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目前分類:網路文章 (2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演練太極拳時,人們在身法上追求“中正安舒、輕靈圓活”,在步法上追求“進退轉換虛實分明”,還講求“虛靈頂勁”和“尾閭正中”,根據趙斌老師和傅鍾文老師的教導,加之我多年的練拳體會,我認識到要做到以上幾點,不可輕視胯的作用。

    
胯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也是調節腰腿運動的關鍵。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轉換之處,胯關節不靈活、不鬆沉,腰腿就很難相順相隨。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曾明確指出,習拳必須“鬆腰”。其實楊公“鬆腰”的深刻含義是“鬆腰胯”,因為腰胯緊密相連,胯松則腰松,胯沉則腰活。拳論還說:“命意源頭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才有利於氣沉丹田和勁達四肢,腰活胯開,才能使下盤穩固、動作協調、周身靈活。從生理學講,胯關節鬆開,可使恥骨聯合於坐骨關節上的縫隙加大,運動幅度也會因此而加大,腿腳的伸縮會變得靈活。

既然胯如此重要,哪麼在練拳時胯的基本要領是什麼呢?我認為在演練楊氏八十五式太極拳時,胯的基本要領是:兩胯松沉、左右端平、胯根的內側微微外撐,也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即:松、沉、平、開。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雖無形無色,但確實有其質量與能量。過去,科學儀器尚不能測出氣之形質,因此,外國人把中國武術或中醫所謂的氣,視為無稽,外國人也無法體會「氣」在武術及醫療上的作用及重要性,更無法把氣運用到武術中,因此,他們的武術造詣僅止於膚淺的外力的表現,不能登峰造極。如今,科技進步,儀器已能測出氣之形質,然而外國人還是無法領悟「氣」之妙用,所以說老外雖然科學發達,但是智慧是不及中國人的。
氣,是一種體積小,威力大的東西。氣的作用是非常廣泛的。車子靠四枚有氣的輪胎可乘載千萬斤的重量,當氣消洩了,車子將動彈不得;火車沒有蒸氣開不了,飛機沒有噴氣飛不上天;一顆原子彈就能滅掉一個城市,原子彈無非是氣之能量的組合;一切生物如果沒有氣將面臨死亡,沒有氣,宇宙萬物,山河大地,亦將壞滅。
人,依氣而生存,氣壯神足,即得健康長壽。武術家以氣壯而長功夫。

氣靠養,而足而壯。
丹田氣海是儲存氣的地方,須儲存多量的氣,才能以致用。就如一個水庫,須儲存大量的水,才可以發電,道理是相同的。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12個字,言簡意賅,透徹明了.道破了中華傳統修身學問和武學功夫的重要關竅——儘管當代人幾乎都知道這12個字.但大多數人都不理解其中的真義.更談不上身體力行、如法修持了。
   
   這12個字就是: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臥如弓。
   
這12個字,既是理念,亦是方法:既是身心狀態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亦是功夫境界自然而然的流露。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4 Thu 2015 10:21
  • 網文

有道理:

一個美好演出能讓眾人站立鼓掌;迎接成果是:甘甜苦辣換來的!

世上很多例子,運氣會用完的,實力是背後辛酸痛苦訓練的,受到羞辱,謾罵,不屑一顧,,,,常常摔破衣服,鼻青臉腫,冷嘲熱諷,激出來的火花。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中的推手是什麼,披掛又是什麼


    
推手是太極拳的精華。如果說拳架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組合套路,那麼推手則是太極拳攻防招式的應用。太極拳如果丟掉技擊內涵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習太極拳必須把練拳架、練推手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強身健體、提高技擊的全面效果,也才能真正步入太極拳的神聖殿堂,獲得太極拳的真諦。單就推手而言,通過練習,可以進一步校正拳架,深刻領會拳架一招一式的真實涵義,才能有效地提高技擊防衛能力。如果練太極拳只停留在拳架上,雖然也可達到健身目的,但難以提高防衛能力。推手是太極技擊的具體運用,通過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和進、退、顧、盼、定十三勢的練習,才能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使技擊水平不斷提高,使拳架日臻完善,從而達到增強防衛能力的目的。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所周知,練太極拳十分重視腰襠勁。因為腰襠跨居於人體中間部位,上下轉關連接樞紐,也是調整人體中心,發人致勝的關鍵。所以拳論才有“上下九節動,節節腰中發”之說。

