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講究開合,陳鑫有“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的之論,又云:“一開一合,拳術盡矣”。從先賢的論述中,可知“開合”對於太極拳術之重要。
現今,太極拳術廣泛傳播。習拳者對於拳架動作的“大開大合”以及“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的技術要領多能重視,但對形體動作的“開中再開”、“合中再合”則較為淡漠。為此,筆者撰寫此文談些粗淺看法。
酋先談一談拳架動作“開中再開”、“合中再合”這個說法的哲理依據。
陰陽學說是太極拳拳理的核心內容,陰和陽,用來分析和表述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矛盾的對立統一。舉例來說,一天之中,白晝為陽,黑夜為陰:晝陽又可分為: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夜陰又可分為: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這種“陽中有陽,陰中有陰”的現象,在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明確的表述。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故日: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陽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對太極拳而言,上述“陽中有陽,陰中有陰”的觀點,反映在拳架中是“開中有開,合中有合”,而將其轉化為技法之運用,則是“開中再開,合中再合”。
下面結合拳架動作,談一談“開中再開,合中再合”如何體現及其在套路演練中的作用。對拳架動作的解說,以中國武術研究院審定公佈的《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以下簡稱《56式>)為依據。
先說“開中再開”:《56式>中的右金剛搗碓,兩手劃弧向右平擺至身體側前方,為開,當左腳擦步剷出時,兩手向右後方平推,為開中再開。它的作用是:與擦步前出的左腳形成對開之勢,體現在勁力上則是對開勁。又如雲手(向右),該式起動時,左手右手擺至身體前方,為開;當右腳向右開步時,兩手向左前稍推,為開中再開。以上這兩個拳式,表現的是手與足對開時的開中再開。對兩手之間而言,仍有開中再開的情況。如右野馬分鬃,當右手劃弧置於右膝前上方時,左手劃弧置於身體左側,為開:當右手向前穿出時,左手向外稍展後推,為開中再開。此拳式中的兩手臂向外分展,即為兩手間的開中再開。
我們知道,“對開”是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徵之一,它體現出拳架在整體上的對稱協調。可以說,沒有一方的開或開中再開,就會造成另一方單獨開、孤立開,就不會形成對開之勢,自然也就沒有對開勁。
經典拳論有云:“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要解》),倒捲肱就是反映此項重要技法的典型拳式。該拳式手法上的動作,兩臂展開掌心向外為一次卷肱;當第二次卷肱動作開始時,兩手外旋掌心翻向上並略向前(後)伸,然後退步卷肱。這“翻轉前伸”的手法,是開中再開;是按照“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的要求,繼續運用前後的開勁來轉換動作與勁力,與腿部動作相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退中有進的太極拳後退法。
又如《56式》中的前趟,其定勢時兩臂向左右展開掌心向外,此為開;下一拳式左掩手肱捶,起動時仍承接延續上一動作的趨勢,兩手旋腕掌心向上兩臂向兩側伸展,此為開中再開。又如白鶴亮翅,其定勢時左手伸舉在左額前上方,此為開;下一拳式斜行拗步,起動時仍承接延續上一動作的趨勢,左手略向上旋伸以引動拳勢,此為開中再開。在兩個拳式之間運用這種開中再開的手法,屬於“折疊”,它體現了拳論中“意欲向下必先寓上,意欲向左必先寓右”的技法原則;同時,由於太極拳套路演練時要求連綿不斷勢勢相連,在兩個拳式的連接處,正是承上啟下的當口,“開中再開”的技法在此處起著串連的作用,使拳架動作著著貫串勢勢相連,從而避免了動作的斷續、內勁的中斷。當然,它的實質仍是“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
下面說一說“合中再合”: 在“合”勢中,未開之前有一個兩臂繼續相合的動作,稱之為“加緊一合”,或稱之為“合中再合”。它主要表現在兩臂“身前相合,胸前再合”這類動作中,它的作用是加強蓄勢蓄勁。
《56式》中的左掩手肱捶,當右腳提起時,左掌於體前附在右前臂上,兩臂形成交叉圈;當右腳落地左腳擦步剷出時,左手上移至右大臂,兩臂收縮交叉圈,在胸前繼續相合,這是合中再合,是為了加強蓄勢蓄勁。這種“兩臂身前相合,再胸前加緊一合,收縮交叉圈”的動作,在指襠捶、順鸞肘、掩手肱捶等發勁的拳式中均有體現:尤其是連珠炮這個拳式,頗具典型。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其重心移至左腿兩手刁托回撤的動作是收、是合,對下一個動作“發勁前擊”而言,已經有了蓄勁之勢,此時若兩手直接向前發勁呈連珠炮勢,亦未嘗不可;但為了進一步加強該式的彈性,將勁貫足,則須“重心下降,兩手內旋劃弧合收於胸前,手心斜相對”(見<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文字解說)。這是一個兩手繼續收斂合勁並向胸前沉按的動作,有了這個技術細節,全身緊湊團聚合中再合,猶如進一步壓緊之彈簧。這是“在發勁之前再縮小合勁之圈”的技法,在這種態勢下發勁,必定勢穩力沉,充分顯示出陳式太極拳陽剛的特徵。這正如著名太極拳家沈家楨先生所強調的:為使動作得勢和得勁,應緊縮圈徑。 (見《陳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以下引語同。)
在《56式》中,“合中再合”不僅表現在發勁之前所必須,在“兩臂胸前相合,然後展開”這類動作中,如前趟、高探馬、白鶴亮翅、中盤等拳式,在兩臂相合展開之前,都應先收緊一下合圈,然後再兩臂分開外展。對於這種情況,沈家楨先生提醒說,這個過程都是合勁,“兩臂交叉時須加緊一合,然後分向左右展開”、“必須注意'意欲開,必先寓合'的要求,合後再開之前須先收緊一下合圈,再向左右雙開”。為此,沈先生總結說:“太極拳動作,凡要放大其圈,必先縮小其圈,這是為了加強搠勁”。 “合中再合”就體現了這種緊縮圈徑加強棚勁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開中再開、合中再合是體現太極拳技術要領的細緻練法,但由於它處在拳架動作的細微末節處,雖重要卻易被忽視。細節決定質量,為了提高太極拳套路的演練水平,提高它的鍛煉效果,“開中再開、合中再合”這一技術細節應該引起習拳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