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欲付諸實施,似乎未必盡然。要想在練拳時做到這一點,用好腰,就必須對人體上的“腰”有清楚的認識。腰位於人體中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人體的轉動、俯仰等都以此為中心。在太極拳中之所以強調用腰,就是因為它在人體中處於重要部位,收、放、化、發都受其主宰。不練好腰部運動,不發揮其作用,就練不好太極拳,即使能將拳理背得滾瓜爛熟,說得頭頭是道,或拳能倒打如流,也只是紙上談兵,花拳繡腿。在太極拳運動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腰為主宰呢?以汽車吊機為例,它在工作時,首先須放下四個立柱支撐地面,中間部位以大型軸承連接,可帶動吊臂可作360度轉動,給人以穩固而又靈活的感覺。人體類似於車吊;上身與兩手臂相當於車吊的上部和吊臂,下身(胯和兩腿)相當於車吊的車身及支撐柱,而腰則相當於軸承。當我們不動步搬移重物時;就相當於車吊吊移重物,均以腰(軸承)為軸心,下體支撐,上體轉動。如果下體​​也隨之轉動的話,就可能會招致閃腰。或許有人會問:下身不作相應轉動,怎能搬移重物?試想:假如你在用力時,下身隨上身一起扭轉,你的支撐點該落在何處呢兩腿的支撐力還會像原來那樣強嗎?肯定不會。因為,下肢的變動必然會改變上身與地面的角度,從而偏移了人體中心與地面的垂直點,結果是搬移重物的力被大打折扣。如果,汽車吊機的下身和支撐腿也隨軸承一起扭轉的話,那會是什麼後果?

再如投擲手榴彈。要想將手榴彈投得遠、投得準,必須得穩住兩腿和胯部,投擲力起於腳跟,上傳至腰、背、肩而達於手,以腰的轉動、背的拔張將手榴彈投出。
《太極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話意指下盤要實,用勁要整;下盤不穩,發勁無根。練拳要求之一,兩腿外掤內合,以求開胯圓檔。如果在用勁過程中上下身一起轉動,而忽略了轉腰,兩膝就會因扭動而錯位,原先穩固的底盤就會鬆動,即使發勁也肯定打不遠、打不猛。這一點在推手中最能得到應驗,尤其是在坐化和捋(捋人或被捋)、及大捋中被靠時,若以轉身代替轉腰,根部就會浮起,就有搖搖欲墜之感,對手只需順勢稍稍用力,自己即會跌出。所以,根基紮實穩固、以腰為軸心是首要問題,在練拳中應特別注重。筆者見有較多的太極拳練習者,其中有些已練多年,對腰的認識仍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上。不論自己練,還是教人練,只注重一般外形動作,認為只要整個身體轉動了(腰、胯、膝一起動),就是在轉腰了,對腰的運用、訓練未能重視。比如,有人在做雲手時以胯帶腰很明顯,而不是以腰帶動肩、臂的左右運動,誤認為腰胯相連,只要胯轉了,腰也就轉了。那麼,將拳論中的這句話改成:“胯似車軸”,行嗎?腰是大纛旗,既不能換,更不能倒啊!
其實,要真正做到轉腰並不太難,即便是膀大腰圓的胖子,還是熊腰虎背的壯漢,也不難練就,關鍵是要把握住人體的關鍵部位--胯。因為兩腿的運動是由胯部帶動的,只要胯部不輕易轉動,兩腿自然不會無故扭曲,五趾抓地就會抓得更牢。練習時,可單人練習,也可兩人互幫互練。姿勢要求為:兩腿分開直立,兩腳間距不小於肩寬,如太極起勢狀,或作馬步半蹲式,兩手臂可抬起,橫屈於胸前,也可雙手插腰,進行左右轉腰練習。但有四點必須注意:1、轉腰不轉胯,以兩腿穩住胯部;2、轉腰不轉頭,以兩眼正視來穩住頭部;3、轉腰時上身要保持正直,肩要平,不可一高一低;4、面部與胸部的朝向始終保持一致。初學時動作姿勢可能較彆扭,身體忽歪忽斜,肩膀忽高忽低,似乎不動胯,腰就轉不起來,或者頭部死命扭向一側,眼珠也向一側斜視著,自以為頭轉了腰也會跟著轉,這些都是錯誤的。在家練,可藉助鏡子照著練,或者藉助凳子坐著練,因為坐在凳子上轉腰,胯部就不會動了。按照上述要求,結合練架子,開始可慢慢地先小幅度試轉,然後再逐漸加大轉動角度,三五個月就能初步練成。記得我的一位師弟,在初學楊氏中架子起勢和攬雀尾時,師傅要求他注意轉腰,他卻說:“我是人啊,又不是螺絲釘!”言下之意:腰怎麼能轉我們聽了哄堂大笑。後來,通過講解拳式要求和拳理,並演示給他看,他終於明白了轉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以後的練拳中,這方面他很注意。不久漸能轉腰,拳架子也好看些了。打拳不用腰,再多秘訣也白要。掌握腰部運動,不僅是提高拳技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而且對強身健體也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在腰部兩腎之間還有一重穴——命門(即對直於肚臍處的神闕穴),它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腎健則精津足;命門火蒸騰則氣盛神旺,大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車以車軸帶動車輪,人以腰部帶動肢體。須知“命意源頭在腰隙”,務必“刻刻留心在腰間”。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發勁原理,主要是接地之力,因為力無窮,又取之不盡,所以如能走地力接引到我們身上而發,則力量將是非常大的。如何手能做到接地之力,我們要先了解如何主導發勁,古傳秘訣有云,力由於骨,勁由於筋。這意思是說:力:(死而沒有彈性的力量)是來自於骨頭的發出,勁:(活而有彈性的力量)是來自於筋的發出。所以我們練太極拳不要練出死而沒有彈性的力量,這種死力是不足取的。所以才特別強調:「力由於骨,勁由於筋」。其實人體本身力量的發出,乃是筋骨力量的綜合,不過能控制筋的變化,自然也能控制骨,因為筋是有彈性的組織;而骨頭卻是僵硬組織,整體的骨頭肢節鄉還是要靠筋來控制。
人體是如何發出力量可分由二方面來探討:
1.人力:藉由人本身肢節與身體友撐而發出*
2.地力:全身力量經由地力發出*