然而有些人練習太極拳多年,卻不知道用腰,更不懂得腰襠結合的妙用。所以練起動作來,只是一味的比手劃腳,自己也感到枯燥無味,或者用腰過度,扭腰晃肩,身法不穩,身體各處不丟即頂;與人交手更是處處受制,難以取勝。正如拳論所云:“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致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每一轉動,或左或右都是有意圖、有目的的。在太極拳練習中,腰的轉動是有規律的,動作欲向左則腰向右轉,欲右則腰先向左,只有這樣掌握了規律,練習太極拳的腰勁就不難了。另外,旋轉關節換勁時,不能單獨地去轉腰,否則會造成身體搖擺,下盤不穩,只有結合兩跨放鬆,襠勁撐圓,才能使腰跨左右轉換輕靈圓活,形成旋婉轉膀,旋踝轉膝, 旋腰轉背的立體螺旋纏絲動作,整套動作練起來才能圓轉自如,順其自然。另外,在練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來,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能出現前俯後仰,左右傾斜的不良姿勢。而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跨關節的鬆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跨關節不鬆活,死頂住盆骨,腰也就難以起到車軸的作用,所以,鬆垮活襠是腰勁訓練的關鍵。太極拳對於襠部的要求是:圓虛鬆活。即兩跨根與兩膝蓋撐開撐圓,又要有虛虛相合之意,襠虛元則下盤有力,支撐八面;兩跨放鬆則襠可鬆活,虛實轉換也就輕靈快捷。要避免出現尖襠、塌襠和死襠的毛病。尖襠即人字襠,是動作虛實不分,兩膝不開;塌襠是臀部低於膝蓋,膝關節有了死彎,犯了轉關不靈的毛病;死襠是不結合腰勁,不鬆垮,使上下之勁不能相隨。腰勁與襠勁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不能顧此失彼,要相互結合,協調一致。腰與襠的結合,在練拳過程中表現為,每個動作定勢要做到塌腰、合襠,可使動作氣沉丹田,下盤穩固;在運勁走勢過程中要做到活腰、鬆垮,可使動作流暢連貫,輕靈自然;在發勁放勁時要做到擰腰、扣襠,腰勁旋擰,襠勁扣住,可使發勁快猛迅疾,力達梢節。在太極推手中腰襠勁的配合尤為重要。在推手時通過腰襠配合來維持和調節自身中心平衡,同時破壞對方中心平衡,引起彼力,發出腰襠勁而使自己一擊奏效,克敵於腰襠轉化的一瞬間。

綜上所述,腰襠勁在太極拳中的重要位置是顯而易見的,是其它勁別不能相提並論的,所以,腰襠勁的訓練不可忽視。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達到太極拳的第一運動系統和太極拳的第二系統,必須在明師引路和指導下,通過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刀劍等鍛煉步驟實現。
在太極拳的行動、走架、推手、刀劍訓練過程中,要按照吳圖南先生於1984年武漢國際太極拳(劍)表演觀摩會議上提出的“四功”法進行修練,達到意氣勁神能分能合的有序化配合。
在太極拳的練功過程中,首要的是要銘心究其理,尋找和探索太極拳的真諦。太極拳的理論寶庫非常豐富,其哲理非常精深,乃集釋儒道三家的哲學思想之大成。太極拳理論中包括有:無極說、太極說、陰陽說、剛柔說、虛實說、開合說、三才五行八卦說、先天后天說、天人合一說和揉手說等。更重要的要學《易經》、《道德經》、《內丹學》和現代心理生理學。然而按下述功法循序鍛煉:

一、 靜功修練
靜功的目的要求入靜、放鬆、養氣。太極拳的松功訓練首先從樁功開始。拳諺說:“要學拳,須站樁,欲習打,先練樁”,“欲練太極真功夫,須先練樁步”。樁功分靜功和動功。靜功以站無極樁為主。動功有定步動功和活步動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修煉層次(郝為真著《武式太極拳》)


