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中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此為人師者之三項要務也。
今之拳師不論其能否傳道、授業,即便解惑這一應盡義務亦多不能盡。拳術練習以何為宗?非以胡思亂想為宗、非以標新立異為宗、非以有違道理為宗,實乃以先輩拳家千百年實踐之理論結晶,結合自身客觀實踐為宗。
前人關於拳術實踐之理論結晶即為拳論。然而,拳論每有自相矛盾、似是而非、不能自圓其說、不能互為貫通之處.於是後學生疑,請問於拳師,而拳師或不能答;或乾脆否認前人拳論;或一知半解,牽強附會;或故弄玄虛,欲言又止。此種拳師之所為,即不能盡解惑之任也。
或有拳師日:“拳論有何難解處?請君道來,讓我一一決疑!”我道:“稍安勿躁,請君靜聽,然後為我等後學解惑。 ”
拳術之道不外乎力量、速度、感覺與變化,縱觀各流派之經典拳論皆不能此四者。
試觀,關於提倡用力之拳論有:硬打硬進沒摭攔,虎威比猛,一力降十會,非硬不破,一膽二力三夫,心如火藥手如彈等等。同時,關於反對用力之拳論亦有: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大松大軟是太極拳的寶貝;勿使絲毫拙氣拙力留於體內;身心一用力,呼吸一失常態即為錯誤;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外形勢順者,自增氣力等等。
關於提倡速度之拳論有:拳如流星.追風趕月不放鬆,鷹揚比疾。快如閃電。一快不破等等。同時,關於求慢之拳論亦有:習拳以慢練人手,不慢不足以體察周身之運動,一切感覺漠然滑過;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等等。
提倡重視感覺之拳論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稍觸即應;有感而發;內里中和者自生靈氣等等。有不重視感覺之拳論:硬打硬進沒摭攔;一硬不破等等。
提倡變化之拳論有:搶上搶下勢如虎;指東打西;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擊致勝歸;虛實無常,變化無端等等。有不重視變化之拳論:硬打硬進沒摭攔:步踏中門往裡鑽,就算神仙也難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等等。
於是,拳術後學無所適從,拳論於心中疑惑重重,更不知拳術當從何練起。到底練習拳術是否應跑步、跳繩、舉重以增加力量?抑或如內家拳論所言: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只需盡情放鬆,自能得堅剛之內勁?到底是否應打速度球以提高拳腳速度?李小龍以電擊練習出拳速度.不知是真是假?
然而,拳論又云: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難道拳術可以以慢打快?拳論又云: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概皆由此而及也。分明沒有說到力量與速度,而是將感覺的靈敏放於至要,莫非拳術之道並不在於力量之大小、速度之快慢.而只
在於感覺之敏銳?而此種拳論皆出於大家,歷代拳術名家皆不敢否認其拳論,今之拳家無論智慧與勤奮未必如前人,卻口出狂言,一概否認前輩拳家之拳論,到底是前輩拳論之錯,抑或是後輩拳家無知而亂下妄言?
內家拳以練習時鬆且慢為原則,其目的與作用何在?慢且軟,用時如何能製敵?及與敵交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猛力擊敗對手好?還是以靜制動,後發先至,將對手製服,水平更高?諸如此類之問題,不知今日之著名拳家作何解釋,以解拳術後學之惑?
在下不才,此類問題我已不知反复思考幾遍,更不知於實踐中驗證幾回。故自有一番心得,而不輕易受所謂當今之大師、名家對拳論之解釋所騙。我曾問疑於一太極名家: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應作何解?莫非慢可以打快。太極名家良久不能答,忽然醒悟道:快何能為者,就是言快得非常厲害之謂也。我聞言心中暗笑,此種解釋,連字面解釋都已經錯誤,更談何釋太極拳論之精義?
