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先練好一種流派的太極拳,再練其他。

    
有公園的太極拳輔導站裡,眾多太極拳愛好者跟著輔導員聽著音樂打太極拳,而且是一個套路接著一個套路地練,簡化24式太極拳、48式太極拳、楊式競賽套路、吳式競賽套路、陳式競賽套路、孫式競賽套路、32式太極劍等等,整個練完也差不多一小時了,滿頭大汗。我個人認為這只僅僅達到了鍛煉身體的要求,而要想練好太極拳是絕對不能這樣的。

    
雖然各種流派太極拳的拳理相通,但每個流派太極拳的特點不同,練習的方法也不一樣。如果在沒有系統地掌握好一種流派的太極拳之前,每天每個流派的太極拳不斷重複地打下來,一定會打成四不像的。

    
因此,我建議那些想練好太極拳的朋友們一定要先系統掌握好一種太極拳,通過幾年的學習和練習後再去學習其他流派的太極拳。

2.要明白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並在練習過程中將技擊含義運用到整個套路中。

    
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技擊是武術的靈魂,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拳的每招式都有其技擊含義,因此在練習時一定要有假想敵的概念,把技擊含義運用到整個套路中才能稱之為打拳,否則只是在跳舞或是做廣播體操。

    
有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和輔導站的太極拳輔導員請我講解楊式太極拳,在指導過程中我驚奇地發現許多人雖然練習太極拳多年了,但對於太極拳的用法卻十分茫然。他們只知道這個動作叫什麼名稱,應該怎樣出手邁腿,為什麼要這樣卻說不出來。這樣一來難免動作有不正確的地方。

太極拳論中提到“心到、意到、力到”“心為令、氣為旗、身為驅使”等足以說明意念的重要性。在我教拳的過程中不斷強調做動作要“有的放矢”,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的用法和道理。而且往往一個動作會有幾種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講“左倒攆猴”這個動作時(僅以楊式太極拳為例),至少就有兩種用法:第一種用法是假想用自己的左手去抓對方的手,接著往自己的左下方拽,同時自己的右掌向對方胸部或面部推出;第二種用法是假想自己的左手被對方抓住,為了掙脫對方,自己將左手往自己的左下方撤,同時自己的右掌向對方胸部或面部推出。只有在練拳時將這種攻防含義或者說是意念加入到每個動作中去,通過日復一日地練習才能真正地提高太極拳技術。

    
3.要一個招式學好了再學下一個招式,不要貪快。

 一些太極拳愛好者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學完一套甚至幾套太極拳,例如他們問能在兩個星期或是一個月內學完一套拳嗎?我的回答是可以,但是不可能學好。為什麼呢?

    
首先,一套拳少說也有幾十個動作,在短時間內學完很難掌握得十分準確,而一旦養成了習慣往往要花幾倍的時間去改正,俗話說“練拳容易改拳難”,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對一個動作的理解也需要不斷地練習,武術中有句諺語說得好,“拳打千遍,其理自現”。同一個動作練十遍時是一種體會,練到一百遍的時候又會是另一種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一個動作練到幾百遍、上千遍的時候你一定會對這個動作有更深層次的詮釋。
 
在與老一輩的武術家們聊天時,總能聽到他們講以前學拳一個動作練習很長時間,等到完全掌握了這個動作要領後老師才教下一個動作。一次在與我的楊式太極拳老師張勇濤先生談論練拳心得時,他說他跟他姥爺——著名太極拳家崔毅士先生學拳時,僅僅一個太極拳起勢就練了一個多月。雖然時代不同了,人們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樣學拳了,但還是要在基本掌握好一個動作後再去學下一個動作,把基礎打牢、打紮實。

    
4.要找一位好老師。
 

    俗話說“名師一點勝過苦練三年”,這足以說明好老師的重要。在最初練拳時找到一位好老師是件不容易的事。許多輔導站的老師慕名來找我的老師張勇濤先生學拳或改拳,在我幫助老師教拳的過程中,發現他們中很多人練了很長時間,但對於拳的動作規範、用法和太極拳內涵理解還不很清楚,這是因為他們在開始學拳時就沒能找到好老師。如何找到好老師呢?

    
成名成家的大師畢竟是極少數,但好老師並不一定是名師,而有些所謂的名家也未必就是好老師。聽起來有些繞口,但事實確實如此。有些名家、老前輩他們自己練得非常好,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講不出來,不能很清楚地表達傳授給學生們。有些所謂的名家只是由於出身太極世家,但並未真正地學到太極拳的功夫,只是有所謂的名分,這樣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一位好老師。而有一些太極拳愛好者經過老師的教和自己多年堅持不斷的學習,進行理論研究,也能成為一名好老師。

    
就我個人的經驗,多看、多問、多聽便可知道是否遇到了一位好老師。例如一個公園內有不止一個太極拳輔導站,看看各個站的老師們練拳的動作自己就會有一定的感覺,上前再問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太極拳為什麼健身呀?怎麼才能練好太極拳呀?從他們的解答中就能有所判斷。也可以聽一聽輔導站上學員們的說法,往往就能知道這位老師的水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