欲得太極拳技之要秘,非有明師指點不可,入門後,還要動腦筋巧練苦練,日久方能學得真功夫。技擊之道,師傳各異,本無定法。武學的最高層次,其理一致,千流而終歸大海。

    太極拳法十層功夫修煉層次,內外兼修,動靜相宜,一層有一層景緻,一層有一層之靈驗,訣非虛語。

    一至三層,是入門之階段,由鬆柔入手,化剛為柔,以身變手。它要求身體各部位鬆柔的勁力, 能集中反應到手上來。此階段練精化氣,為初關,屬下乘功夫。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健雜誌198期2015.04.30 作者:林貞岑

太極能訓練心肺和肌耐力、並且隨時隨地可練,是最好的復健運動,4位研究並練習太極多年的醫界「葉問」,告訴你如何用太極找到疾病中的力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順勁
“順勁“是在太極拳訓練中體驗自身勁道的循環,掌握和捋順身體的各個部位。這種功法練出的功力,有其特殊的含義及內容,通過自身的順勁習練,可使身體達到鬆柔、圓活、順整的目的。
順勁首先是在習練拳架及站樁功法中體驗,可用意念誘導,使精神、意念及氣與力協調配合,使身體上下、左右、前後的神、意、氣達到均衡的狀態。拳論講“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後”,即是對自身拳藝素質的提高。如兩手向上掤時,身體要有向下之意,這時應吸氣、鬆肩、沉肘、提頂、氣沉丹田;手向前撐推時,命門要有向後撐之意,這時應呼氣、拔背。這樣,在運動中既能體現出方圓相生之意,又可體會到身體對拉拔長的內勁運化,使身體對拉拔長的內勁運化,使身體達到有撐八面之勢,在協調與靈敏中達到意​​到勁到、勁隨圈轉的狀態;又可防止凸凹缺陷的病態產生,處處做到圓活、有趣。

順勁的練習可分為定步練習與活步練習,與技擊樁兩種練法相同,都是以拳架懶扎衣式為主。兩腿一前一後,左腿在前,左手在前,右手在胸前與左肘平齊,兩臂要放鬆撐圓,目視左手前方,兩腿的步法為不丁不八步,反之相同。定步為不動步,利用兩腿的虛實變換進行前弓後坐、腰的左旋右轉,兩手隨腰腿的變化來完成技法裡的掤、捋、擠、按、採、列、肘、靠八種勁道的試力,從中探索勁圈的形成。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里三合外三合,內外相和是真合,傳統武術中的內家拳,講究內外三合,這對一般練武者尤其是初學者是一件極難的事。因其操作起來比較複雜,需要同時照顧到三個方面,所以很多人在其上大下功夫,卻收效甚微。
    
其實內外三合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也就是在分別做到內三合(心與意合,意於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之後,達到“內外”相和的目的。既然如此,就有了“舍弓背走弓弦”的快捷方法,沒有必要捨近求遠去分別練習內三合、外三合,只要直接在“內外”相合上做工夫即可,取其事半功倍之效。
    
其實要做到“內外”相合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這裡面的秘訣就是只要掌握了兩個字——“磨拳”,即可迅速學會內外相合。而一旦掌握了內外相合的方法,就等於拿到了開啟武術殿堂的金鑰匙,為修煉出高深武術功夫奠定了最實在的基礎。

縱觀歷代成名武術家,沒有一個不是在掌握了內外相合之後才練出高深功夫的,因此也可以把是否掌握了“內外”相合,作為從一個普通習武者到有條件修煉高深功夫者的分水嶺。
    
檢驗是否掌握了“內外”相合的標準,說出來也極其簡單,不過就是人們常說的“整”字。一個武者如果發不出整勁,就必然有身手內外不協調的地方,也就是“不合”。而內外相合之後,內外身手必然協調一致,能發出“整勁”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意不用力”這幾個字道盡了養生太極之奧妙,使人終生受用。但是如何用意,這裡暗藏著許多玄機。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研習,提出“拳打一半意”的觀點,供中老年習拳者參考。
    
''用意”,從根本上講是大腦神經活動,故先應將“意”分為兩半,一半為無意,一半為有意。“無意”指大腦處於休眠狀態,“有意”則用於運拳。陳式太極拳名師陳小旺先生總結
自己多年練拳、教拳經驗時,曾指出大腦一半休息、一半打拳,我認為這就是一半無意、一半有意的最好註解。
    
有人會問。拳打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百分之百用意豈不更好?回答是否定的。這裡須明確全部用意或者說百分之百用意有什麼弊端。

