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分為陳、楊、吳、武、孫等幾派,現在對陳、楊兩派挖掘研究較多,其實各派淵源相同,只是各派創始人根據自己的特點,技擊健身的需要,對以前套路招式加以改造創新揉和了以前太極拳的優點,從而自創一派。太極拳是中華武術文化的瑰寶,它包含內容極為廣泛深刻,在此文中僅就太極拳的唯物辨證法思想、美學思想、物理學思想,技擊思想等作一闡析,意在拋磚引玉,讓更多的武林同行投入其中,進行潛心挖掘、整理、研究、豐富這一文化現象,為中國武術文化更上一層樓,盡一份力,發一份熱。

一、 太極拳的唯物辨證法思想

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矛盾)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辨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這三大規律在太極拳運動中有新體現。

質量互變規律是太極拳思想的基本規律,太極拳高手都是「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俗語說:「拳打百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理自通」,就是說練功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簡單地模仿比劃招式,機械地演練套路,要在百練中體會其要領,抓住要點,符合傳授之道,曉明拳理,逐漸懂得一些太極拳運動規律,這就要多練、常練、苦練,這就是量的積累過程。待累積達到一定程度,即發生質變,也就是使自己功夫又上新台階。量變到質變的過渡,一是時間上持久積累。二是功夫上日積月累。三是大腦領悟的積累。就是要達到新的高度,不僅僅來源於苦練,還來源於對招的深悟,每招每式的弄懂、弄通,達到對整個套路的熟諳。其實每一套路都有它內在的規律,反复推敲,細心揣摩提煉,定能達到熟能生巧能夠於每招間的接合,以及每招中的不足加以改造創新上升到對拳理的認識,有人一生只練幾招,而這幾招威力異常,能使之縱橫於天下這就是所謂絕招,它來源不平時用手潛修,刻苦學習,認真領會,反复實踐,不斷充實完善,因此每一位行家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

對立統一(矛盾)規律是運用於實踐的基本規律。矛盾是指行拳雙方拳路的差別和不同運用技巧、策略等,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要求動靜、剛柔、虛實、輕沉、迅速兼備。要陰陽不相分離,陽以陰為根,陰以陽為主,達到剛柔摩盪,陰陽相濟的懂勁地步,進一步上升到忽陰忽陽,陰陽無跡可尋的神明境界,只有做到剛柔相濟,陰陽平衡,能柔能剛,有輕有沉,虛實兼到,急應緩隨,動靜合宜才是完整的太極拳。太極拳中的順逆、里外、上下、左右、進退、虛實、剛柔、快慢、曲伸等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體現。太極拳講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進先退等變化,能夠在技擊中使對方迷惑,堅持敵進我退、敵退我隨、敵疲我打、敵賣破綻、粘連相隨、瞧準時機,借力打力,同時還要「知彼知己」根據對方來判斷自己進擊的速度、方法策略、攻敵技巧、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把技擊十三勢發揮淋漓盡致,使對方只被動應付,無反擊之力。

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太極拳更新、發展的基本規律,一事物要比它事物完善且有生命力,必須在繼承發揚該事物優點外,還要拋棄其缺陷不足,同時注入新鮮血液,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從太極拳發展史來看,符合「明規矩而定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正如陳鑫說:「以之海人,則大匠之所能也,至於巧,大匠不能使唯物在學者,苟至於,則遵規矩而不泥規矩,脫規矩而自中規矩。 」楊氏太極拳師祖楊露禪從師於陳長興習練陳氏太極拳,從明規矩至守規矩日久苦練,使功夫達到上乘境界,直至脫陳氏規矩而創新,創編了具有自己風格的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由武禹襄始學於楊露禪據陳式創編的楊氏太極拳,從明規矩至守規矩,從守規矩再至脫規矩,創編了適合中老年健身的武氏太極拳。武禹襄傳李亦畬,李亦畬傳郝為真,經郝家祖孫三代傳授研究,楊長避短,創出郝氏太極拳,吳氏、孫氏太極拳創編髮展也是如此。推陳出新不反是不同流派之間相互繼承、取長補短,從守規矩至脫規矩,而且在同一派內也是一樣。從陳王廷創造太極拳的過程來看,同樣有個明、守、脫、合的過程。陳王廷是一名武將,曾任鄉兵準備,積累了大量的臨陳決敵經驗,不僅如此,他還繼承發揚了戚繼光、俞大猷和唐順之等整理民間拳法的優良傳統,遍閱武術資料、研究了十六名家拳法,觀摩了少林功夫,還汲取了導引吐納和五禽戲等長處,根據太極圖說原理,參照《黃庭》,《內經》的養生要求,進行分析綜合、推陳出新、頗有見地地創編了太極拳。太極拳發展就是從守規矩,脫規矩,到守新規矩,脫新規矩.....如此反復以至無窮,使太極拳發展也越臻完美、實用,武術發展也是如此。正如李小龍(截拳道創始人)說:「我無門無派,但又是所有的門派,你不知道我的意圖,而我的動作就是你動作的結果,我的技術就是你的技術的結果。」