我嘗於“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一語感悟與實踐,然後知道,此語並非言:慢可以打快,實言快與慢是相對的。
兩人對搏,往往手急眼快者勝.於是,通常習武者認為:只要快,就必然能取勝。其實以快取勝者,並非得益於快.實得益於對手因畏懼其快,然後心驚膽怯,落荒而敗。
懂得一點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兩個物體運動時是相對的,譬如說:兩輛汽車車頭相對,其中一輛汽車向另一輛汽車開去,其結果當然是一動一靜,但換一個角度看,也可以將靜止的汽車看做運動,將運動的汽車看做靜止,於是,快慢就成了相對了。
兩人相搏,其中一人快速前進攻擊靜止的對手,換一個角度看就是:靜止者快速攻擊運動者。靜止者攻擊的速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由運動者決定的。也就是說:運動者有多快的進攻速度.換個角度來看就是:進攻者處於靜止狀態,而靜止者以進攻者的速度去攻擊他。
再打個通俗的譬喻就是:你快速撞向靜止的台角時,也可以看做你是靜止的,而台角以這個速度撞向你!
我浪費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技擊中的相對運動,目的就是想讓讀者徹底了解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兩人對搏時.其中一人以極快速度攻擊另一人,另一人不需做快速運動,只需將身形手法輕微變化,讓進攻者自己撞上來,或傷或跌.悉隨尊便。
換個角度看:進攻者是靜止的,卻被運動的靜止者快速擊出,而擊人者毫不費力,被擊者反而用盡全力,結果招來重創,你道妙不妙?
清代王征南墓誌銘中寫道:“少林拳以勇武著稱,得以搏人,人亦得而搏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立僕,於是別少林為外家。”這個“以靜制動”就是技擊中的相對運動。所以說: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
既然已經明白速度是相對的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力量的問題。
通常習武者會認為:兩人相搏,勢必體壯力大者勝。然而,力大者未必能勝。太極拳論云: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即是以小力勝大力之謂。又日:有力打無力,非關學力之所為也。也就是說:以大力取勝,與學習拳術的技藝無關也。因以強勝弱乃理所當然之事,無關乎技擊之藝術。
學習拳術後,應能以弱勝強.以小力勝大力。能如此,必然有其拳術之奧妙所在,學拳術方有其價值。因此,太極拳論中有: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然而,拳術中若無力,則必不能擊人;若實力不足,則必不能臨大敵。四兩撥千斤並非隨時能做到,若力量與對手相去甚遠,稍有不慎,立可致敗。
誠如外國人說:中國人只會玩太極。軟手軟腳,哪能與跆拳道、空手道又快、又勁之拳匹敵?我道:此言差矣!中國之內家拳以太極、形意、八卦為代表。三門拳術之力量皆有甚於外家拳。
若練太極,練成軟手軟腳,非太極之錯,實習者之誤!若以內家拳外形柔順.而妄論其無力,疑其非搏人之術,則未能分辨內家拳術之奧妙。
內家拳術奧妙無窮,今單從其用力上稍加分析,望能使讀者有所明悟。
人之一身,不外乎身、心、息三者,及至用力,亦不能離此三者。故練習氣功者有三調:調形、調心、調息。
內家拳練習用力,則務求三者和諧統一,然後發揮用力之極致。若心慌、體硬、氣喘,所發之力如何能大?如何使身、心、息三者和諧統一,論之太繁.姑且不論。
單從形上論,人之四肢百骸、皮毛筋骨、肌肉血管、神經韌帶舉不勝舉,如何能發揮形上之一切為用力服務?其他拳術之用力僅得身體部分之組織參與,而內家拳之用力,雖不能說讓身體全部組織參與用力,而其參與用力之組織,遠遠超越其他拳術。
試一譬喻:十人一組,分為二組參與划艇比賽。其中一組名為壯漢:個個身強力壯、肌肉發達;另一組名為常人:人人身材適中、肌肉平常。若以單人論,常人組必敗於壯漢組無疑矣!
然而划艇之速度不獨決於個人力量之大小,而決於十人能否同時收發其槳,十人之用力若一人,則其艇必快。
今壯漢組,各人皆力大無窮,奈何收發其槳各自為政、參差不齊,推動其艇前進之力大為減弱;而常人組則其槳收發整齊劃一、十槳如一槳,推動其艇前進之力大為增加,於是常人組競於比賽中戰勝壯漢組!
