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目前分類:網路文章 (2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練好太極盤架,鬆柔是其中的一大要領。

盤架子的時候,首要者為松。松是松筋骨。所謂松筋骨,就是鬆骨與骨之間的韌帶,擴大各關節的活動餘地。作為太極拳,特別應注,意松脊柱之間的韌帶。練拳中不斷地運用“頂頭懸、鬆腰胯、含胸、拔背、鬆肩、垂肘”等等法則,迫使脊柱間的韌帶不斷地拉長和收縮,使脊柱內的脊髓和脊神經受到良好的調節和鍛煉。脊髓是軀體臟器與大腦相聯繫的通道,練好太極盤架,使身體各部位受到良性的刺激,通過髓體更為迅速地傳入大腦皮質,大腦的反應加快,也就是加強了身體對外界反應的敏感度與協調性,加強了“以鬆待緊”的太極松圓柔順的盤架功夫。

那麼,怎樣使筋骨鬆呢?這裡面有一個“練緊”的問題。

所謂練緊,就是練一個“扭”字和一個“拉”字。

練拳在完成每一個動作時,都貫穿著“扭”與“拉”。每一個動作裡面的每一動,都是骨骼與骨骼、關節與關節的“扭”。不是左轉右,就是右轉左;不是上旋下,就是下旋上。 “扭”就是圓轉地旋絞,在轉旋中,把關節和韌帶扭松。太極拳是圓運動,它有整個動作的大圓旋,又有局部動作的小圓旋,循環往復始無窮。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拳勁的求取之道
求取拳勁的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無非三種類型,即靜力型、動力型和動力靜力結合型。比如泰拳、拳擊屬動力型,大成拳、丹勁道屬靜力型,太極拳、八卦掌屬動靜結合型。當然動與靜都不是絕對的,只是在求取拳勁的方式上比較側重於動或靜的某一方而已,並由此形成鮮明的訓練風格和技術特點。總體而言,動力型屬外求法,靜力型(含動力靜力結合型)屬內求法。略述如下:

1 動力型求取勁力之道

⋯⋯

一切搏擊功夫都強調功力、速度與反應的重要性。以拳擊的訓練為例,通過打沙袋、拋實心球、負重深蹲、腹肌鍛煉、舉扛鈴等動力訓練產生力量,通過打手靶、擊梨球、速度球、擊影、組合拳等,進行攻防、速度與反應的訓練,將基礎力量轉化為擊打力量。拳王爭霸賽最精彩的畫面通常是重拳擊倒對手的瞬間,因為這一瞬間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比如力量、時機、擊打部位、技戰術、意志品質等等。在這些內容中力量(也就是功力)是決定性的致勝因素。力量是核心,重拳需要力量,組合拳需要力量,保持靈活輕盈的步伐也需要力量。拳擊手的品質一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重拳力度;2、連續出拳能力;3、出拳速度和準確性;4、步伐和抗擊打能力;5、技戰術;6、意志力。
拳擊的發力上肢力量只是輔助,腿部力量用來發動與加速,蹬地轉髖是拳擊發力的關鍵。伸膝力量是核心力量,是全身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深蹲是拳擊訓練的王牌動作,不僅產生力量還能使力量傳導通暢。半蹲是模擬拳擊發力的最佳動作。腿舉是提高核心力量的有效動作,有利於將核心力量從下肢傳導到上肢。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無形無像是什麼意思呢?

答:你松功真修煉到家了,你的身子也就一派虛空光景了。其實,你站樁時能站到身子沒了,也就有了無形無象的意思了,然而你這時其實還不是那種真正的虛空之象;因為你倘若運用神意找一找身子的話,你的身子又出現了。所以,真正的無形無象,非得松功練到家不可;到了那時候,你在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虛空之像啊。

2.全身透空是什麼意思呢?

答:對真正修煉內功的人來說,其身體的所有脈結都要打開;而人身的眾多脈結一旦打開了,尤其是人身中脈七輪打開了,人的全身就像是空空蕩蕩的大皮囊了。我認為佛家所說“人身是一尊臭皮囊”就是依此證相而言的,我十多年來的內功修練其實就是證實了這麼一句話。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鬆肩墜肘”與“沉肩墜肘”

學太極拳的人,在談到對肩肘的要求時,總是有人說“沉肩墜肘”,也有人說“鬆肩墜肘”,各家太極拳對肘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對肩的說法就不同了。到底哪個更準確呢?

