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太極拳界急論頗多,有說松練空練的,有說練緊不練鬆的,有人指名道姓談其他拳家沒有功夫的,也有說練來練去也練不好太極拳的。有爭論便有生機,是理論上的進步,是太極拳界的百花齊放,可喜!

真理越辯越明,爭論是很好的,可以活躍學術氣氛,拳家們這種作學問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但對老一輩先賢太極拳家不可不尊不敬。一個學派的歷史是由一代代拳家用實踐書寫成的,否定他們是否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武術史,我不敢苟同。太極拳是不是練來練去說不明、練不會?其實不是。我說說我練太極拳的體會。我原來練陳式太極拳,老師很好,教學認真負責,但限於理論水平,在拳的理論關竅處講得不明白。後來看到祝大彤老師在武術刊物上發表的太極拳的理論文章,立論清楚,讀來明明白白,後來又見到祝老師並有幸拜在他老人家門下學練吳式傳統太極拳。在祝師的指點下,我在太極拳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對太極拳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張方先生在2002年第12期《精武》上刊登了《說不清的太極拳》,我讀後覺得張先生對太極拳的歷史考證很讓我欽佩折服。但對張先生的一些說法,卻有不明白的地方,比如“打不了的太極拳”。張先生寫的文章中表明他是太極拳家王輝璞老前輩的弟子。據我聽說,20世紀70年代,王輝璞老先生在丹東教拳,由於丹東各派武術家眾多,而太極拳難以服眾,王輝璞老先生便將師兄王培生老先生請到丹東小住幾日。素以“誰讓我退半步,即是誰贏”的王培生老先生遍訪眾武術門派切磋較技,丹東的眾武術大家無不心服口服,從而為太極拳在丹東的傳播鋪平了道路。

王培生老先生使用的就是太極技擊,張方先生怎麼能說“打不了的太極拳”呢!素有“中華自古有武術,獨步當代第一人”之稱的王培生老先生仍健在,如要證實這件事的真偽,張先生可親自去向他老人家請教。太極拳不是說不清,而是遇明師難。名師易求,明師難遇,明師即指說得明白,教得明白。縱觀現代的太極拳師中,大多是教拳架、說拳經,拳架教完了,拳經講完了,你的功夫也教完了。這樣教拳是不行的,是誤人子弟。太極拳說到根本上就是“陰陽”。如何達到這個境界,途徑就是練“鬆柔”。不要小瞧了“鬆柔”這兩個字,真要練起來,卻難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當今太極拳大家們。太極拳的“鬆柔”就好比是數學上的“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你只有認識了這十個數字,才能去做數學題。而學太極拳,你只有認識了這十個數字,才能去做數學題。而學太極拳,你只有懂得了什麼是“松、軟”,也可以說是“懂勁”,才能練成太極拳。而現在又有幾個太極拳師自己明白了“陰陽”、“鬆柔”、“懂勁”?自己都不明白太極拳為何物,又怎麼能教會徒弟,真是苦了太極學子,誤了太極學子,也將我們傳統文化引入了歧途。

祝大彤師教拳,拳架嚴謹、角度明確、拳理清晰,式式要求嚴格,不允許徒弟糊弄。祝師講:“太極拳式式要走得開,不能橫走。”每次他行拳時,我們企圖用手攔住他運行中的手,但手與他的手一接觸,就如手扶棉絮,腳下沒有根基,用不上分毫力氣。祝師講:“太極拳是科學的,不光拳理科學,拳架更要科學,每個指頭、每個手勢都是科學的,好比蓋房子,間架結構要科學合理。”他讓人五指併攏,旁人用手輕輕一點,便站不住了,而隨後讓人大拇指張開,旁人再用手推,人便如腳下生根般穩固。這就是太極拳結構的科學性。祝大彤老師教拳重“聽勁”。平時,我們眾徒弟總圍在他身邊“摸勁”,鬆肩何“味”、鬆腰何“味”、松肘何“味”。聽夠了“勁”,回到家裡自己再去練。聽“勁”,聽“明白勁”,是學練太極拳的必修課。兩年中,我遇到很多太極名家,懷著向老前輩學習的心情,我向他們要求聽聽他們身上的“勁”時,他們都拒絕了,有的甚至不明白何為“聽勁” ,那麼我可以斷言:“這個人一輩子都別想明白太極拳!”我遇到一個中醫大學的學生,以前上大學時曾斷斷續續地學了四年傳統太極拳,但一直是練拳架,後來他找到了祝大彤老師,跟隨祝師學了半年,身上已經有了太極拳鬆柔之勁。

 我隨祝大彤師學拳兩年有餘。由於時間短,加之自己愚鈍,現在還沒​​有悟太極真諦,不敢在大家面前輕率發表什麼言論。但我願將自己兩年來的所學、所感說給與我同樣有志於太極拳的學子們聽,以幫助大家盡快找到明師,早日進到太極大門中來,不能總是在“說不清的太極拳”中去苦苦尋覓,耽誤了自己美好的太極前程。如果對於傳統太極拳經中所說的太極要領不明白,我可以向大家推荐一本當今最通俗、最能夠引領大家太極入門的書——祝大彤師的《太極解秘十三篇》。這本書集錄了祝師幾十年勤修苦練太極拳的所悟所得,以及太極巨匠楊禹廷大師晚年的拳學精華。書中對太極拳的松、柔、空、無、陰、陽、養生,都給矛了詳細的解釋、描寫,並告訴大家如何修煉太極拳,諸君不妨一讀。我願與諸君共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