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學藝
武術,沒有師父,就沒有師承,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拜師者有志於繼續傳承本門技藝,發揚光大。因此拜師既是對老師技藝和辛勤付出的一種肯定,也是文化和技藝傳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徑,是表明自己學藝的誠意和傳承的責任。各流派名師開山收徒,是為了使傳統技藝與文化精髓得以正脈傳承,代代相傳。簡而言之,拜師,對徒弟而言,是為了立志更好的進一步深刻研究本門技藝並加以傳承,對師父而言,是為了讓本門技藝拳種能夠有優秀的傳承人。因此拜師學藝,遠不是一套儀式那麼簡單,而是一門技藝的延續和一種文化的傳承。師父作為一代傳人,有責任將其繼續發揚光大,擇徒而授,把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完好的傳承給子孫後人。拜師者也要承擔起繼承,傳承和發揚光大本門武術的責任和義務,並以實際行動維護本門學術之嚴謹維護本門之尊嚴。
未拜師前,雙方還只是最普通的教與學的關係,只能稱為“老師”,關係密切的可以稱為“師傅”。拜師以後即可成為名副其實的“師徒”關係,徒弟即可名正言順地稱老師為“師父”,也就是成為血脈相連的師生加親情關係,成為血濃於水的“一家人”。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即指的是這種關係,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等等,都充分說明師承關係之重要。“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父不僅要傳授徒弟技藝,更要將本門相關的武術文化,為人處事規則一併傳授。所謂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皆合於規範,師父對徒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師徒。之間是一種很穩固的親情關係。即使相隔千里萬里,也割不斷師徒的情分。師父也會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弟子。應該說,師徒之間就確了正式的傳承關係之後,順利地解決了很多教學方面的後顧之憂,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學,師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
確定師徒關係不可逆轉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師徒如父子,可見師徒關係的重要性。人生兩件大事,一是婚姻,二是拜師,拜師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師徒名分的確立拜師之前。 ,一定先跟著學習一段時間,(也有自己沒練,卻熱愛武術,但真心實意的慕名者,非常崇敬某老師而拜師入門者。),學習期間,認真學習並觀察老師的技藝,德行,人品,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能夠以技德服人,是否是自己心目中的師父等,同時老師也在觀察徒弟的天賦和德行,一般情況下老師不會向學生提出要收學生當徒弟,否則,為師則有技藝品行缺乏之嫌,應是學生內心自願並向老師提出意願,師父喜愛同意,互相自願,經舉行傳統儀式,方可能確定師徒關係。所以師徒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雙向的意願關係。徒弟自願選擇師父,師父也自願選擇了徒弟。正所謂“師擇徒,徒亦擇師”。拜之後要尊師重道,尊重長輩同仁,刻苦習練,重傳統,重禮儀,重情義,重誠信的規矩。
師徒如父子,待之終身。拜師是人生之中的一個重大選擇,一旦拜了師父,不可隨便另拜其他人(同行)為師。“人從三師武藝高”,仍需經師父引薦或告知師父同意,若以手跡推薦最佳,以合其禮數,屬師父辭世列外。因此對拜師這件事一定要謹慎對待,不可輕浮行事。傳統文化裡,家家都上供有神位,即“天,地,君,親,師”,每逢節氣都上香敬供,叩首行禮,這意味著,“跪天,跪地,跪君主,跪父母,跪師父”,其他不可下跪常言道;“男兒膝下有千金!”“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一個人所應樹立的頂天立地之氣魄下跪行禮拜師之後不可逆轉,誰也改變不了,因已!有下跪禮儀事實尚若反悔,這是為武林同道所不齒的,一生將留下拙劣口碑,人將雲。“?此人隨跪隨悔,品行不敢恭維,能合能信否” ,師即有過之,弟非責。子不言父之過矣。所以,拜師之前,每個人必須認真想清楚,實屬自己內心真實意願再行叩首大禮。