弊端之一:用全意極易造成著意障礙,走進“過”與“不及”之誤區。初練太極拳切忌著意而形成固執意識,繼而導致動作僵拙。孔子提出“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要“拳打一半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最講平衡,要做到形體的平衡、心態的平衡、陰陽平衡等等。在運動生物力學上平衡是要考慮重心,還有其條件的。這對於我們研究太極拳的功理法是非常有意義的。
                  
  
人體平衡的定義:人體或任何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運動,但在某些情況下人體也能處於靜止平衡狀態,這種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這也正符合動是絕對的,而靜是相對的。

人體重心:物體重心是指物體各部分重力合力和作用點。人體各肢體(頭,手臂,腿等)有各肢體重心,而整個人體的重心則稱為人體重心。人體重心位置,直立時一般是在臍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處。同一人的重心位置也在隨著血液循環,呼吸等變化,特別是隨著姿勢的變化而變化。人體的重心可在體內也可在外。這說明人體的重心不但有總重心,還有各肢體的局部重心,而是變化的,而且還可以體內或體外。當重心出於體外時,也是我們在太極拳推手運動中常應用的,對方重心出於體外是我們支用發打勁的基礎。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術,名為拳,實乃道家之“行功”耳!功便是太極一氣,是內功,進而形成胎息。神氣結合形成內丹,太極拳是丹道周天,其修煉的過程:煉精以化氣,煉氣歸神,神氣合爐,以下根據筆者的體會分步講解:
       
第一步 煉精化氣(固本培元)

修煉內功身法是關鍵,身正體自松,體鬆氣自通,具體到身上,身體自然站立,頭頂懸起,先把脊柱拉開,大椎向上領勁,有後貼衣領之意,尾骶骨向下鬆垂,並向前卷勁,拳雲:“豎尾”,上下一對稱拉成一個整體,它是拳中一身備五弓之“身弓”,如此修煉氣功督脈之門也就打開了。再將兩肩根、胯根鬆開往回縮勁,自然胸空腹松,掌握好以上要領,身體隨呼吸慢慢下降,兩手鬆垂與兩腳合住勁,兩腿膝蓋上提至丹田氣海,全身亦著意於丹田,這叫做“虛領頂勁,氣歸丹田”,再用呼吸鍛煉之,呼吸為何?道家內丹學稱呼吸為“風”。有了風,再用“火”,火有“武火”、“文火”,實際上就是用意的輕重,青壯年人用武火出功較快,中老年人以調氣養氣為主,當用文火;為了打好基礎,培育先天元氣,再用意向​​後命門吸,毫不勉強,然後守住片刻,隨著煉功程度的加深吸得時間來越長,吸得時間越長蓄的氣越充足,自會感覺到后腰有膨脹感,這就是煉精化氣的開始“腎間動氣”。待後丹田氣充實以後,再以意導氣沖向前丹田,這樣由後丹田到前丹田,再由前丹田到後丹田,周而復始,如同拉風箱一般,炬到一定程度,稍微一用意,前後丹田就像長江。大海之水一樣動盪不息,形成鼓蕩氣;在這個基礎上,再以意導氣,順時針轉圈越轉越大,至無限大,逆時針轉圈越轉越小,小到無內,此步功為“內轉呼吸”。隨之,帶脈之氣也逐漸充實起來,功夫再深入,稍一用意前後丹田及帶脈便同時充實起來,這就是整個煉精化氣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打太極拳,腰腹為太極,太極便是一氣,一氣便是太極,有了太極一氣,盤拳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用腰,太極拳的運動能做到腰為主宰,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第二步 煉氣歸神(心死神活)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練出真正的中國功夫?在練習的領域中,我們大致分為:<練拳﹐走拳﹐領拳﹐洗拳﹐忘拳>五個階段。而這五個階段,真正靠的是你自己,自己去練,自己去體會,自己用腦仔細的思考;這就是古人所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真意,師父帶你進入的只是拳的領域,教你練拳,以後的階段看的是你自己的體認,體認的深,問的問題就能捉住重點,事半功倍;不去體認,不去思考,只是一昧的問問題,所得到的還是空洞的外在形式,永遠無法融合。

