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60年代,剛剛經歷了3年自然災害,有一個小伙子,“先是全身浮腫,數月不消,時常頭昏眼花,心跳過速,低燒不退,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到醫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陰影,醫院最初懷疑是紅斑狼瘡,治了一陣不見轉。轉了幾次醫院,又被推斷是結節性動脈周圍炎,這兩種病都是很難醫治的重病。”“就是在這樣的日日與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結識了太極拳。
這個年輕人即後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被譽為“當代畢昇”的王選。王選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關鍵就是“ 我的每一天都是從一個小時的太極晨練開始的,我懂得用太極拳保護自己。”
大學者梁漱溟一生痴迷太極拳,通過太極拳等傳統文化的熏陶,他能以平和的心態、寵辱不驚的太極境界對待人生的得與失,苦難與挑戰。 1974年,他遭遇到長達7個月,大小100多場鬥會,這期間,他不僅堅持著自己的主張,更是經常在批鬥會的間隙,旁若無人地打起太極拳來。正是有太極拳的滋養,經歷了許許多多坎坷的他才得享95歲的高齡。人的構成,不僅僅是形體的存在,更包括神意氣等內在修為。內在修為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標誌。太極拳陰面的神意氣和陽面的形體之陰陽互孕,其實就是全方位的身心整體狀態的自我優化和自我鑄造。太極拳的底蘊包括了內氣的培養與人格的修煉,涵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精髓――既有道家的“摶氣致柔能嬰兒乎”的無我無為真諦;也有儒家“善養吾浩然之氣,氣以直養而無害”等直面人生的氣度;更以“階神明”的境界與佛家的“明心見性”內涵相契合。可以說,掌握了太極拳的這些髓核,也就開啟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對於太極拳。一開始,我們或許只能從健身的角度來理解它,但是,隨著太極拳修煉進程的深入,其“行走坐臥不離”的神意靈明;精神狀態“如雞孵卵”、“如貓捕鼠”般的寧靜專一;內氣之“氣宜鼓盪”與外氣之“自然之水”的妙趣天成;皮肉筋骨所構成的軀體,以“全體透空、無相無象”般的大​​氣,昭示了人的生命所能抵達的至高境界。核心原則成就太極神,是氣勢,是眼神,是意念的發韌點;意,是念頭,是想法、是內氣催姿勢的統帥;氣,是旗幟,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形,是神、意、氣的寓所和使命賴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灣。沒有什麼能比太極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氣形之間的關係了。但是,如何修煉之。並不是一下子就能說清楚的。不過,以下五點,則應成為太極拳修煉者必須把握的核心原則。
第一, 知行合一。對於太極拳要高度重視,視之為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途徑。許多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只停留在語彙和道理的詮釋上。這樣的認識是邏輯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識的積累,與返求諸已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混元整體的境界還不能兼容,甚至連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 2000年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這兩個高等學術機構裡舉行了一個調查,結果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這5年期間,一共有130多個專家去世,這些人的平均壽命只有53 歲多一點。這裡邊的教訓很值得深思。中國古人創造的太極拳,既和《周易》等傳統文化之理念一脈相承,又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養相匹配。這就是知行合 一。真正太極拳家修煉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種人生的大成境界。這種境界修煉的先天混元氣,而這種氣可營養身身,使自身的神明、意靈、氣足、形體通透,這樣的人可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選等。明白了這些道理,練太極拳就有了方向,會為實現內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識的混元、內外之氣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則人生通達,太極拳功夫深厚。第二, 自然舒適。許多人都提倡練太極拳要刻苦,並以歷史上某某人多麼刻苦來說明之,其實,這是違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一些很出名的太極拳師,一天練太極拳幾十多遍,結果連60歲壽命都達不到。真正源自傳統文化的太極拳家並不提倡刻苦修煉,他們認為“悟覺方能明道”。魏樹人老師,經常接待來訪者,有一天美國的潘麗文來,給他作了一個白鶴亮翅的動作,很漂
亮,架式很低。魏老師說,你的架式這麼低,自己難不難受?在魏老師所著《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一書中引述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的話:“練太極拳並不是先苦後甜,苦是練法不當所致,不得法,縱然長期苦練不會有盤拳舒適的感受。隨時隨時地找舒服就是盤拳養生的竅門。”違背自然的強求刻苦,是不符合太極拳與宇宙虛空同一的特性的,更會出現以形體的僵局硬損害神意之靈的弊病, 這就是老前輩們反復強調的“以行害意”的真意所在。