我們看看拳式,從《太極全書》的朱家拳照中可以看出,有些拳式肩不但沒沉,反而抬得很高,可見沉肩之說的表達是不確切的。

陳鑫先生在談到肩的要求時說:“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鬆肩,功久則肩之甲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且鬆肩不是duo(享+單)肩,骨節開則肩自松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伸屈,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係於此。”陳鑫先生明確指出,鬆肩不是duo(享+單)肩,“duo(享+單)”是下垂之意。楊澄甫先生曾說“沉肩,鬆開下沉也”。楊先生也說是鬆肩。我隨恩師洪均生先生學拳時,老師常說“把肩的筋鬆開。”為達到鬆肩的目的,又教了鬆肩的方法。通過多年練拳的體會,我認為鬆肩墜肘意義表達全面,沉肩是鬆肩的一種表現形式,鬆肩是沉肩要達到的目的。

通過練習,我們可以體會到只有肩鬆開,氣血才容易達到肢體末梢,更好地發送微循環,達到健身、增強功力之目的,做到“行氣如九曲迴腸,無微不至”。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者,無極而生。”此句似有語病。非“無極生太極”,乃“無極而太極”也。 “有生於無,生生不已”,這是宇宙萬物不易之理;“變之易之,變易無窮,”這也是宇宙萬物不易之理。這猶如鮑國安演曹孟德,唐國強飾諸葛亮,乃鮑國安而曹操,唐國強而孔明,非鮑國安生曹操,唐國強生孔明,“無極而太極”,似乎與此理同。

無極者,天地之始,宇宙之本,陰陽之母,萬物之源也。 “無極而太極”之時,“分動分靜”之機也。 “動之則分”,分什麼?分陰陽。分陰分陽,為陰為陽,乃陰乃陽,此陰陽萬千變化,寓五行“進、退、顧、盼”之中;“靜之則合”,合什麼?合陰陽。合陰合陽,含陰含陽,有陰有陽,其陰陽萬般玄機,在五行“中定”之內。 “動之則分”,為“無極而太極”;“靜之則合”,乃“太極歸無極”。不論動分、靜合,均無“過”,無“不及”。 過”,為“頂”為“抗”,“不及”,為“丟”為“匾”,“頂、抗、丟、匾”,此皆為病。彼曲而我伸之,“分厘不錯”;彼伸而我曲之,“毫髮無差”;“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剛為陽,柔為陰;順為陽,背為陰;走為陰,粘為陽。陰陽同步,陰陽一體。彼動急我急動之,謂之“應”,有感而“應”,有響即“應”;彼動緩我緩動之,謂之“隨”,“隨”人所動,“隨”勢“隨”機。“走、粘、應、隨”,變化萬千,而以一理貫穿其中,即“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心中不能豁然領悟,意、氣、神不能貫通自如。

太極拳不論行功走架,還是推手練功,必須牢記“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左重則左虛”,謂“左顧”;“右重則右杳”,謂之右盼;“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讓對方看得見,摸不著,抓不住,找不到,無跡可尋,謂“進之則愈長”;我見機而人,逢虛而進,粘制對方,使彼無路可遁,謂“退之則愈促”。倘能練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才能“英雄所向無敵”。而“英雄所向無敵”,並非“英雄可以戰勝任何對手”,而是“無人能戰勝英雄”。這才是太極拳修持的最高修為。

中華武術千門萬戶,勢法功法各各有別,但不外乎“以壯欺弱,以慢讓快”。此人之先天本能,並非後天學而得之。然“四兩撥動千斤”,並非以力取勝,“耄耋得以御眾”,快又有何能為呢?

