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敵法

應敵法是指應接、應對敵方的進攻而採取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攔、接、引、化、閃等幾種形式。

攔:“攔”是應敵法中最常用的功法之一。具體說來,“攔”就是在敵方欲出招而未出時,將其按壓住,或在敵已出招而未展足勁力時將其攔截住,使其不得逞勢、發力。它充分體現了拳論中“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和“似松未松,將展未展”的技擊理論。 “攔”有多種形式,如“按梢”、“撥幹”、“挫根”等等,種種不一,全在相機而定。 “按梢”,多用於敵之攻勢欲出未出之時,此時“按梢”較為省力,亦較安全,可用三分力按壓住敵之十分力,其使拳、腳不得展出運用此法須基於細緻的觀察,應充分結合上述所講的“審敵法”,對敵方的動作做到準確地判斷和預料。 “撥幹”和“挫根”則是在敵方招式已出時所採取的攔截方法。敵方招式已出,若再去“按梢”,則會以硬碰硬,十分力不敵三分力也。只有避其鋒梢、撥其力干,或擊其力根,方可有效攔截。試以拳擊為例略加闡釋。敵拳欲出未出時,其大、小臂多會握蜷卷折疊在一起,此時按壓敵方拳腕,敵之臂力則難以展開,最易為我掌控,所以此時應“按梢”。一旦敵拳打出,其勢爆發,全身之力灌於拳部,若再去攔拳,不僅難以抵擋,而且易被猛拳擊傷。此時若能以側向力攔按其大、小臂或擊其膀根,則必會使敵力受挫。太極拳勢中“搬攔錘”法的運用即合此意。

 接:面對敵方的進攻,只有穩接對方的招數,才能實現粘、連、黏、隨,進而發揮太極功夫的優勢。一般情況下,多數先用手或臂應接。武禹襄《打手要言》中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同時“上搭手,下進步”,由“接”而轉入攻。太極功夫純熟者,還可用胸、腿、腰、胯、肩、背等身上的任意部位來接敵招,“處處是手,可接可化,可引可發”,達到“挨著何處何處擊”的境界。拳諺云:“要啥給啥,給啥要啥”,就是說太極高手在接招時,對方無論抓要我身上任何部位,我都能做到順其意、依其勢;同時無論對方用何處來攻我,我亦能“來者不拒”,做到物來順應,隨屈就伸,合己從人,並自然地​​由順從而直接轉為進攻,而不再去合近求遠,強別硬扭。
 
引:主要是指太極功夫中的引進落空。拳論云:“合己從人,引進落空。從人則活,由己則滯。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散手對打,引敵進招時,不但要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合者,收也。只有手足合、心意合者,才能更好地吸納敵方之攻力,以收縮而迎敵,使敵之硬力盡化為烏有。拳諺云:“打人如親嘴”,“引人不深,放人不遠”,可見“引”不僅是應敵的有效功法,更是蓄力發人的必要前提。武禹襄在《撒放秘訣》中說,“擎起彼勁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鬆開我勁勿使屈,放時腰腳認端的”。這和“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是一樣的道理。
 
 
化:指的是利用太極拳中的纏化、走化、粘化、滾化等靈活的內勁功法,將來力消化掉或改變其方向。上述的“引進落空”就是“化”的一種。纏化的主要特點是運用太極勁力中的纏絲勁,將對方來力封纏住,猶如老藤纏木,不僅使其不得自由出入,任意往來,還要使其掙脫不掉。滾化,是指用太極勁力中的旋轉功法將外來直力撥開,以自身整體或身上某一部位為圓心旋化,使來力沿切線方向溜滑出去,保全自身不致於受到正面的攻擊。 “走化”、“粘化”本為一體,拳論云:“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要以沾、粘、連、隨應對於人,不以頂、匾、丟、抗相對於人,這是太極散手的最基本功法。能做到這種地步,方可實現“但求捨己無深病,上下進退永連綿”的“太極人盤”境界,虛靈使敵無實處可擊,沾粘使敵無空間可逃,真正陷對方於進退兩難之困境。
 
閃:即“閃戰騰挪”或“閃還撩了”之“閃”,它是避其鋒芒,使敵之攻勢落空的一種功法。散手不同於推手之處,主要在於開始時雙方身體並不接觸,再加以來者善惡不定,虛實難分,所以“閃”在散手實戰中,更為多用。 “靈活”是太極拳的主要功夫,“因敵變化示神奇”是太極散手的主要特點,所以在應敵時未必一成不變地按照“上搭手,下進步”的方法應敵,若能騰閃避開亦不失為上策。但要注意,太極之“閃”與一般所說的“閃”有著本質的區別,“非身子亂挪手腳亂換也”(李亦畬語),而是“膽要大,心要靜,先觀其眼目,次觀其手,閃其凶銳,攻其不​​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