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一、“全是用意,不是用勁”

    
書法講究筆力,拳法講究勁力。不過,書法有強調“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的,而太極拳學恰好也是十分強調“用意不用力”的。

    
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先生(1883——1936)曾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把“用意不用力”列為“十要”之一,並作了詳盡的闡釋。他說:“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有的人認為“用意不用力”這話是楊澄甫所創說的,而且是只限於養生的。其實不然。楊澄甫所引“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語出清代李亦畬(1832——1892)《五字訣》的“心境”條目,全段原文為: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使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如今我們若把《十要》與《五字訣》合璧對照的研讀,就可明白:“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所固有的理論,並非楊澄甫所創說的,也絕不限於養生之道。上引《五字訣》就是從太極推手和散手技擊應用的角度來解說的。所謂“息心體認”,“刻刻留意”,都是強調用意,而在古今太極拳理論中,是無不分外注意用意的。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是“心靜用意”。這指的是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並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沒有顧此失彼的亂動。 “心靜用意”的原則應該始終貫串在整個練拳過程之中。
        
(一)用意指導動作
        
練太極拳時,未動之前,端正呼吸,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臍下小腹部,屏除雜念,處於一種無思無慮狀態。自覺全身安排妥當,已經心靜氣和,然後開始動作。既動之後,全神貫注地不斷用意來指導每一個動作的正確性、連貫性和圓活性,動作過程中內部與外形的開合虛實和旋轉變換,務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意想勁到、動必合法。

太極拳家把精神鍛煉與肉體鍛煉看作同樣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則,使所有動作在意識連續貫注下輕輕運動,不使拙力,從而提高鍛煉的效果。
        
這個“心靜用意”的原則,太極拳家稱作是“練意”,結合“練氣”(腹式呼吸)、“練身”(肢體內外運轉),構成了太極拳鍛煉方法上意識、呼吸、運作三者密切配合的整體性和內外合一性,成為一種既有技擊作用又有健身作用的拳術。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字訣- 李亦畬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製,我不為人制亦。
 
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 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週 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活一口氣”,但你卻未必呼吸得正確。日本研究呼吸問題30年(時至2003)的龍村瑜珈研究所所長龍村修不無擔心地指出:”在呼吸時注意提高免疫力的人少之又少.現在進行淺呼吸.無力呼吸的人卻很多。”他感慨地說:“他們只利用了呼吸功能的60-70%。淺呼吸是使現代人健康受損的原因之一。”英國一項研究顯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會有意識地調節深呼吸”。我國呼吸科專家統計.城市中一半以上人呼吸方式不正確。短淺呼吸不僅讓許多人大胸缺氧.容易疲備,而且還易誘發多種疾病。上溯至王宗岳《太極拳譜》十三勢行功歌訣,明確昭示後學. “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一些太極拳家習拳多年,到晚年方才徹悟到“延年益壽不老春“.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這樣解釋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未免有些遠離科學發展觀.沒能從生理科學的高度把它說透。但是因為受當時科學發展程度限制,也不宜過於苛求古人。從現代《生理學》觀點說“最高境界”,應該說用意多吸氧增加生成保證生命所需的能量(ATP)才是最高境界。
    
“內練一口氣”就是一種高質量的有意識的深呼吸。以“意到、氣到、力到”作指導“內練一口氣”是正道。若將意、氣、力統一起來.勢必增加練拳的難度。但是.要獲得“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雙重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鍛煉效果.就必需打這個硬仗。對初學者來說,難 就難在這裡。但據我的經驗. “內練一口氣”並不像宣傳的那麼玄虛,也不一定非得拜師親口教不可,只要你肯動腦筋去研究、琢磨.積月累年.久而久之.定會自學成果 的。現將內練一口氣.怎麼將意氣力統一起來述寫如下。就是按中醫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諺日:“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腹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拳論用反意闡述了明白三節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解“三節”的內涵、作用與要求,以及“三節”的相互關係,才算初步明白三節,進而求三節,太極功夫才能倍增。

    
一、“三節”的內涵

    
三節是指人的整體或局部切分為三段的表述。可名為上、中、下,或稱之為梢中根三節。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調節方法的主要核心就是緩和內心的緊張和壓力,現在,讓我們暫時躺在一張舒適的床上,閉上眼睛,先來體會一下“放鬆”的感覺。 '放'就是將一切思慮統統放下,讓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人之常情,歸於淡然,心如止水。 '松'就是令四肢關節,生理感覺完全鬆弛下來,毫不用力,或者說無法用力,肌肉骨骼似乎已經不受自己支配。然後細細的感知一下身體自然出現的反應,處於一種靜靜的觀察之中,一會儿知覺在皮膚上游走,一會兒思想在呼吸間起伏,一會兒肚腹裡自然湧動出一兩聲腸鳴,一會兒頭腦中無意間閃現著三四個情景. 各種狀態,不一而足。這時,您只是個旁觀者,對自體發出的任何信號,不做應答,不加評判,放棄思考,只是默默的觀望。這就是放鬆的全過程,您學會了嗎?