第三, 理法不二。到太極老前輩的家中,他們多從理上來啟發我們。其實,太極拳本來練的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我們後天許多知識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給掩蓋了,或者說,我們從小建立的參照系沒有放置進太極拳方面的思維。如果我們想進行太極拳的修煉,就必須理解“茫點、鶻星、身中垂直線、三道氣圈、九曲串珠”等太極拳術語;“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刻刻留心在腰間”
等太極拳經典論述中的深刻內涵。理就是法,法就是理,理法不二,理法一如,因此,學太極拳者必須反復體悟《太極論》、《十三勢歌》、《密授歌》等太極拳經典理論,如是才能建立起相應的太極拳的思維方式。這時候,養身的效益, 揉手的工夫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功能,人的生命活力和道德情操等等就會有整體性的提升。第四, 一門深入。我的一位老師,20世紀70年代開始楊式太極拳,那個時候,3個月才學一個式子,如果3個月這個式子內在的東西練不出來,老師是不教下一個式子的結果剛剛3年,他的功夫就出來了,而此時,他連完整的太極拳套路都還沒有學完呢。當代人學知識講究效益,於是,恨不得3年把太極拳陳式、楊式、吳式、 武式、孫式等五大流派的東西都學會,於是,就形成了會許多太極拳套路,但身體疾病卻沒有改
善的現象,甚至連基本的放鬆都做不到。古人學知識,特別講究一門 深入。只有這樣,功夫才能上身。太極拳更是強調“專註一方”。如何做到一門深入呢?每個人可根據自身學練太極拳的目的,或選擇傳統的太極拳;或選擇國家體育部門推廣的太極拳,專心研究一套太極拳(或者一個太極拳體系)。通過幾年的時間的反复錘煉,等身上有了功夫,就會發覺,套路並不是根本,一舉一動,“混元一體,內外一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關鍵的關鍵。第五, 無我無為。練太極拳時身體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感覺都不管它,只把握住“無形無象,全體透空”的要旨就可以。這個要旨既是太極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內在修養的描述。經常與人揉手的太極拳愛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發人”的念頭,肯定把別人發不出去。這個“無”還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應邀去做健康講座, 我提出,不要總關注自己身體的某位,或總是惦記疾病,要多想像自己身體空了、虛了(
煉神還虛)——第二天,一個患肩周炎的中年婦女告訴我,說她的肩周炎好了,原來,聽講座的當天晚上,她自己運動手臂時,想像患有肩周炎的這只胳膊不存在了,結果胳膊反而一下子抬了起來。太極拳來源於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特別強調“無中生有”只有達到了“無”的境界,人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有益於人類的事情來。著名作家梁衡先生寫得《大無大有周恩來》這篇散文,就描述了周恩來從“大無”入手修養自己,反而獲得了“大有”。周恩來的大有就是“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那種傾城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太極拳的關於“無我無為”的修煉,也是為了實現“大有”如何實現“大有”呢?必須從“無”上求,也就是所謂的“無中生有”啊!這個有就體現在武功上可“發人於丈”;體現在養生上可“益壽延年不老春”;體現在人生修養上可“無我無為入化境”。把握這這些,才能說抵達了太極拳修養的至高境界。
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
人在社會上生存,是離不開太極拳之理的。許多人,或疾病纏身;或心情鬱悶;或做事業總不成功;或家庭不和諧。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不能按照太極拳所說得“一張一弛、亦剛亦柔、神宜內斂、舍已從人”等理念去修養自己啊! 2003年12月,80歲的魏樹人老師宣布,不再教拳,不再外出,只把時間放在怡養天年上。 2004年春天,有人以很高有報酬請魏老師每天教拳1小時。魏老師並不動心,委婉拒絕。他說自己現在主要工作就是怡養天年,傳拳的事情,已是徒弟們的事了。
人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應該怡養天年,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極真義。魏老師可謂深得其味也。人在各個年齡都有自身的使命,但是,有的人卻在各種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甚至年事已高的時候,還為名為利而到處奔波。這也是違反太極之道的行為呀!這些道理,在《密授歌》中早有闡述:“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懸盤;虎喉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這8句口決都很重要。 無形無象,全體透空”不僅僅體現在太極的技擊(揉手) 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名對利的態度上。此外,這個口決的最後兩句,更道出了太極拳修煉的方向和目標―――“翻江播海”就是讓人一生過程中,元氣充沛,流動不已;“盡性立命”則指出人的心性修養和人生的使命。修煉太極拳就是修煉壯麗的人生!  修煉太極拳就是保護自己、優化自己,從而使自己盡善盡美地完成一生的使命!  
這是人用一生的時光來修築人生大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從始至終地把持住人的本性——努力追求大智慧大自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愉悅地完成一生的使命——身心健康,幸福平等,事業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