<練拳>:套路的練習是中國功夫練習時的根本,由於其發展的時日久遠,以致累積的經驗豐富,初學者往往被他美麗的外表吸引,而進入了他的領域,去接觸他,學習他;就猶如今日的廣告一般,吸引著你,為之嚮往;所以在練拳之初,就由師父帶著你學習套路,你就會去盡量模仿師父的動作,作為自己的標竿,慢慢的一套套的套路練會了,許多的學生就認為已經練成了幾套拳,已經練會了中國功夫,這也正是中國武術時常被誤認為花拳繡腿的主因;為什麼?因為你只有空架子,你並沒有從<頭>練起。用頭腦去想,想什麼?想這套拳路子,如何才能更順暢?想全身的重心轉換,應把握在哪一點才能更穩固?想你這套拳路的外表,與師父的差距是多少?差在哪?為什麼?如何修正?想你每一拳﹐每一腿的勁道,是否能夠盡情的發出?不斷想出問題,不斷修正缺失,這才是第一階段<練拳>的真意。

<走拳>:往往我們觀賞一些表演賽,或觀摩會時,都會發現,大都數的學生,時常有忘招的情形發生,也有的學生雖然每招都順利打完,可是在整套拳的演練中,面部表情凝重,似乎是在背書一樣的背著拳,只是將一套拳打完了,也就交待完了。這種情況發生的主因,就是連第一階段都沒有完成的結果。可惜的是,今日許多地方卻還這麼不變的,繼續做著,再述說一些故事與前輩的英勇事蹟,再背誦一些拳譜歌訣,認為這就得到了該門的精髓;傳承也就因此自我阻礙。學會了站立,就應該學習走,你我由嬰兒至今,都是這麼過來的,所以人類生活的主要重心,就是以走為主,總不會說,光在那站著就已經體會了人類的精髓。練完的拳就要走,怎麼走?別以為能把一套拳由頭至尾,一招不漏的打完就是走拳;是拳帶著你走,還是你帶著拳走;這其中的差別是相當大的,正猶如開車一般,順暢才是關鍵,在無意識下還能走完一套拳,那才是一種享受。練拳不是一昧的苦練,停留在第一階段的<練拳>,就永遠享受不出中國功夫的魅力;就猶如今日的計算機,只一昧的苦練文書輸入法,一天到晚輸入的是別人交待打的文件,那是苦不堪言的,拳也是如此;打拳如走路,順暢如水流,你就能開始支配拳,而不是拳的奴隸。如何做?從何處著手?還是從<頭>做起,去思考,思考什麼?思考怎樣才能不想招式。

<領拳>:我們都知道,一本字典從頭到尾都背誦下來,是無法寫出一篇文章的,單字是死的,文章卻是千變萬化,為什麼一篇優美的詩句,能夠吸引住眾人的目光,因為他有生命。中國功夫的生命在哪裡?這一步的享受領域又再廣闊了一些,練完第二階段<走拳>,你的拳套演練,將是如行雲流水般的樂在其中,這時候就必須<領拳>,師父會教導你,一些基本的用法,但是別忘了,這是師父的用法,而不是你的用法。就如同走路一般,表面上看只是走路罷了,然而每個人卻都有著自己的模式,細分之下卻是各個不同;中國功夫亦然,師父肩負著引導的責任,招式必須靠你自己去體會,去思考;一拳正面打來,左手封去來手,右手出拳攻擊;難道一定要一層不變嗎?是否能連封帶打?左手的守式不能是攻式嗎?右手的攻式只有攻的目的嗎?合理性是多少?機率又有多少?去想﹐去體會﹐再和師父研究;招式也就一化十,十化百;當招式的幻化融入拳路之中,套路的演練,成為一種享受,你駕馭著拳,主控著情勢,面容表情,隨著拳路的演變而動容,或喜獲憂,或信心滿滿,或危機四伏,每次的狀況是隨意而發,次次不同,這等的享受就已然脫離了死套路的枷鎖。

