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腰似車軸”
“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欲付諸實施,似乎未必盡然。要想在練拳時做到這一點,用好腰,就必須對人體上的“腰”有清楚的認識。腰位於人體中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人體的轉動、俯仰等都以此為中心。在太極拳中之所以強調用腰,就是因為它在人體中處於重要部位,收、放、化、發都受其主宰。不練好腰部運動,不發揮其作用,就練不好太極拳,即使能將拳理背得滾瓜爛熟,說得頭頭是道,或拳能倒打如流,也只是紙上談兵,花拳繡腿。

在太極拳運動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腰為主宰呢?以汽車吊機為例,它在工作時,首先須放下四個立柱支撐地面,中間部位以大型軸承連接,可帶動吊臂可作360度轉動,給人以穩固而又靈活的感覺。人體類似於車吊;上身與兩手臂相當於車吊的上部和吊臂,下身(胯和兩腿)相當於車吊的車身及支撐柱,而腰則相當於軸承。當我們不動步搬移重物時;就相當於車吊吊移重物,均以腰(軸承)為軸心,下體支撐,上體轉動。如果下體​​也隨之轉動的話,就可能會招致閃腰。
或許有人會問:下身不作相應轉動,怎能搬移重物?試想:假如你在用力時,下身隨上身一起扭轉,你的支撐點該落在何處呢兩腿的支撐力還會像原來那樣強嗎?肯定不會。因為,下肢的變動必然會改變上身與地面的角度,從而偏移了人體中心與地面的垂直點,結果是搬移重物的力被大打折扣。如果,汽車吊機的下身和支撐腿也隨軸承一起扭轉的話,那會是什麼後果?再如投擲手榴彈。要想將手榴彈投得遠、投得準,必須得穩住兩腿和胯部,投擲力起於腳跟,上傳至腰、背、肩而達於手,以腰的轉動、背的拔張將手榴彈投出。
《太極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話意指下盤要實,用勁要整;下盤不穩,發勁無根。練拳要求之一,兩腿外掤內合,以求開胯圓檔。如果在用勁過程中上下身一起轉動,而忽略了轉腰,兩膝就會因扭動而錯位,原先穩固的底盤就會鬆動,即使發勁也肯定打不遠、打不猛。這一點在推手中最能得到應驗,尤其是在坐化和捋(捋人或被捋)、及大捋中被靠時,若以轉身代替轉腰,根部就會浮起,就有搖搖欲墜之感,對手只需順勢稍稍用力,自己即會跌出。所以,根基紮實穩固、以腰為軸心是首要問題,在練拳中應特別注重。
筆者見有較多的太極拳練習者,其中有些已練多年,對腰的認識仍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上。不論自己練,還是教人練,只注重一般外形動作,認為只要整個身體轉動了(腰、胯、膝一起動),就是在轉腰了,對腰的運用、訓練未能重視。比如,有人在做雲手時以胯帶腰很明顯,而不是以腰帶動肩、臂的左右運動,誤認為腰胯相連,只要胯轉了,腰也就轉了。那麼,將拳論中的這句話改成:“胯似車軸”,行嗎?腰是大纛旗,既不能換,更不能倒啊!
其實,要真正做到轉腰並不太難,即便是膀大腰圓的胖子,還是熊腰虎背的壯漢,也不難練就,關鍵是要把握住人體的關鍵部位--胯。因為兩腿的運動是由胯部帶動的,只要胯部不輕易轉動,兩腿自然不會無故扭曲,五趾抓地就會抓得更牢。練習時,可單人練習,也可兩人互幫互練。姿勢要求為:兩腿分開直立,兩腳間距不小於肩寬,如太極起勢狀,或作馬步半蹲式,兩手臂可抬起,橫屈於胸前,也可雙手插腰,進行左右轉腰練習。但有四點必須注意:1、轉腰不轉胯,以兩腿穩住胯部;2、轉腰不轉頭,以兩眼正視來穩住頭部;3、轉腰時上身要保持正直,肩要平,不可一高一低;4、面部與胸部的朝向始終保持一致。初學時動作姿勢可能較彆扭,身體忽歪忽斜,肩膀忽高忽低,似乎不動胯,腰就轉不起來,或者頭部死命扭向一側,眼珠也向一側斜視著,自以為頭轉了腰也會跟著

轉,這些都是錯誤的。在家練,可藉助鏡子照著練,或者藉助凳子坐著練,因為坐在凳子上轉腰,胯部就不會動了。按照上述要求,結合練架子,開始可慢慢地先小幅度試轉,然後再逐漸加大轉動角度,三五個月就能初步練成。記得我的一位師弟,在初學楊氏中架子起勢和攬雀尾時,師傅要求他注意轉腰,他卻說:“我是人啊,又不是螺絲釘!”言下之意:腰怎麼能轉我們聽了哄堂大笑。後來,通過講解拳式要求和拳理,並演示給他看,他終於明白了轉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以後的練拳中,這方面他很注意。不久漸能轉腰,拳架子也好看些了。
打拳不用腰,再多秘訣也白要。掌握腰部運動,不僅是提高拳技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而且對強身健體也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在腰部兩腎之間還有一重穴——命門(即對直於肚臍處的神闕穴),它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腎健則精津足;命門火蒸騰則氣盛神旺,大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車以車軸帶動車輪,人以腰部帶動肢體。須知“命意源頭在腰隙”,務必“刻刻留心在腰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