1.人力:人本身力量的發出。人體能負荷多少力量,就能發出多少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好太極盤架,鬆柔是其中的一大要領。

盤架子的時候,首要者為松。松是松筋骨。所謂松筋骨,就是鬆骨與骨之間的韌帶,擴大各關節的活動餘地。作為太極拳,特別應注,意松脊柱之間的韌帶。練拳中不斷地運用“頂頭懸、鬆腰胯、含胸、拔背、鬆肩、垂肘”等等法則,迫使脊柱間的韌帶不斷地拉長和收縮,使脊柱內的脊髓和脊神經受到良好的調節和鍛煉。脊髓是軀體臟器與大腦相聯繫的通道,練好太極盤架,使身體各部位受到良性的刺激,通過髓體更為迅速地傳入大腦皮質,大腦的反應加快,也就是加強了身體對外界反應的敏感度與協調性,加強了“以鬆待緊”的太極松圓柔順的盤架功夫。

那麼,怎樣使筋骨鬆呢?這裡面有一個“練緊”的問題。

所謂練緊,就是練一個“扭”字和一個“拉”字。

練拳在完成每一個動作時,都貫穿著“扭”與“拉”。每一個動作裡面的每一動,都是骨骼與骨骼、關節與關節的“扭”。不是左轉右,就是右轉左;不是上旋下,就是下旋上。 “扭”就是圓轉地旋絞,在轉旋中,把關節和韌帶扭松。太極拳是圓運動,它有整個動作的大圓旋,又有局部動作的小圓旋,循環往復始無窮。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拳勁的求取之道
求取拳勁的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無非三種類型,即靜力型、動力型和動力靜力結合型。比如泰拳、拳擊屬動力型,大成拳、丹勁道屬靜力型,太極拳、八卦掌屬動靜結合型。當然動與靜都不是絕對的,只是在求取拳勁的方式上比較側重於動或靜的某一方而已,並由此形成鮮明的訓練風格和技術特點。總體而言,動力型屬外求法,靜力型(含動力靜力結合型)屬內求法。略述如下:

1 動力型求取勁力之道

⋯⋯

一切搏擊功夫都強調功力、速度與反應的重要性。以拳擊的訓練為例,通過打沙袋、拋實心球、負重深蹲、腹肌鍛煉、舉扛鈴等動力訓練產生力量,通過打手靶、擊梨球、速度球、擊影、組合拳等,進行攻防、速度與反應的訓練,將基礎力量轉化為擊打力量。拳王爭霸賽最精彩的畫面通常是重拳擊倒對手的瞬間,因為這一瞬間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比如力量、時機、擊打部位、技戰術、意志品質等等。在這些內容中力量(也就是功力)是決定性的致勝因素。力量是核心,重拳需要力量,組合拳需要力量,保持靈活輕盈的步伐也需要力量。拳擊手的品質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重拳力度;2、連續出拳能力;3、出拳速度和準確性;4、步伐和抗擊打能力;5、技戰術;6、意志力。
拳擊的發力上肢力量只是輔助,腿部力量用來發動與加速,蹬地轉髖是拳擊發力的關鍵。伸膝力量是核心力量,是全身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深蹲是拳擊訓練的王牌動作,不僅產生力量還能使力量傳導通暢。半蹲是模擬拳擊發力的最佳動作。腿舉是提高核心力量的有效動作,有利於將核心力量從下肢傳導到上肢。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無形無像是什麼意思呢?

答:你松功真修煉到家了,你的身子也就一派虛空光景了。其實,你站樁時能站到身子沒了,也就有了無形無象的意思了,然而你這時其實還不是那種真正的虛空之象;因為你倘若運用神意找一找身子的話,你的身子又出現了。所以,真正的無形無象,非得松功練到家不可;到了那時候,你在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虛空之像啊。

2.全身透空是什麼意思呢?

答:對真正修煉內功的人來說,其身體的所有脈結都要打開;而人身的眾多脈結一旦打開了,尤其是人身中脈七輪打開了,人的全身就像是空空蕩蕩的大皮囊了。我認為佛家所說“人身是一尊臭皮囊”就是依此證相而言的,我十多年來的內功修練其實就是證實了這麼一句話。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鬆肩墜肘”與“沉肩墜肘”

學太極拳的人,在談到對肩肘的要求時,總是有人說“沉肩墜肘”,也有人說“鬆肩墜肘”,各家太極拳對肘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對肩的說法就不同了。到底哪個更準確呢?

我們看看拳式,從《太極全書》的朱家拳照中可以看出,有些拳式肩不但沒沉,反而抬得很高,可見沉肩之說的表達是不確切的。

陳鑫先生在談到肩的要求時說:“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鬆肩,功久則肩之甲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且鬆肩不是duo(享+單)肩,骨節開則肩自松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伸屈,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係於此。”陳鑫先生明確指出,鬆肩不是duo(享+單)肩,“duo(享+單)”是下垂之意。楊澄甫先生曾說“沉肩,鬆開下沉也”。楊先生也說是鬆肩。我隨恩師洪均生先生學拳時,老師常說“把肩的筋鬆開。”為達到鬆肩的目的,又教了鬆肩的方法。通過多年練拳的體會,我認為鬆肩墜肘意義表達全面,沉肩是鬆肩的一種表現形式,鬆肩是沉肩要達到的目的。

通過練習,我們可以體會到只有肩鬆開,氣血才容易達到肢體末梢,更好地發送微循環,達到健身、增強功力之目的,做到“行氣如九曲迴腸,無微不至”。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者,無極而生。”此句似有語病。非“無極生太極”,乃“無極而太極”也。 “有生於無,生生不已”,這是宇宙萬物不易之理;“變之易之,變易無窮,”這也是宇宙萬物不易之理。這猶如鮑國安演曹孟德,唐國強飾諸葛亮,乃鮑國安而曹操,唐國強而孔明,非鮑國安生曹操,唐國強生孔明,“無極而太極”,似乎與此理同。