金庸先生說:“太極拳不運氣、不用力。力氣的來源在於對手,我只是轉移對手力氣的方向。對手所以失敗,是他自己失敗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氣所擊倒。如果對手自始至終保持他的重心平衡,或者,他根本不來打我,​​他就不會失敗。練太極拳的人,應該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站樁練的主要是靜,站樁,盤架子,推手,靜坐都是練好太極拳必不可少的。站樁練出來的松沉是在沒有乾擾情況下的,如果在外界干擾下(與人搭手)還能鬆沉那才是真正的松沉。

@我的體驗,練功練到一定層次,會有甜蜜現象,如站樁,如果衝過疲勞關後,會有許多甜蜜感受,此時,常感到練功當時不論增加多少練功時間,也不覺得累,不會感到身體肌​​肉酸痛,反而越煉越舒服,不知不覺就極易練功過度,很難把握練功適度,再加上為追求更高功力,就更難作到適可而止了。

練太極時要達到中正安舒,含胸拔​​背,自自然然等等要求,好像需要站樁,尤其要站活樁。通過站樁將身體調理順當,把身體各個部位協調起來,以意灌輸其中,體會意動與體動的自然聯繫,才容易達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樁以無極和養生樁較好,易上手,易自然,易協調。樁架只是外形,通過練樁調整身體,協調意形,達到意與形的自然的統一協調才好。當然,練樁也可培養功力。一開始樁功的外形比較重要,要有規矩,有要求,但練到一定程度,掌握了樁功核心,能較快進入樁態,則樁的外形就不重要了。可根據需要、情形、環境而隨意設樁,即隨意樁。

形訓練實際上在太極單操中就應體現,更多地通過太極單操來訓練。但此時不應過多強調拳式架子,只強調意形的統一。形隨意轉即練拳時意動形隨,以意象形,外形隨練拳的意而自然運動,全身協調均整,隨著"拳意"拳自動,身自動,而且是協調地動,可隨時隨地運勁發力,指哪打哪,不發力則協調一致,自自然然。意自形生即有形即生意,用意調整形,以形會意,意形自然相合。意形訓練隨仍以太極單操為主,但不局限單操,練拳的核心已不是形似,而是求神似,求變化,求運用,求協調,求自然,求功力。

練時要慢慢體會"意",灌輸拳意,用意調整外形,體會這一動是否符合太極原則,是否全身自然,是否身體每一個部位都已經隨"意"而動,力能否隨時隨意應感而發,應感而變。達到意動形隨,"形"動"意"生後,應用時用意一領即用,也能全體一致,能達到意到力道,力道意也到。而不需用意慢慢體會了。但沒有用意把身體串起來的慢慢體會,反复演練,達到自動一致的過程,用時就意領形不到,全身散亂。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其實是一種技擊、實戰性很強的拳種。但是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太極拳只是用於老年人用來健身的健身操而已。這是因為太極拳在普及當中所出現的一個不求實際的原因。因為在普及時對練習太極拳的要求就不是原來實戰性很強的傳統太極拳了。這也是由於人們對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像一些所謂的“國家標準套路、簡化太極拳”等,都是屬於這一類型。

因為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就是通過練習太極拳而獲得健康的身體,其中很多人也達到了這一目的。練太極拳追求技擊實戰能力的是少數人,而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太極拳真正的實戰能力培養的內容存在於各派傳統太極拳中。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些流派至今已經將培養實戰能力的具體內容失傳殆盡,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真東西失傳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視技擊實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武術也就失傳了,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這個問題不是僅僅存在於太極拳,其他拳種也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傳統武術所普遍存在的問題。真正掌握太極拳精髓的,只是各派傳統太極拳傳人中的少數人而已。

太極拳要想具有實戰技擊能力,首先要出功夫。要想出功夫,首先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練習方法呢?以我個人三十年來練習騰挪架太極拳的經驗來說:

(1)初學太極拳套路時就要學的正確。初學者首先要把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必須掌握的“準”。不能有大的偏差,有偏差的要在以後的不斷練習當中慢慢的糾正過來,否則對以後的技擊功夫是很難學的好,那就談不上運用了。