“名師”與“明師”:名氣大,出鏡率高的不等於是“名師”,名利不離身,虛名所累真正的“名(明)師”,是“明白之師”,不僅本身技藝精湛,而且德藝雙馨,善於因材施教,對徒弟認真負責,嚴格要求。真正的名師不講玄天霧地的玄學理論,而是能夠深入淺出地把武學的理論講出來,並能指導徒弟知行合一,真正把功夫練上身的人。名師雖多,但明師難尋,不求名氣大小,只求德藝雙馨足矣。然現實中也有一些所謂的“名師”,熱衷於造神和自我吹捧,談起武術理論口若懸河,理論一大堆,練功場上卻漏洞百出。
也有一些“大師”,徒弟卻甚多,隨便磕個頭就算是拜師,一年也不見得能夠有一次指導徒弟的機會,把拜師的嚴肅性和師門規矩全部棄之不顧。另有明知此學者已拜師於他人,或見於才華或見於錢財,耍心計設圈套或慫恿第三者作說客遊說,胡編亂造此老師功夫如何了得,學者一時好奇,誤入其門,學者心裡面不快卻又說不出,只好“啞巴吃黃連”另者;!一出口就是“我祖宗,我師爺,我師父”怎樣怎樣拉虎皮作大旗,有名家前輩的傳承固然是好事,但自己卻學之甚少,習之甚少,練之甚少,無休止把前輩的光環硬套在自己脖子上,請記住;他們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
這是武術圈的一種亂象,學者,愛好者對武術了解不多的人一定要有所警覺,一個習武者一定要有“定性”,嚴循“尊師重道”,拜門無悔,不可逆轉。因此,學者,愛好者不要一時好奇,一定要多看看,多認識,多比較,看師者教學和演練,以辨真偽。要慎重拜師,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要貪圖“名師”而耽擱了自己。
學費與禮金
孔子時代,就有“束修”之說“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徒弟尊師重道的一種表現。在孔子看來,學費只是薄禮,象徵意義更大。
現在,在我國,跆拳道,柔道,泰拳,瑜伽等外來拳術在我國傳播甚廣,而且收費標準也較高(當然,別人要收多少,無可非議,願者心平),但從學者仍然趨之若鶩。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的武術,非常具有養生,保健,格鬥功能,卻成了廉價的健身運動,甚至有的拳師免費教授(個別人為了聚點人氣),使武術只重視普及,而忽略了質量與深度,導致許多優秀的武術技藝逐漸消失和失傳,同時也給人們一種“武術不掏錢也能學”的心理。這種只重普及,不重質量和深度,使武術的許多精髓都在傳承的過程中被遺失了,也讓國民失去了對武術本質的認識,的確令人惋惜和悲哀!
當代的武術大師們,為了學習武術的精髓,不僅付出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也付出了許多經濟上的代價,尤其是很多武術家在歷代的經濟大潮之中,放棄很多生財機遇,一心勤學苦練,還要供養師父,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才學得一身好武藝,實屬不易。所以,愛好者學習武術,交點學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學費也是一種雙方的約束力,一方面,確立了師生關係,第二個方面,讓學生知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勞代價,促使教者認真,學者有學習的動力並珍惜學之不易。認清師傅教授徒弟的技藝和付出的心血是用金錢買不到的,許多技藝是師父一生心血的沉澱,也有的技藝是師傅通過各種曲折的途徑學來的,師父在學藝的過程中甚至一擲千金,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那些有“武術不掏錢也能學”的心理的人,想一想:難道老師辛勤教學就不值甚至沒有它的價值嗎?為此,我們的老師們也應該自尊,自愛,看重自己,真正體現自己武術的價值。
拜師的“壓帖金”或“禮金”一般是徒弟自願表白心意的一種方式,也是對師父為自己辛勤付出的回報,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定,是內心誠意的一種表現。(你身價都幾百過千上億的,隨便一個“拜師禮金”就把師父給打發了請記住;!。別把師父當“叫化子”)一
般情況下,徒弟之間的“壓貼金”或“禮金”都不允許互相打聽,以免引起徒弟之間心理不平衡,或因此產生不必要的猜忌和矛盾。經濟條件較好的,多一點是自己的一番心意;經濟條件差的,量力而行即可,不必攀比大多數師父都會以珍惜人才為第一選擇,絕不會在錢財上與弟子斤斤計較,當然,也會拒絕裝窮之人。
為此,學者一定要深刻地知道“尊師重道”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的老師,師父們也要自尊,自愛,自重,不自吹自炫,更不要玄天霧地!誤導學者!要知道一聲“師父”而任重道遠,以“為人師表”而自律,深入淺出,做一個實實在在的武術人和傳播者。使中國武術及內涵更加真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以之弘揚光大!後繼有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