有人說,我心亂如麻,焦慮不安,瞬間也無法平靜下來,你說的放鬆,我根本就做不到,有沒有更為簡單的放鬆入門之法?您可以放心,這個世界,就是不缺方法,而且無處不有,下面隨便說它幾個,您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去練習。

嗅玫瑰法:當心愛的人送給我們一隻,含著微笑,帶著露珠的新鮮玫瑰,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把它放在鼻子下面,閉上眼晴,慢慢的搖著我們的頭,深深的聞上一聞。這令人陶醉的一嗅,似乎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無盡的喜悅和滿足。似乎在瞬間便吸入了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這麼輕鬆的一嗅,為什麼樣會有如此的魔力?因為,您無意之中使用了一種最養人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是什麼?在我國古代,“氣”是一個哲學概念。被認為是天地間的一種物質。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早在《黃帝內經》成書以前,氣的概念就已經產生了。先秦時期的老子就大力提倡“精氣學說”,認為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莊子》也談到:“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周易·繫辭》中指出:“天地氤氳,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也說:“氣如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像變”。就是說,生物的化生、生長、繁衍、衰亡,都是氣的作用。明代的張景岳進一步指出:“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內經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真氣受命於天,與穀氣並而充氣者也。真氣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受命於父母,元精化生而出;後天攝五穀並陰陽二氣,氣在體內不斷運行,阻而病,滯而傷,弱而漸亡”。

古人的這種認識進入中醫學領域,就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與核心——氣。氣化論這一獨特的理論,概述了人體生命運動的兩個基本過程——氣化與化氣的一般規律。這裡所講的氣,包括了人體內部的氣與外部的氣,即“內氣”和“外氣”。練氣的重要內容,就是要把人體內外的兩種氣統一起來,從而增強人體的生命活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太極拳練習中,經常會聽到“腰如車軸身如車輪”或“手如車輪”的說法。內家拳中也經常會聽到“以腰帶手”的說法。反正我是弄不明白怎麼“以腰當車軸”,又怎樣能以身體當車輪圍繞著腰這個車軸轉動。另一說是“手如車輪”,這里手我們理解得可以寬一些,是連胳膊帶手。但胳膊是長在肩上,又怎麼能圍繞著腰轉動呢?我並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身可以理解為軀幹,手可以理解為手臂,這是很難由腰來控制轉動的。

    
什麼是腰呢?每個人系皮帶,對腰的概念是明確的,沒有必要按醫學概念搞得那樣精確。一般說就是肋骨下沿到胯骨軸這一段稱為腰。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慢點兒,小心,可彆扭了腰”。 “扭”比“轉”的活動範圍小多了,扭都能傷害腰,我覺得更不能轉。腰在人體中絕對是比較脆弱的部分,非常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經常可以聽到諸如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腰肌勞損等病的名稱。所以如前所講,突出腰為關鍵的說法,我即理解不了,也就不去考慮它。因為孫存周老師教我的練習方法中,基本上沒有腰的事。

“肩胯相合”這一說法是被廣泛接受的。什麼是“相合”呢? “相合”可以理解為關聯著、呼應著。對於肩與胯來講,是應當左肩與左胯在一條垂線上,右肩與右胯也在一條垂線上。這樣一來,我們的軀幹像一塊長方形木板一樣被固定下來了。兩肩如同木板的兩個上角,兩胯為木板的兩個下角,為什麼要這樣固定呢?這都是為了保護我們這個脆弱的腰。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家有一個愛看韓劇的公公,可以從晚上5點看到9點不離客廳,吃飯、刷牙、吃