(2)首先基本功的練習決不可以忽視,俗話說“練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傳統太極拳對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韌帶必須要抻開,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下盤才會穩,腿功才會提高。一些高難度動作也就可以輕鬆做出來。既然是要追求技擊實戰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園裡那些老年人一樣練法了。所以,基本功練習是基礎。其次是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基本功練好了,動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盤好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謂氣感就是由人體內一系列生理活動所引發的感覺,而這一系列的生理活動卻並非由思維中樞所直接驅動的,因而這種氣感對於人體思維中樞來講,就是體內組織自發活動的結果。而這種體內組織的活動也就是內氣活動,其特點就是循經絡發展。所以,要理解內氣和氣功就應該從理解氣感入手。下面就對氣感分類說明。

1.壓迫感與振動感——這類氣感發生與骨骼肌組織中,屬於細部感覺,循經絡傳遞性強。其發生機理是,部分骨骼肌的收縮引發了局部的壓迫感,而骨骼肌收縮力的波動又引發了振動感。其感覺的傳導神經是壓力感覺神經。

2.脹感——這類氣感發生於體表組織中,屬於肢體感覺,無循經性。其發生機理是部分肢體內的細胞更新加快而導致了組織水腫。其感覺的傳導神經是壓力感覺神經。

3.痛感——這類氣感可發生於體內各處,既可以是細部感覺也可以是肢體感覺或器官感覺。其發生機理分為三種:①.內氣的運行導致局部組織中的內應力增強而引發壓痛或撕裂痛;②.內氣的運行導致局部組織中細胞消解加快而引發腫痛;③.內氣運行所導致的細胞放電作用於痛感神經末梢而引發刺痛。而三種痛感的傳導神經都是痛感神經,其中只有第③種具有循經性。

4.癢感——由內氣運行而導致的癢感應分為兩類。一類為反射性的搔癢,如內氣運行於腳底心而引起的癢感;而另一類為整合性的癢感,如內氣經過一些癒合後的皮膚疤痕而引起的癢感。但引起這兩種癢感的實體感覺都是觸覺,而且這兩種癢感都不是循經性的氣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行功時,不僅和一般內功拳相同,要引導內氣在肢體中不停頓地收放運轉,還要使肢體不停頓地做屈伸進退的螺旋纏繞運動。兩者結合,就形成了太極拳特有的纏絲勁。換句話說,太極拳的纏絲勁,就是以內氣的運轉為動力,肢體做螺旋屈伸進退的太極拳特有的一種勁,太極拳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種的重要標誌之一。陳鑫說:“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 (《太極拳圖畫講義》第33頁)又說:“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陳氏太極拳圖說》第68頁)

內氣,我國傳統醫學​​稱之為真氣或元氣,在陳鑫的著作裡,多稱之為中氣或丹田氣。它是人體內部的一種特殊物質,不是呼吸的空氣。內氣充沛,則身強力壯:內氣不足,則體弱力薄:內氣消失,則生命終止。練習太極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植和運用內氣。關於內氣的產生、貯存和運轉,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主要論點是,“周身元氣皆出於腎”,“丹田為全體之氣歸宿處” ,“命門為氣所出入之門”。 “氣行骨中,充於肌膚”。 “往外發者皆發於丹田。向裡收者皆收於丹田”。概括起來,就是氣生於腎,貯於丹田,出入於命門,順骨而行,充於肌膚,發於丹田復歸於丹田。

畫弧轉圈和螺旋形的屈伸進退,是太極拳在外形上的特點。太極拳行功時。手足和身軀都不停頓地畫弧和轉圈。有的是順時針轉,有的是逆時針轉:有的向前轉,有的向後轉:有的轉正圓,有的轉斜圓,有的轉橢圓,有的還是像古太極圖的轉圈。並且,在手足伸縮進退的同時,既要有以肩、肘、胯、膝為軸,作弧形運轉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為軸作正反纏繞的小圈。後者是太極拳纏絲勁的內在表現形式,尤為重要。

太極拳纏絲勁是內氣收放運轉同肢體螺旋形屈伸進退的協調結合,如果只有肢體的螺旋形屈伸進退而無內氣的收放運轉,就不能構成內外結合的太極拳的纏絲勁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持續觀察“現象”以及“認知現象”兩者的消逝,並思惟:“即使一眨眼或電光石火的一瞬間也沒有常存不變的東西,以前並不了解這一點。它過去會敗壞散滅,未來也會如此”。這時應注意“思惟”,還有,在觀察的過程中他很容易生起恐怖心。他思惟:“以往只知享樂,不識真理,現在見到不斷在敗壞散滅的真理實令人怖畏,每一剎那的變異,人都有可能死亡。這一生一開始就是可怕的,無盡的『生』也是如此。因此,為追求幸福和快樂想要抓住無常變異的現像是徒勞無功的。『生』誠可畏,它隨之活在一直不斷在敗壞和散滅的現象裡,老、死、憂、悲、苦、惱,令人怖畏”。要注意到這些思惟並捨離它。

