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論》中說:“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吳圖南老先生強調練習太極拳要遵循“著功、勁功、氣功”的順序;我的師父楊家倉(吳圖南老先生的親傳弟子)則指出太極拳有技擊、養生、悟道的作用。上述三人分別從練習方法、功夫衡量標準、練習效果三個方面闡述了太極拳練習的特點,非常精闢。本人在太極拳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上述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同時我認為“意”的訓練貫穿於太極拳練習的始終。下面談談這方面的體會,敬請方家指教。
一、三個階段淺解
1、初級階段——著熟
從練法上說,此階段主要練習著數(這裡簡單說一下,太極拳首先是一種拳術,一種武術。如果把它當成一種健身操則離題萬里。事實上,不練著功,健身的目的是很難達到的)。本人在教學中發現,初學者盤架子時如果只注意“形似”,怎麼練都彆扭,而一旦明白了每一個架勢的目的,動作就自然靈活、協調,立刻就有了太極味而達到了“神似”。
所以,初學階段的基礎打得好不好,不是看你的架勢好看不好看,而是看你著熟不熟。大家知道,外家拳與內家拳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是練拳時的速度快慢。各式太極拳都要求初學者的動作盡可能地慢,其目的就是要初學者在集點成線的緩慢運動中,每一個點(或每一個瞬間)都符合技擊要求,時時、處處都可攻可守,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著熟”。順便說一下,太極拳的“挨打”功夫即是由此而來。同時,這也符合兵法上講的先求不可勝、再求必勝的原則。
雖然古人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但初學階段的效果仍然談不上養生,更談不上增慧(悟道),只能是技擊。亦如古人所說的:“技擊乃斯技之末”。太極拳的技擊效果是眾所周知的,如“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等等,雖非一日之寒,但終究是初學時以技擊為目的而逐漸練成的,世界上沒有練“太極操”練成的武術家。
2、中級階段——懂勁
中級階段主要練習勁功。什麼是“勁”?有人把它解釋成有彈性的力,這是從表現形式上說的,只有從與力的比較中才能把握勁的實質。力是由肌肉收縮產生的(所以沒有彈性),而勁是由有意識的放鬆產生的(此與鬆垮有別),此其一。另一點(也是最關鍵、最不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勁是意念高度集中(沒有雜念)的情況下產生的(即勁是意念力);相反,力是意念緊張的產物,在發力的一剎那,人的意念是模糊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努力搬起重物者面紅耳赤的現象去分析)。至於練習方法,各式都有獨到之處,但總的說來不外乎放鬆、入靜、不散亂等等。
檢驗勁功高低的標準為是否“懂勁”。懂勁是從兩個方面來說的,一是看能否發勁,諸如纏絲勁、彈抖勁等等,這是看鬆的功夫。松得徹底,用我師父的話說,每個細胞都不緊張,勁的通道沒有阻礙才能發得出來。二是看“聽勁”,是知人的功夫,憑敏感的知覺知來勁的大小和方向,甚至知人的生理、心理情況(是對方勁力發出之前的“預知”),這是四兩撥千斤的基礎,這是看靜的功夫。我曾經目睹師父在臨“戰”狀態下的知人功夫。有一天,師父的一個朋友和幾個弟子被二十多位高手圍在核心,有人來請師父幫忙,師父立即帶領幾個弟子前往。對方人多勢眾,情況危急。我的師父全神貫注,連眼都不眨一下。這時一位師弟小聲對師父說:“對方頭面人物有重傷”,師父指著臀部說:“是這裡嗎?”弟子點點頭。師父旋即示意朋友出圍,雙方均未動手,危機被化解。
太極拳練到中級階段才可能收到養身的效果。古人說醫武同源,是說練武之人必須懂醫術,但初級階段只是消極地治療跌打損傷而已,不屬養生範圍。活動筋骨(所謂“鍛煉身體”)也不是養生。養生者,保養生命也。它是一種積極地促使生命向健康方向發展的身心活動,建立在對生命的深刻了解的基礎上。如上述,在中級階段養成鬆、靜的習慣後,即時時放鬆、處處入靜,生活在松靜狀態中,則氣血自然調和,百脈自然暢通,心境自然平淡。同時,人在這種狀態下會對人身有更深的了解,主動去掉不利養生的習慣。這樣,就像《黃帝內經》上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3、高級階段——神明
首先解釋一下神明,神明就是精神清澄。神明階段的練習方法就是練氣功。這裡所說的氣功與佛、道所說的氣功是不同的,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氣”和“神”。古人關於此階段講得甚少,除了謹慎(恐所傳非人而遭“天遣”)外,還有一點就是古詩說的“眼前有境道不得”,說不得,說不出,只能意會,不可明言。此時的練法是練虛靜(注意:中級階段是練“松”靜),已不注意(自己和對手的)外形,不注意勁路的變化,只在意念的運用。具體練法是通過一定的身法和心法使自己完全虛無,以致“全身透空”,用這種狀態來了解外界(包括對手)的虛實。神明階段成熟的標誌是敏感,表現形式是“自動”對外界(包括對手)的細微變化作出反應。應該強調的是,這種自動反應不能和本能反應混為一談。二者的共同點是都沒有經過大腦的分辨。但本能的反應是神經系統的反應,而神明階段的反應則是人體氣場的整體反應。因自動反應能感覺到對手的意圖,因而其反應比僅僅根據對手外形的變化而動的本能反應要快得多,甚至比憑知覺而動的懂勁反應也快得多。這種敏感從何而來?可以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在房間跟別人說話,就注意不到外面的動靜;如果停止講話、屏住呼吸,就能知道外面的一些情況。一個人的雜念就是自己跟自己講話,身體的不適也會使自己心緒不寧。一個頭腦混亂、心緒不寧的人連最起碼的安全都保證不了,當然不能與人交手。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應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使身體松、虛下來,自然就能捕捉包括進攻意圖在內的對手的身心變化了。這就是空靈,就是前人所說的“虛則無所不容,靜則無所不應”。能容能應,自然在技擊中如魚得水了。
這一階段的效果就是悟道。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或宇宙的本源。悟道,就是在練功中自然形成的全息思維(非普通人的線性思維)狀態下了知客觀世界。進入神明階段後,太極拳已經超越了武術的範圍,進入了對宇宙規律的哲學認識階段。此時的太極拳練習者已神清氣爽,虛懷若谷,有學者儒雅之風,無武夫爭鬥之氣。這一點,我從師爺吳老先生的身上得到了印證。
二、意識訓練貫穿於三個階段的始終
從上面對太極拳練習三個階段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有一個東西貫穿於太極拳練習的始終,那就是意識的訓練。正如我師父說的,太極拳就是意拳。下面我們來分析各階段的練意情況:
1、著熟階段的意——“我在幹什麼?”
