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太極拳本身的原因,學者很容易誤入歧途。為了使初學太極拳者,不至於迷失方向,曾寫了《內外有別》一節。希望學者認真比較,分清道路,本是有感而發的。
這兩年,有些太極拳愛好者來訪,他們大多是學了幾年、十幾年,看過拙著之後,來和我交流心得的。

我發現在他們拳中的缺點,有一些共性。主要還是內外不分,將太極拳練得像外家拳,偏離了正道。勞多得少,未能取得應有的成果。

一、上下不隨;二、用力太大,是外家拳的硬勁、明勁;三、手上主動太多,不明節節貫串之理,柔味不足;四、精神外露、斷勁太多、速度不勻。

上下不隨的原因,在於每式中腰、胯、膝部走的線路較短,而一般人用後腳向前蹬的力又太大,速度太快,所以每每導致弓步先成(懂得沉勁的人不多),而兩手走的線路較長,手上定點後到。對症的方法:初學者應該調整其速度,等到你會以腰練拳時,上下相隨的問題,才會真正解決。

用力太大,明勁硬勁,是對應從“輕”字入手認識不足。要學會默識揣摩,用最小的力來練拳。

要腰帶動四肢,手的動作應是被動多於主動。節節貫穿是由腰、背、肘、腕的次序,由內到外,是和在日常生活中用力的次序是相反的。是疏通經絡的導引術,也是內勁必由的通路。

應神宜內斂,揚棄外形上的手法觀點,進入內勁的探索,講鬆柔,求完整。亦即舍著求勁,舍外求內。

拳論上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不少人習慣於用“著”,對“著”很賞識,很沉醉。其實,用“著”可以說是一種本能,一般人打架的拳腳動作,就是“著”;外家拳講究的手法,也不過是在“著”上的善巧運用。在太極拳技法中,“著”指拳架。對“著”的熟練,僅只是初學一二年該學會的本事。應該在著熟的基礎上,進入對“勁”的研習,去求“漸悟懂勁。”不能只停滯在外形上沒完沒了的“著”的應用上,重外形的同時,更重視進入內容,這才是學太極拳者的主要任務;也是學太極拳者要長期從事練習推手的原因。只有在推手中學會“懂勁”了,才有可能慢慢上升到讓人感到神明莫測的高級境界。著,是有形跡可以模仿的外在動作,因為看得見,摸得著,是實在的東西。而勁,是隱藏於內,運行於內,外面看不見的,所以才稱為內勁。要憑聰明智慧,才能感知出它的質量來。因此,我才提出:太極拳是一種抽象的學問。

但是很多人習慣於瞪著一對大眼睛用力、鼓勁(明勁、硬勁),只知在實處用功夫,就將太極拳的“抽象味”弄錯了,有名無實了。也有人反對我將太極拳拳理談得抽象,說是用不著說得那麼玄!但是太極拳的本質是抽象的,是玄的。我又怎敢對讀者說假話呢?!

 

“著”的運用,見效較快,這是一般人對它很欣賞、沉醉的原因。 “勁”要將全身各關節鬆軟了、完整一氣了,才出得來。而這追求全身柔軟的過程又很長,決非短期內所能見效,必須勤學苦練,在身內去努力探索。這全是抽象的事,因而就要求學太極拳者俱有耐心、細緻的性格和客觀的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並且非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可。正因為對內勁的探索不易,懂勁的道路難行,取得高度成就的,向來就不多,所以,前人在拳論中,才說出了“非有夙慧,不能悟也”這種極為有分量的話來!如果僅僅是憑硬勁、明勁,劍拔弩張、匹夫之勇就叫太極拳,學會既容易。學好也不難,前人何必還說什麼“非有夙慧,不能悟也”?!

用硬勁或柔勁,方法不同,自然產生了不同的技擊效果;而長期用硬勁或柔勁,對我們本身的體質和氣質,也起到了不同的改造與熏陶的作用。只要看看舉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就知道用力的方法不同,在身體上產生的差別可以是多麼大,這還只是就外形說的。而太極拳更追求思想上、心靈上的靈敏細緻。

太極拳為什麼難學難成?在諸多原因中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它太抽象、太細緻了,對人的要求太高了,粗人做不好細活。要想學好太極拳,就非將自己的思想方法徹底改造​​不可,真可以說是要脫胎換骨、重鑄性格的。

長期耐心地追求內勁的完整與聽勁的細緻,精益求精就成了一種修養。會培養出一個人應該具備而又不可少的優良氣質來。所以,真正的太極拳高手,大都顯得沉靜端莊、雍容謙和、舉止文雅、精神飽滿而又含藏不露、內有所守、怡然自得,決不會有矜驕之像,更不會氣濁神露,現出凶神惡煞的俗氣樣子來。這就是內養與外壯的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m88965 的頭像
    mom88965

    ~隨性~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