禪修者見到一切不可依靠,身心變得虛羸、不樂,他不再容光煥發、精神飽滿。但不要氣餒,這是內觀進步的象徵。再也沒有比覺察到可怖畏的事更令人沮喪了,他應注意到這樣的思惟,繼續觀察一個接一個生起的現象,不快樂的感受自然會消失。假使他沒有這麼做,會讓悲傷盤據心頭,為恐懼所征服。這樣的恐懼與內觀是扯不上關係的,因此,要精勤的觀照,不要讓它湧上心頭。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8 Sun 2015 06:38
  • 體悟

體悟

在這一階段,禪修者功夫更上一層,他觀察到每一個目標皆迅速生起和消失,這種感受是如此深刻,以致他思惟:“生者必滅,一切終必消逝,無一法可永恆不變,這一切真的是無常。”這跟巴利文經典所說的:“一切無常、敗壞、不住。”不謀而合。

他進一步深思:“因無明故,我們貪戀喜愛,其實,無一物可愛樂,因一切皆不斷地生滅,而我們卻於此憂悲苦惱,此確是大怖畏。我們隨時都可能死去,一切終必有盡,此普遍存在的無常現象,的確可怕可畏。”這跟經典所敘述的相吻合:“凡無常的是可畏之苦,以生滅之逼惱故苦。”深刻地體驗到苦的緣故,他又思惟: “一切皆苦,一切皆敗壞。”這跟經典所說:“視苦如蒺藜、如疔瘡、如箭刺。”一致。他進一步思惟:“此純大苦聚不可​​免,它生了又滅,不值顧惜眷戀。無人可阻止它發生,它非人力可控制,只是遵循自然法則在運行罷了。”這印證經典所說的:“凡苦者皆無我,無我者不能常住不變,以不能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之緣故。”禪修者應注意他起了這些思惟,並隨之觀照。

禪修者直接從所觀察的情境中親證到這三項法則以後,由此類推,也領悟到其他未觀察到的也是無常、苦和無我。

對於那些並非親證到的,他得到這樣的結論:“它們也依相同的法則存在──無常、苦、無我。”這是從他當前的體驗推知。有的人理解能力不那麼強,或者知識較欠缺,只是單純地觀照而不作思惟,上述的推知在他的身上就不太明顯。但是一個陷於思惟的人,這種情形就常發生,有時候每一次在觀察時都會出現。這種過度的思惟會障礙內觀功夫的進展。在這個階段裡,即使沒有思惟的現象發生,禪修者的體悟也隨著更進一層,更清晰深刻。因此,不要花費心力在思惟上。在更單純觀照的同時,也要注意到,若產生這些思惟時,不要陷溺其中。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胸襟開闊 思維深遠

陳立清大師於1919年生於太極拳發祥地河南溫縣陳家溝村,系陳氏十九世、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國際太極拳大師,陝西省西安萃華武術館名譽館長。她從事太極拳教學及科研65年,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桃李遍天下。

我是陳立清大師親傳弟子孫聯英的學生,在我學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曾多次得到大師的指點。大師的一言一行,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她那飽滿的熱情、高尚的情操、廣闊的胸懷、高瞻遠矚的思維等人格魅力無時不在感染著我、激勵著我,鼓舞著我在太極拳上不斷地習練著、摸索著。特別是她在多次和我們交談中處處流露出的那種濃濃的愛國之情,叮囑晚輩刻苦練功、追求進步、報效祖國的期望之情,使我始終銘記於心,難以忘懷。

