛又是什麼


    
推手是太極拳的精華。如果說拳架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組合套路,那麼推手則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應用。太極拳如果丟掉技擊內涵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習太極拳必須把練拳架、練推手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強身健體、提高技擊的全面效果,也才能真正步入太極拳的神聖殿堂,獲得太極拳的真諦。單就推手而言,通過練習,可以進一步校正拳架,深刻領會拳架一招一式的真實涵義,才能有效地提高技擊防衛能力。如果練太極拳只停留在拳架上,雖然也可達到健身目的,但難以提高防衛能力。推手是太極技擊的具體運用,通過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和進、退、顧、盼、定十三勢的練習,才能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使技擊水平不斷提高,使拳架日臻完善,從而達到增強防衛能力的目的。

    
劈掛拳,古稱“披掛拳”,是武術古老拳種之一。其風格別緻,技法獨特。

一、源流

    
劈掛拳,早在明代中葉,就流行於民間。戚繼光(1528—1587)在《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有精闢的論述。他在《拳經捷要篇》中說:“披掛橫拳,而其快也。”其中“披”者,是披掛戰衣之意,“劈、橫”皆為拳術招法。這裡描述了劈掛拳快猛迅變,猶如“轆轆翻扯”,立劈橫抽,直來橫擋,橫來直擊,使敵進犯不得,勝似戴盔披甲,“劈掛拳”因而得名又說:“活足朝天而其柔也”,這是指劈掛拳腿法之靈活。正是對劈掛拳中提膝護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又曰“十字披紅”)等腿法妙用的讚譽。

    
戚繼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擇其善者編成三十二勢,勢勢相承,變化無窮。其中第十圖勢“埋伏勢”,第六圖勢“倒騎龍”,第十七圖勢“摧地龍”,第二十三圖勢“順彎肘”(搜肚)(詳見附圖圖勢)。可見,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披掛拳引入了軍界,廣泛用於戰場。戚繼光在“十六家拳法”中擇其善者編成三十二勢,勢勢相承。變化無窮。其中第十圖勢“摧地龍”,第二十三圖勢“順彎肘”(搜肚)(詳見附圖圖勢)。可見,在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把披掛拳引入了軍界,廣泛用於戰場。

    
戚繼光之後到清初的一百多年之間,此拳缺乏詳細記載。約在嘉慶年間,河北一帶出現兩支劈掛拳流傳。

    
一支是河北鹽山縣小左莊的左安梅(人稱左八爺),其傳授的主要內容有:劈掛拳慢套和青龍拳等。據說左安梅原擅“八極”,後從一姓韓的逃僧,學得劈掛,並以之流傳下來。

    
另一支是河北南皮縣大石佛咎村的郭大發(清官御史),其傳授的主要內容有:劈掛拳快套、掛拳和炮錘。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武術高手雲集館中,其中劈掛拳高手有鹽山一支的馬英圖任國術館拳術科科長;南皮一支的郭長生任國術館特陋教授。馬、郭二人對兩支(共五套)劈掛拳進行了研究和綜合整理,並在此期間創編了劈掛刀和瘋魔棍,在內容和技術上都有相當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劈掛高手流散各地。如馬英圖移居甘肅,郭長生、郭景春等回到滄州。他們積極發展和傳授技藝,使該拳種在河北滄州、甘肅等地盛行。在此期間,像馬英圖、郭長生、曹硯海、高玉清、郭景春、張群炎等劈掛高手,都為劈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關懷指導下,劈掛拳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技術上也有了改進和提高。滄州的郭長生主張“快打遲”,將通臂拳法移植到劈掛拳中,有效地促進了動作速度。由此產生了“滄州劈掛通臂勁”的說法。再一次就是1975年,北京體育學院73屆的運動系武術班學生到滄縣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對滄州劈掛拳進行了調研,並改進了原套路,使其套路結構更為合理,演練技術也有所提高。二、內容及特點

    
劈掛拳的內容很豐富,其拳路不下五套。目前滄州一帶稱為:掛拳,青龍拳,慢套劈掛,快套劈掛和炮錘;甘肅一帶多稱為:一路劈掛,二路青龍,三路飛虎,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兩者說法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同出一源。其中掛拳要求“疾行高跳,驚心動魄”,突出“高”;青龍拳要求“青龍出水貫長虹,舒展瀟灑身法捷,”突出“長”;慢拳劈掛要求“轆轆翻扯,蜿蜓蛇行”,突出“密”;快套劈掛要求“起落鑽伏,落燕點水”,突出“敏”;炮錘要求“樸素渾厚,剛勁飽滿”,突出“健”。

    
另外,在滄州一帶,由於劈掛拳與通臂拳相結合,所以在劈掛拳中,還流傳與通臂融合的單式(散手招法)練習,並有“通臂加劈掛,神鬼都害怕”的拳諺流傳。在劈掛拳中,常見的單式有:單劈手(單扯肩),反劈手,鐵掃帚,開門砲,大、小跨步,倒髮烏雷,攪地龍(還有人稱的瞧地龍),鷂子穿林,前劈加橫,抄手起腳,反點腿,激步勾子,蹶子腳等,目前甘肅等地流行的“十二大趟子”和“十路彈腿” ,大體與此相同。劈掛拳要求,單式與套路相結合,體用兼備,互為補充,勢法要求都表現為:滾、勒、劈、掛、斬、卸、剪、裁(採)、掠、擯、伸、收、摸、探、彈、鋤、(砸)、擂、猛等十八字。

    
劈掛拳的器械也很多,有出自劈掛拳名家之手的劈掛刀、瘋魔棍;也有經劈掛高不斷吸取提高提煉,引進本門的苗刀(又稱雙手刀、長刀)、通臂劍、三節棍、節九鞭、風頭閣、奇槍(又稱梅花槍)、大槍、戟等。這些器械的演練風格,都體現了“前握後扣,大開大合,伸收吞吐,放長擊遠”的劈掛拳特點。劈掛拳在技擊上,講求吞吐伸縮,放長擊遠,回環折疊,虛實往返,招法珠連,速進猛攻。其勁道多為“翻車”(翻扯)勁和“轆轆”勁,要求力以圓動,以腰為本,滾裹翻轉不息。其動作特點為:“擰腰切胯;合膝鑽足;吞胸凸背;縮肩藏頭;前握後扣,大開大合;兩臂條直,摟臂合腕,兩臂劈掛”。故有人形容各行其它:“腰似轉軸,身似鞭杆,手臂似鞭梢,周身之力通達於肢端”。劈掛拳步法多為激絞連環步(亦稱拖拉步),即進步跟步連合交織,快如激浪,步步連環,形成了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跟連環,互為子母,快速連貫的獨特風格。演練套路要求表現出大河奔流,起伏跌宕,翻江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88965 的頭像
    mom88965

    ~隨性~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