<洗拳>:任何東西只要久了,就會沾滿了塵垢,這時你自然會想將之洗去;可是拳怎麼洗?用腦筋洗!重新再走套路,看看每招每式你浪費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多餘的動作?浪費了多少無謂的力氣?也許只是零點一秒,也許只有一毫克,然而累積起來的總和卻是極為的可觀的,我們有句術語稱之為<凌角凌線太多>;用腦筋去想,怎麼樣節省下一秒?那些浪費的零點一秒在哪?怎麼多保留一些不必要浪費的力氣,讓要運用時轉換成勁道?這樣的思考結果,在你的拳路之中,已然放棄了長勁,而進入了尺勁﹐寸勁﹐分勁的階段,拳路的運動猶如研磨過的水晶球般的光滑剔透,招式不再是招式,而成了一組組自由組合的段落,可長可短,靈活而用。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社會流行一句話:成功只屬於有準備的人。的確,官場上的一步步謀劃,商場上的一次次競爭,這都是屬於因果關係的攀緣。而禪學講究的是機緣,不准備、不謀劃,全憑真心本性的直露。武術中的搏擊也如禪學中的機鋒乍現,要用瞬間的本能反應才有機會克敵制勝。過去人批評武術套路的那種虛擬式的搏擊方法連不會功夫的小流氓都打不過,挨了打還像“彪哥”那樣責問對手:你怎麼不按套路打?

 一、劍客與定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前言:

    
學習太極拳的人對於「沾黏」這兩個字應不會陌生,有人也稱之為「沾黏勁」。而各個太極宗師們也對「沾黏」多有闡述,如拳經有言:「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須知陰陽,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金。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等等。由此可知「沾黏」在太極拳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也可以說,若是不知「沾黏」的真義,就無法窺見太極之精妙。
綜觀各個大師們的言論,言簡意賅,雖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但簡略的描述實難道盡「沾黏」之巧妙之處,這也就演變成後世的各種解釋,有時反而令人迷惘。

二、何謂「沾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鑫公的文章上了2000年第一期《精武》雜誌,是《精武》慧眼識英雄。標誌著在新的世紀,拳學掀開了新的一頁。
    要讀懂陳鑫公的書,必須讀懂兩個概念:一、“勁”與“精”;二、“拳”通“權”。
    “勁”“精”如何計較,有人認為陳鑫公有意將勁字改成精,也有人說是筆誤。但從陳鑫公的文化修養來看,不會是筆誤,是有所指。
    有句話說,要聽懂音樂,必須要有懂音樂的耳朵。要計較“勁”與“精”,必須先弄懂勁指什麼,精指什麼。我正式拜名師三年後(1996年)才提出這個問題。
    師傅說:勁與精只隔一層紙,一捅就破。師傅出生於太極拳世家,父親田兆麟,人稱凌空勁大師,從學於楊健侯先師。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欲付諸實施,似乎未必盡然。要想在練拳時做到這一點,用好腰,就必須對人體上的“腰”有清楚的認識。腰位於人體中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人體的轉動、俯仰等都以此為中心。在太極拳中之所以強調用腰,就是因為它在人體中處於重要部位,收、放、化、發都受其主宰。不練好腰部運動,不發揮其作用,就練不好太極拳,即使能將拳理背得滾瓜爛熟,說得頭頭是道,或拳能倒打如流,也只是紙上談兵,花拳繡腿。在太極拳運動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腰為主宰呢?以汽車吊機為例,它在工作時,首先須放下四個立柱支撐地面,中間部位以大型軸承連接,可帶動吊臂可作360度轉動,給人以穩固而又靈活的感覺。人體類似於車吊;上身與兩手臂相當於車吊的上部和吊臂,下身(胯和兩腿)相當於車吊的車身及支撐柱,而腰則相當於軸承。當我們不動步搬移重物時;就相當於車吊吊移重物,均以腰(軸承)為軸心,下體支撐,上體轉動。如果下體​​也隨之轉動的話,就可能會招致閃腰。或許有人會問:下身不作相應轉動,怎能搬移重物?試想:假如你在用力時,下身隨上身一起扭轉,你的支撐點該落在何處呢兩腿的支撐力還會像原來那樣強嗎?肯定不會。因為,下肢的變動必然會改變上身與地面的角度,從而偏移了人體中心與地面的垂直點,結果是搬移重物的力被大打折扣。如果,汽車吊機的下身和支撐腿也隨軸承一起扭轉的話,那會是什麼後果?