保養品、藥都在客廳....老實說:吃飯在客廳我還可以接受,但刷牙在客廳....每天

看他在客廳刷牙口吐白沬,真的很受不了,剛剛看他從嘴巴滴出口流水和泡沫在客

廳地板上.....真的是....握拳頭.....拿拖把啦!...拖...拖....拖....這種感覺真的很不

舒服....做什麼事該在那裡就要在那裡...要守規矩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下內勁纏繞運動時,由意氣貫注而逐漸形成,並不斷提高其質量。纏綿曲折,大都
在上、中、下(上肢、​​軀幹、下肢)三個橫向橢圓形弧形螺旋轉圈,兩個斜向(左手與右足,
右手與左足)弧形螺旋轉圈和一吸一呼時繞任、督二脈的立體圈,以及無數小螺旋的交織
纏繞,進退屈伸,形成為複雜而又和諧的圓形動作,這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
勁運轉的主要方法是內氣蓄於丹田,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地貫注於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練太極拳時,人們在身法上追求“中正安舒、輕靈圓活”,在步法上追求“進退轉換虛實分明”,還講求“虛靈頂勁”和“尾閭正中”,根據趙斌老師和傅鍾文老師的教導,加之我多年的練拳體會,我認識到要做到以上幾點,不可輕視胯的作用。

    
胯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也是調節腰腿運動的關鍵。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轉換之處,胯關節不靈活、不鬆沉,腰腿就很難相順相隨。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曾明確指出,習拳必須“鬆腰”。其實楊公“鬆腰”的深刻含義是“鬆腰胯”,因為腰胯緊密相連,胯松則腰松,胯沉則腰活。拳論還說:“命意源頭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才有利於氣沉丹田和勁達四肢,腰活胯開,才能使下盤穩固、動作協調、周身靈活。從生理學講,胯關節鬆開,可使恥骨聯合於坐骨關節上的縫隙加大,運動幅度也會因此而加大,腿腳的伸縮會變得靈活。

既然胯如此重要,哪麼在練拳時胯的基本要領是什麼呢?我認為在演練楊氏八十五式太極拳時,胯的基本要領是:兩胯松沉、左右端平、胯根的內側微微外撐,也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松、沉、平、開。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雖無形無色,但確實有其質量與能量。過去,科學儀器尚不能測出氣之形質,因此,外國人把中國武術或中醫所謂的氣,視為無稽,外國人也無法體會「氣」在武術及醫療上的作用及重要性,更無法把氣運用到武術中,因此,他們的武術造詣僅止於膚淺的外力的表現,不能登峰造極。如今,科技進步,儀器已能測出氣之形質,然而外國人還是無法領悟「氣」之妙用,所以說老外雖然科學發達,但是智慧是不及中國人的。
氣,是一種體積小,威力大的東西。氣的作用是非常廣泛的。車子靠四枚有氣的輪胎可乘載千萬斤的重量,當氣消洩了,車子將動彈不得;火車沒有蒸氣開不了,飛機沒有噴氣飛不上天;一顆原子彈就能滅掉一個城市,原子彈無非是氣之能量的組合;一切生物如果沒有氣將面臨死亡,沒有氣,宇宙萬物,山河大地,亦將壞滅。
人,依氣而生存,氣壯神足,即得健康長壽。武術家以氣壯而長功夫。

氣靠養,而足而壯。
丹田氣海是儲存氣的地方,須儲存多量的氣,才能以致用。就如一個水庫,須儲存大量的水,才可以發電,道理是相同的。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12個字,言簡意賅,透徹明了.道破了中華傳統修身學問和武學功夫的重要關竅——儘管當代人幾乎都知道這12個字.但大多數人都不理解其中的真義.更談不上身體力行、如法修持了。
   
   這12個字就是: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臥如弓。
   
這12個字,既是理念,亦是方法:既是身心狀態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亦是功夫境界自然而然的流露。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4 Thu 2015 10:21
  • 網文

有道理:

一個美好演出能讓眾人站立鼓掌;迎接成果是:甘甜苦辣換來的!

世上很多例子,運氣會用完的,實力是背後辛酸痛苦訓練的,受到羞辱,謾罵,不屑一顧,,,,常常摔破衣服,鼻青臉腫,冷嘲熱諷,激出來的火花。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中的推手是什麼,披掛又是什麼


    
推手是太極拳的精華。如果說拳架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組合套路,那麼推手則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應用。太極拳如果丟掉技擊內涵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習太極拳必須把練拳架、練推手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強身健體、提高技擊的全面效果,也才能真正步入太極拳的神聖殿堂,獲得太極拳的真諦。單就推手而言,通過練習,可以進一步校正拳架,深刻領會拳架一招一式的真實涵義,才能有效地提高技擊防衛能力。如果練太極拳只停留在拳架上,雖然也可達到健身目的,但難以提高防衛能力。推手是太極技擊的具體運用,通過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和進、退、顧、盼、定十三勢的練習,才能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使技擊水平不斷提高,使拳架日臻完善,從而達到增強防衛能力的目的。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