前面說過,初盤架子時只知道手怎樣畫圈、腳怎樣進退,猶如鸚鵡學舌,不知道什麼“意”思。旁觀者可能會問:“他們在幹什麼?”記得師父講過一個笑話,說是有個師父與幾個強盜搏鬥,喊徒兒幫忙,徒兒應聲道:“我在打(拳)呀! ”等師父趕走了強盜,徒兒還在那裡氣喘吁籲地“施展拳腳”(打拳)。這個笑話說明,打拳首先要明白每個著數是乾什麼的,這就是技擊意識,它是太極拳練習中意識訓練的開始。接下來,我們練拳時就要有“敵情”觀念,“無人之處若有人”,意念時刻保持警覺,臨“戰”時就能一觸即發。
2、懂勁階段的意——“是什麼東西在打拳(人)?”
經過初級階段的訓練,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應該用意識指揮整個打拳過程。但是,是什麼東西在打拳(人)呢?這是懂勁階段要搞清楚的。記得有一天,師父為了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隨手給一個師弟一記響亮的耳光並問他:“疼嗎?”師弟說沒什麼感覺。話音未落,師父又輕輕在師弟臉上拍了一下,師弟“哎喲”一聲,捂著紅腫的臉半天沒有做聲。師父接著對我們說:“我第一下沒想打,很重但不疼;第二下我想打他,很輕卻傷了他,這就叫“用心殺人”哪!”從此,我們明白了,即使是外家拳粗重的拳腳,也不是靠物理撞擊傷人的。也就是說,在技擊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意念,拳腳不過是實現“意圖”的通道。所以,先輩們告訴我們,打拳要“用意不用力”,要“以意行氣”,等等。知道了是什麼東西在打拳(人),我們在受到攻擊時就知道怎樣避免挨打。既然不是人的物理體在打人,那麼打擊的對像也不應該是物理體。也就是說,意念打擊的仍然是意念。所以,我們在推手訓練時,就要實行“不抵抗政策”,方法是“全身透空”,對手攻擊時自然就會撲空。另外,我們在發起攻擊前,對方意念轉換不靈,就會被我集中了的強大意念力所擊中。
3、神明階段的意——“意是怎樣打拳(人)的?”
通過懂勁階段的意識訓練,在練拳和技擊時,我們的注意對象就從復雜到簡單,我們的注意力就從分散到集中——集中到意念運用這一點上。但是,怎樣運用意念打拳(人)呢?這就是神明階段要解決的問題。
要明白意念在技擊中的作用過程,就要忽略一切次要的東西,“寧神一志”,“有人之處若無人”,在虛靜中去體悟。到這種時候,太極拳的練習已進入了身心修煉的層次,這就是許多高手基本上不練拳、練拳也像兒戲一樣的原因。這裡的關鍵是“虛”,虛是什麼意思?虛是不以勝敗為意、不以名利為意、不以自己為意。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奇妙,當一個人無我時,就與道相通了。正如《道德經》所說的:“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這是什麼機理?因為沒有了自我(意識),對方就找不到也打不到你,而你則可“隨心所慾不踰矩”(孔子語)。再具體點,當一個人淡化了自我意識後,他的意識就進入了群體意識的海洋(“與道相通”),而對手則自我意識太強(不強就不會與人爭鬥),雖然對手也在“道”中,但他不自覺,當然也不會用。這樣,前者就像大海本身,而後者則像掉入大海的一隻雞;前者對後者瞭如指掌,後者卻像迷入五里霧中,就如拳論上所說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勝負當然分明了。事實上,進入神明階段後,就不會遇到對手了(別誤會,不是沒人打得過,而是沒人會和他打),正如《道德經》所說的:“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陣不被甲兵”。
綜上所述,太極拳就是意拳,意識訓練必須貫穿於太極拳練習的始終。另外,從太極一詞的來源,我們也可以知道意識在太極拳中的作用。古人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古人這裡說的是宇宙演化的階段或狀態。一就是太極,太極處於陰陽(物質、精神)之間。也就是說,到了太極狀態,物質和精神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了,心物已經一體了。說具體些,練拳至太極狀態,精神的力量可以轉化成物質的力量,太極狀態是最富於變化的狀態。所以,太極拳練習者一定要以意識訓練為中心,如此才能盡快達到技擊、養生、增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