無極者,天地之始,宇宙之本,陰陽之母,萬物之源也。 “無極而太極”之時,“分動分靜”之機也。 “動之則分”,分什麼?分陰陽。分陰分陽,為陰為陽,乃陰乃陽,此陰陽萬千變化,寓五行“進、退、顧、盼”之中;“靜之則合”,合什麼?合陰陽。合陰合陽,含陰含陽,有陰有陽,其陰陽萬般玄機,在五行“中定”之內。 “動之則分”,為“無極而太極”;“靜之則合”,乃“太極歸無極”。不論動分、靜合,均無“過”,無“不及”。 過”,為“頂”為“抗”,“不及”,為“丟”為“匾”,“頂、抗、丟、匾”,此皆為病。彼曲而我伸之,“分厘不錯”;彼伸而我曲之,“毫髮無差”;“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剛為陽,柔為陰;順為陽,背為陰;走為陰,粘為陽。陰陽同步,陰陽一體。彼動急我急動之,謂之“應”,有感而“應”,有響即“應”;彼動緩我緩動之,謂之“隨”,“隨”人所動,“隨”勢“隨”機。“走、粘、應、隨”,變化萬千,而以一理貫穿其中,即“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心中不能豁然領悟,意、氣、神不能貫通自如。

太極拳不論行功走架,還是推手練功,必須牢記“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左重則左虛”,謂“左顧”;“右重則右杳”,謂之右盼;“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讓對方看得見,摸不著,抓不住,找不到,無跡可尋,謂“進之則愈長”;我見機而人,逢虛而進,粘制對方,使彼無路可遁,謂“退之則愈促”。倘能練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英雄所向無敵”。而“英雄所向無敵”,並非“英雄可以戰勝任何對手”,而是“無人能戰勝英雄”。這才是太極拳修持的最高修為。

中華武術千門萬戶,勢法功法各各有別,但不外乎“以壯欺弱,以慢讓快”。此人之先天本能,並非後天學而得之。然“四兩撥動千斤”,並非以力取勝,“耄耋得以御眾”,快又有何能為呢?

金庸先生說:“太極拳不運氣、不用力。力氣的來源在於對手,我只是轉移對手力氣的方向。對手所以失敗,是他自己失敗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氣所擊倒。如果對手自始至終保持他的重心平衡,或者,他根本不來打我,​​他就不會失敗。練太極拳的人,應該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站樁練的主要是靜,站樁,盤架子,推手,靜坐都是練好太極拳必不可少的。站樁練出來的松沉是在沒有乾擾情況下的,如果在外界干擾下(與人搭手)還能鬆沉那才是真正的松沉。

@我的體驗,練功練到一定層次,會有甜蜜現象,如站樁,如果衝過疲勞關後,會有許多甜蜜感受,此時,常感到練功當時不論增加多少練功時間,也不覺得累,不會感到身體肌​​肉酸痛,反而越煉越舒服,不知不覺就極易練功過度,很難把握練功適度,再加上為追求更高功力,就更難作到適可而止了。

練太極時要達到中正安舒,含胸拔​​背,自自然然等等要求,好像需要站樁,尤其要站活樁。通過站樁將身體調理順當,把身體各個部位協調起來,以意灌輸其中,體會意動與體動的自然聯繫,才容易達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樁以無極和養生樁較好,易上手,易自然,易協調。樁架只是外形,通過練樁調整身體,協調意形,達到意與形的自然的統一協調才好。當然,練樁也可培養功力。一開始樁功的外形比較重要,要有規矩,有要求,但練到一定程度,掌握了樁功核心,能較快進入樁態,則樁的外形就不重要了。可根據需要、情形、環境而隨意設樁,即隨意樁。

形訓練實際上在太極單操中就應體現,更多地通過太極單操來訓練。但此時不應過多強調拳式架子,只強調意形的統一。形隨意轉即練拳時意動形隨,以意象形,外形隨練拳的意而自然運動,全身協調均整,隨著"拳意"拳自動,身自動,而且是協調地動,可隨時隨地運勁發力,指哪打哪,不發力則協調一致,自自然然。意自形生即有形即生意,用意調整形,以形會意,意形自然相合。意形訓練隨仍以太極單操為主,但不局限單操,練拳的核心已不是形似,而是求神似,求變化,求運用,求協調,求自然,求功力。