二、 太極拳的物理學思想

物理學中的力、時間、速度等充分體現在太極拳的技擊中,首先最常見的是重心問題、太極拳由於速度慢、勻的持點,重心偏移慢,也較好控制平衡。要站得穩,必使重心盡可能降低,在與出拳猛烈的對手過招時,就要瞧準時機,看清氣力的方向,紮好底盤,以靜待動,充分利用。 「隨遇平衡、退即是進,化即是打。」因此重心在實踐中不是固定的,而是處於相對平衡狀態,要通過實踐加以體會,靈活掌握。由衝量定理F. △t = △mv知,△mv越大,△t越小,則F越大,就是在與對方靠得很近,或已接觸對方在對方猝不及防的情況下,突然發難,這就使v從零突發到很大值。而△v變化時間很短,從而產生極大的v力,使對方失去重心,甚至飛跌出去,這就是太極拳中「寸勁」,「抖擻勁」的充分體現,在武術實戰中還要借助於合力、分力、盡量用合力而不用分力。總之,物理學在太極拳技擊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包含了運動過程中的各種作用力、反作用力、慣性、重心、動量、力矩、力偶以及槓桿、尖劈、螺旋、斜面、摩擦、滾動、滑動等等。著意使身體的每一部分發揮最大的作用力,從而提高應戰能力。在太極拳中使用最多的還有沾粘勁、走化勁、螺旋勁、抖彈勁...... 。

三、 太極拳的美學思想

中國的美學思想十分重視均勻對稱、整齊秩序、節奏和諧、韻律優美且多樣的統一(即是多種形式因素從差異,對立轉化為協調一致,以到「不齊見齊」,「亂中見整」。於不平衡中見平衡,於無秩序中見秩序)太極拳揉合了美學思想,它行拳具有一定規律,即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進先退等。如此瀟灑行拳包容整個空間,給人以完整的對稱感且不拖泥帶水,同時給交戰對方以錯覺,太極拳講究勻、慢、柔、圓,充分體現美學思想,圓是最美的圖形,也是最完整的且有動態感,又有指東打西,指上打下,指左打右之能,左右手相互配合(如雲手)構成圓的運動,顯得舒展瀟灑,使身體舒展,能夠舒筋活血,有利於健康,太極拳中內氣運行也是圓的運動(如氣功中的大小周天),經常習練太極拳有助於週天運行,圓的運動是能量的互繼,力量的承接,生命的延續,「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能量循環,形成循環往復運動,又能寓靜於動,寓動於靜,顯得飄忽不定,令對手迷惑。現在的太極拳表演就是利用它的美學特徵,觀察時覺得左右對稱,上下一致,前後協調,看似靜,又在動,靜的有規律,動的有節奏;看似柔,實是寓剛於其中,確實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太極拳的整體美用太極拳名家陳鑫的話概括為:「太極拳千變變化,無我非動,勢非不侔,而勁歸一。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身隨之,下欲動而上身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以一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四、 太極拳的技擊思想

太極拳的基本技法共十三勢,即掤、捋、擠、按、採、捩、肘、靠、進、退、盼、顧、定十三式,這十三式遵循太極拳原理即「胸懷太極,手按八卦,足踏五行」,其含義是「由人(太極拳)以剛柔(西儀)兩種勁路,用打八方(八卦)手和踏五方(五行)的足來完成的一系列格鬥動作,在格鬥中必須有五行,八卦來指示,八種勁法與先天八卦相對應,各屬其性五種步法與五行相對應,各適其理,井遵循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原則),因此太極拳具有頗強的技擊性,是十三式的綜合運用,它主張以天下至柔,馳騁天下至堅,基本上都遵循「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以順避害」三原則,講究拳打五尺之內,三尺之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不拘提打、按打、擊打、衝動、膊打、肘打、胯打、橫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腿打、進步打、退步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 『姜容樵先生注』《王宗岳太極拳論》講」「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又談到:「敵用力,我松勁,敵雖力打而我可化走,是為偏沉則隨。敵用力,我亦用力,二人互抵抗,卒為力大者勝,是為雙重則滯,乃太極之最忌」,太極拳講究聽、引、化、拿、發五個環節,引是引誘敵人,使其漸入我有利軌道,「欲罷不能」地進入背勢;化是暫避敵鋒,讓過對方進攻勢頭,化解其勁路而使之落空,或者把大力化解為小力,給自己提供進攻機會;拿是在引得恰到好處,化得有利於我的情況下,封通敵勢,虛籠對方關節,拿準對方勁路,使其在我制之下,以備我發;發就是將敵沿其受力點(著力點)跟落地點(發落點)的聯機方向拋擲出去,遠到以小力勝大力,四兩撥千斤之能;在交手中,全身必須放鬆充分調動自己的聽勁,聽得清、準,才能懂勁,懂得勁大小、方向,切實運用好引化、拿、發,《孫子兵法》雲:「知敵之利害,知敵之虛實,知敵之動靜,知敵之表裡,瓦敵之情狀,無一而不知」,只有知彼,才能藉力打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當然太極拳思想還不止這些,諸如健身養生思想,心理學思想等,由於太極拳包含內容廣博,有待進一步挖掘研究,在此只是做到拋磚引玉,以「窺一斑而見全豹」之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