故拳術發力之大小,不獨決於四肢、胸部之肌肉發達與否,而決於參與此種發力之人體所有組織能否協調一致.整齊劃一。
參與人體發力之所有組織,其數量與復雜性遠遠超於划艇之十人,因而其有待開發的潛力更是無窮。 .
觀今之各種拳術皆以自己所發之力至高無上,殊不知,與真正內家拳之發力,不知相去幾何。
因內家拳力求身體所有組織參與發力,故其練習必以心意為主宰,以意念誘導,形體慢慢運動,此乃練內家拳之要義。
及至運用,不動則已,動則無所不至,起於瞬間,發於陡然,與練時之慢恰成異趣。
普通拳術,一拳一腳,一目了然,身上諸多地方不能發力,而內家拳於練習時以意念誘導全身放鬆,故其全身每處皆能發出彈力。拳論中言:一邊鼓一邊盪,周身無點不彈簧,即此意也。縱如此,仍不能道盡內家拳用力之妙。內家拳用力之妙,更在於其外形毫不費力,而受力者感其被巨力一碰,連根拔起,有飛跌之感。
此種用力之妙,全在於以意念為統領,身心放鬆,勁力沉整,將自身重力瞬間交於對方身體之某部。因此種發力.無須肌肉之收縮,而只須重力之傾跌,故能毫不費力。
然而,理論雖如此,我於實踐中亦能體會到此種用力之妙,但於真實技擊中,能運用自如,則十分困難。因雙方對搏時,變化無常,互有攻擊,身心難免緊張.則重力攻擊之功效大為削弱。
每見著名拳師,在表演其技法時.示範之對象均為一站立不動之人.任拳師擺佈,盡顯其能,於是騙得外行一片掌聲。若換一隨意躲閃、進攻之對手讓拳師表演,則拳師無所施其技矣。由此可見.今之拳師之技多為表演,至於實用則未必如此。
故可以見到中央電視台“武林大會”後,各種名家示範之精彩技法,卻從未見某名拳家在散打場上輕鬆將散打王擊敗,然後在眾人極力要求下,將其技法之原理一一剖析。
究其原因,非真人不肯露相也,實真人無本領而不肯承認也。或日:君亦此種拳師也,何必相逼?答日:我與之不同也.因我敢於承認自己不能也。
據說,有人曾問於李小龍:你與拳王阿里未知功夫誰高?小龍答道:若以拳擊之規則,我不若阿里;若以自由之規則,或可勝於阿里。於是,各門派之拳師紛紛仿效小龍之回答,而不見敢於承認自己不足者。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劉翔因傷退出比賽,不知引起國人多少慨嘆。然而中國的神功“飛簷走壁”、“陸地飛行”之高人皆未見出現,奧運會之跑、跳冠軍無奈拱手送與他國。
究其原因,亦是非真人不願露相,實真人無此本事也。
國人神功奇技之夢不願破,今又為高深之拳論所惑。悲乎!
話雖如此,中國拳術於身心之健康、長久之作用、精神境界之培養有莫大之作用,此又非其他技擊術所能比擬的。故亦無需妄自菲薄。
上文已對拳術之速度、用力作了分析。至於拳術之感覺與變化,則源自身心的寧靜、放鬆。
內家拳以打坐、站樁、慢練為基礎.其目的則在於培養人之寧靜、放鬆,然後得感覺之敏銳、變化之巧妙。
形意拳之化勁練法則完全符合此意,郝為真先生指練習太極拳之第三層境界言:如在水面上行走,神氣不敢絲毫散慢,若一有散慢則恐落入水中。王薌齋先生言:統而言之,使周身與大氣發生感應也。亦此種練法之精義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孫祿堂先生在其《拳意述真》中提到的:三害莫犯.九要遵循。為練習內家拳術之要領。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起鑽為穿,落翻為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水之翻:起如蟄龍登天,落如霹靂擊地。為內家拳應用之指引。
至於,何為“三害”、“九要”;何為“起鑽落翻”則留作以後專題文章探討可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