練時要慢慢體會"意",灌輸拳意,用意調整外形,體會這一動是否符合太極原則,是否全身自然,是否身體每一個部位都已經隨"意"而動,力能否隨時隨意應感而發,應感而變。達到意動形隨,"形"動"意"生後,應用時用意一領即用,也能全體一致,能達到意到力道,力道意也到。而不需用意慢慢體會了。但沒有用意把身體串起來的慢慢體會,反复演練,達到自動一致的過程,用時就意領形不到,全身散亂。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其實是一種技擊、實戰性很強的拳種。但是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太極拳只是用於老年人用來健身的健身操而已。這是因為太極拳在普及當中所出現的一個不求實際的原因。因為在普及時對練習太極拳的要求就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這也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像一些所謂的“國家標準套路、簡化太極拳”等,都是屬於這一類型。

因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武術也就失傳了,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太極拳要想具有實戰技擊能力,首先要出功夫。要想出功夫,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以我個人三十年來練習騰挪架太極拳的經驗來說:

(1)初學太極拳套路時就要學的正確。初學者首先要把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必須掌握的“準”。不能有大的偏差,有偏差的要在以後的不斷練習當中慢慢的糾正過來,否則對以後的技擊功夫是很難學的好,那就談不上運用了。

(2)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下盤才會穩,腿功才會提高。一些高難度動作也就可以輕鬆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裡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謂氣感就是由人體內一系列生理活動所引發的感覺,而這一系列的生理活動卻並非由思維中樞所直接驅動的,因而這種氣感對於人體思維中樞來講,就是體內組織自發活動的結果。而這種體內組織的活動也就是內氣活動,其特點就是循經絡發展。所以,要理解內氣和氣功就應該從理解氣感入手。下面就對氣感分類說明。

1.壓迫感與振動感——這類氣感發生與骨骼肌組織中,屬於細部感覺,循經絡傳遞性強。其發生機理是,部分骨骼肌的收縮引發了局部的壓迫感,而骨骼肌收縮力的波動又引發了振動感。其感覺的傳導神經是壓力感覺神經。

2.脹感——這類氣感發生於體表組織中,屬於肢體感覺,無循經性。其發生機理是部分肢體內的細胞更新加快而導致了組織水腫。其感覺的傳導神經是壓力感覺神經。

3.痛感——這類氣感可發生於體內各處,既可以是細部感覺也可以是肢體感覺或器官感覺。其發生機理分為三種:①.內氣的運行導致局部組織中的內應力增強而引發壓痛或撕裂痛;②.內氣的運行導致局部組織中細胞消解加快而引發腫痛;③.內氣運行所導致的細胞放電作用於痛感神經末梢而引發刺痛。而三種痛感的傳導神經都是痛感神經,其中只有第③種具有循經性。

4.癢感——由內氣運行而導致的癢感應分為兩類。一類為反射性的搔癢,如內氣運行於腳底心而引起的癢感;而另一類為整合性的癢感,如內氣經過一些癒合後的皮膚疤痕而引起的癢感。但引起這兩種癢感的實體感覺都是觸覺,而且這兩種癢感都不是循經性的氣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行功時,不僅和一般內功拳相同,要引導內氣在肢體中不停頓地收放運轉,還要使肢體不停頓地做屈伸進退的螺旋纏繞運動。兩者結合,就形成了太極拳特有的纏絲勁。換句話說,太極拳的纏絲勁,就是以內氣的運轉為動力,肢體做螺旋屈伸進退的太極拳特有的一種勁,太極拳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種的重要標誌之一。陳鑫說:“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 (《太極拳圖畫講義》第33頁)又說:“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陳氏太極拳圖說》第68頁)

內氣,我國傳統醫學​​稱之為真氣或元氣,在陳鑫的著作裡,多稱之為中氣或丹田氣。它是人體內部的一種特殊物質,不是呼吸的空氣。內氣充沛,則身強力壯:內氣不足,則體弱力薄:內氣消失,則生命終止。練習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植和運用內氣。關於內氣的產生、貯存和運轉,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主要論點是,“周身元氣皆出於腎”,“丹田為全體之氣歸宿處” ,“命門為氣所出入之門”。 “氣行骨中,充於肌膚”。 “往外發者皆發於丹田。向裡收者皆收於丹田”。概括起來,就是氣生於腎,貯於丹田,出入於命門,順骨而行,充於肌膚,發於丹田復歸於丹田。