再如投擲手榴彈。要想將手榴彈投得遠、投得準,必須得穩住兩腿和胯部,投擲力起於腳跟,上傳至腰、背、肩而達於手,以腰的轉動、背的拔張將手榴彈投出。
《太極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話意指下盤要實,用勁要整;下盤不穩,發勁無根。練拳要求之一,兩腿外掤內合,以求開胯圓檔。如果在用勁過程中上下身一起轉動,而忽略了轉腰,兩膝就會因扭動而錯位,原先穩固的底盤就會鬆動,即使發勁也肯定打不遠、打不猛。這一點在推手中最能得到應驗,尤其是在坐化和捋(捋人或被捋)、及大捋中被靠時,若以轉身代替轉腰,根部就會浮起,就有搖搖欲墜之感,對手只需順勢稍稍用力,自己即會跌出。所以,根基紮實穩固、以腰為軸心是首要問題,在練拳中應特別注重。筆者見有較多的太極拳練習者,其中有些已練多年,對腰的認識仍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上。不論自己練,還是教人練,只注重一般外形動作,認為只要整個身體轉動了(腰、胯、膝一起動),就是在轉腰了,對腰的運用、訓練未能重視。比如,有人在做雲手時以胯帶腰很明顯,而不是以腰帶動肩、臂的左右運動,誤認為腰胯相連,只要胯轉了,腰也就轉了。那麼,將拳論中的這句話改成:“胯似車軸”,行嗎?腰是大纛旗,既不能換,更不能倒啊!
其實,要真正做到轉腰並不太難,即便是膀大腰圓的胖子,還是熊腰虎背的壯漢,也不難練就,關鍵是要把握住人體的關鍵部位--胯。因為兩腿的運動是由胯部帶動的,只要胯部不輕易轉動,兩腿自然不會無故扭曲,五趾抓地就會抓得更牢。練習時,可單人練習,也可兩人互幫互練。姿勢要求為:兩腿分開直立,兩腳間距不小於肩寬,如太極起勢狀,或作馬步半蹲式,兩手臂可抬起,橫屈於胸前,也可雙手插腰,進行左右轉腰練習。但有四點必須注意:1、轉腰不轉胯,以兩腿穩住胯部;2、轉腰不轉頭,以兩眼正視來穩住頭部;3、轉腰時上身要保持正直,肩要平,不可一高一低;4、面部與胸部的朝向始終保持一致。初學時動作姿勢可能較彆扭,身體忽歪忽斜,肩膀忽高忽低,似乎不動胯,腰就轉不起來,或者頭部死命扭向一側,眼珠也向一側斜視著,自以為頭轉了腰也會跟著轉,這些都是錯誤的。在家練,可藉助鏡子照著練,或者藉助凳子坐著練,因為坐在凳子上轉腰,胯部就不會動了。按照上述要求,結合練架子,開始可慢慢地先小幅度試轉,然後再逐漸加大轉動角度,三五個月就能初步練成。記得我的一位師弟,在初學楊氏中架子起勢和攬雀尾時,師傅要求他注意轉腰,他卻說:“我是人啊,又不是螺絲釘!”言下之意:腰怎麼能轉我們聽了哄堂大笑。後來,通過講解拳式要求和拳理,並演示給他看,他終於明白了轉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在以後的練拳中,這方面他很注意。不久漸能轉腰,拳架子也好看些了。打拳不用腰,再多秘訣也白要。掌握腰部運動,不僅是提高拳技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而且對強身健體也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在腰部兩腎之間還有一重穴——命門(即對直於肚臍處的神闕穴),它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腎健則精津足;命門火蒸騰則氣盛神旺,大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車以車軸帶動車輪,人以腰部帶動肢體。須知“命意源頭在腰隙”,務必“刻刻留心在腰間”。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的發勁原理,主要是接地之力,因為力無窮,又取之不盡,所以如能走地力接引到我們身上而發,則力量將是非常大的。如何手能做到接地之力,我們要先了解如何主導發勁,古傳秘訣有云,力由於骨,勁由於筋。這意思是說:力:(死而沒有彈性的力量)是來自於骨頭的發出,勁:(活而有彈性的力量)是來自於筋的發出。所以我們練太極拳不要練出死而沒有彈性的力量,這種死力是不足取的。所以才特別強調:「力由於骨,勁由於筋」。其實人體本身力量的發出,乃是筋骨力量的綜合,不過能控制筋的變化,自然也能控制骨,因為筋是有彈性的組織;而骨頭卻是僵硬組織,整體的骨頭肢節鄉還是要靠筋來控制。
人體是如何發出力量可分由二方面來探討:
1.人力:藉由人本身肢節與身體友撐而發出*
2.地力:全身力量經由地力發出*

1.人力:人本身力量的發出。人體能負荷多少力量,就能發出多少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