畫弧轉圈和螺旋形的屈伸進退,是太極拳在外形上的特點。太極拳行功時。手足和身軀都不停頓地畫弧和轉圈。有的是順時針轉,有的是逆時針轉:有的向前轉,有的向後轉:有的轉正圓,有的轉斜圓,有的轉橢圓,有的還是像古太極圖的轉圈。並且,在手足伸縮進退的同時,既要有以肩、肘、胯、膝為軸,作弧形運轉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為軸作正反纏繞的小圈。後者是太極拳纏絲勁的內在表現形式,尤為重要。

太極拳纏絲勁是內氣收放運轉同肢體螺旋形屈伸進退的協調結合,如果只有肢體的螺旋形屈伸進退而無內氣的收放運轉,就不能構成內外結合的太極拳的纏絲勁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0 Fri 2015 08:31
  • 心情

畫不出來不曉得要逼死誰~~就是逼死自己還會有誰啊!

自己越想畫心卻很浮躁....

是因為感冒?還是病毒?...還是我還年輕心情還不定....真想吐...

唉...心不靜...人家旗未動、風也未動,是自己心在動

心動了...就馬上行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09 Thu 2015 09:13
  • 心情

我已是以下這個階段了,雖然拳架練到純熟,反而興趣變淡,甚至有枯燥乏味之感。有時感覺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有時又感覺不是這樣子,讓我很迷惑.此時又加上本身學習的課程全部都已上軌道,其他興趣讓我轉移對這迷惑就...置之不理,我也知道這是要進入另一個階段的門檻,只要再努力一點就能突破就能再更上一層樓,但不知為什麼我選擇讓它停滯不前,不知是我真的對太極不夠喜愛還是另有原因或是在等待什麼....恩...在這太極的領域裡說真的我真的很幸運,在每個階段碰到的人帶給的東西都不一樣,留下的是有喜、有樂、有痛、有傷...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當越痛越傷時越記得要堅強馬步要站得越穩,也不怕痛,可能已經痛到没有感覺,就拼命的往前行,此時是盲的,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歡的路,就是要肯定自己給別人看...唉...真是有夠蠢,不過,到是要感謝這個〝蠢〞讓我找到〝我〞激發我的潛能,也讓我找到方向,在太極這5年裡讓我明白了一些〝東西〞歷盡難境,必會苦去甘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8 Sat 2015 09:08
  • 心情

剛接觸太極拳時看到她打拳時.....覺得美,而今日從樓上看她練拳,暗自〝高興〞四處遊學的決定是對的,紛爭是推動前進的動力,一場比屎尿還要臭的爭權奪利戰爭,兩敗俱傷没有輸贏,只有臭名,何苦來哉!一場曲折歷盡難境從中領悟出人性,老天安排必經此過程,曾經怨過恨過....時間就是最好的良藥,漸漸才明白,學會放下,學會原諒,學會寬容....學會了隨緣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了許多的課,接觸了不少團體一直保持不在其位、不謀其事(職) ,給自己身上毫無責任不管事就不會沾惹是非,也不喜被約束,喜歡自由自在的學習,來去自如,但不知為何一直排斥推託的事常常圍繞在身邊,難道這是你要讓我修的功課嗎?還是我長得就是要〝做事〞的人,昨天老師跟我商量這一學期就幫忙一下(一班有50幾位同學我又才去學習一期也算是新生啊!那些老生不會在不爽了吧!),雖然不是那麼願意....答應了他了...服務大家吧!(但也別太期待,我只想修完這一件事情,不然永遠没完没了)既然在其位、就善其責吧!不然怎麼辦?....為50幾位服務....光打通訊錄眼多花了又要編組,誰是誰我都不認識....上了一期的課連老師的全名我都不知道....可見得是多麼不關自己的事.....
從5年前再也不想記起任何人的名字,除非自動跟我自我介紹....不然我是不想知道你/妳叫什麼名字,不想下輩子續緣,不要覺得我奇怪,當你被人傷害過..對一些人的名字一直在腦海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整整花了3多年的時間去忘掉一些人和事,偶而有人提起還是會隱隱作痛,不想在痛了,現在與我相處的人,你們覺得我無情也好冷漠也罷,那就是我了...要再讓我重回到以前那個熱情、熱忱的我...回不來了...
以前的不懂經過5年的歷練洗禮蛻變了....這一次一定要成功要把學分修圓滿,修滿了就別來再吵我....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