記得1999年7月她來平涼時對我們說:“你們青年人要熱愛祖國,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要隨時準備以自己強健的體魄報答祖國的養育之恩。”2004年1月27日,我們一行6人赴西安看望她老人家時她又說: “孫中山強調'世界大同',胡錦濤總書記強調人民奔小康(後來胡總書記又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其宗旨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但幸福(和諧)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人民身心健康,每個人有了健康的身體。才算有了幸福的基礎。你們不但要自己練拳,而且要給人教拳,要認真研究太極拳、宣傳太極拳,讓太極拳為全國人民的健康服務,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大師的話一下把學練太極拳的認識提高到構建和諧社會、為全人類健康服務的這一政治高度來談,真是高瞻遠矚,其廣闊的胸懷非屬一般。

在她的諄諄教誨下,我的思想觸動很大,使我對學練太極拳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恒:要的不怕苦的恒心

2、悟:要有明白理論的悟性

3、緊:要有緊的思想

4、靜:要有切實、全面、精細的認識

5、法:要有練功的方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尾閭”一詞,從廣義來說是五節骶骨和四節尾骨的總稱:狹義來說則專指尾骨而言至於“意注尾閭”,則是指意注尾骨末端的長強穴 “尾閭正中”所論及的尾閭指的是廣義尾閭。

“尾閭正中”是武派太極拳特別強調的身法要點。武澄清(武禹襄之兄)在舞陽縣所得殊抄本文章之一的(十三勢行功歌》中有”尾間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一句,應是武派太極拳以“尾閭正中”為重要身法的契機。“尾閭正中神貫頂”在有些拳譜中寫作尾閭中正神貫頂”。其實尾閭中正和“尾閭正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尾閭中​​正和“立身中正”都是相對靜態的概念。由第一頸椎到尾骨末端的整條脊椎,節節鬆開,虛虛對準成為一條垂直的立軸,居於身體中線;不偏不倚,即是“立身中正”。

能“立身中正”則同時也能做到尾閭中正。至於“尾閭正中”則復雜得多。郝月如《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中說:“習太極拳者必先求尾閭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對臉之中間也。邁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邁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則尾閭自然正中;能正中,則能八面支撐;能八面支撐,則能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可見“尾閭正中”是運動中的動態概念。

現對有關“尾閭正中”的幾個問題闡述如下:

1.尾閭的扭曲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收步時靠前腿如何拖帶,靠腰脊之力收腿嗎?腰胯力從何來?此時是否會有前腿坐實,落雙重之弊呢?

不相信有腰脊之力是吧。說說起勢,兩臂鬆鬆的如繩子拴在肩膀上,全靠腰脊之力棚挑而起。沒有慣性可藉,兩臂又不能用一點力,力量從哪來?這就是腰脊之力。你不鬆鬆的練,慢慢的積累怎能體會得到?

前面提到,即使是受力的腿也可放鬆,做工的肌肉也可放鬆,上身松透為虛,重心在下為實,怎是雙重?

2、 我現在是用支撐腿推地,讓重心略微上升,腰胯帶動後腿收回。找推動力是覺得腰是力的主宰,但好像不是力的源泉。

你感到重心略位上升,那是你腹部緊張的結果,也就是你說站不穩的原因。練拳就是要卸掉身上的僵勁,一點點力都不要用,全靠腰脊來帶,要不怎說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手腳並稱為四肢,腿也是一樣的不動。什麼叫不動,就是不自動,四肢都掛在腰上,以腰帶動,一動無有不動。你不捨得松,這些你是體會不到的,你越是急著找推動力,離太極就越遠。一句話:放下、捨掉。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是多種文化精華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交融、結合、孕育的結果,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它既是武術,又是一門人體科學的系統工程。在中華武術漫長發展、創新過程中,不少前輩武術家們在終身習武過程中,不斷總結、改進、創造了一套獨特的含陽剛於陰柔之中,寄雄奇於淡遠之內的術法分明、簡潔縝密、古樸典雅、端莊灑脫的太極拳。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理論精華在拳架中最集中體現與總結,是一套科學訓練肢體的理論和方法(如身心放鬆,用意不用力,積柔成剛)及構思獨特的技擊理論與實踐(如後發製人,化而後發,以柔克剛,剛柔並濟,避實擊虛,引進落空等),尤其是當它與吐納、導引方法相結合後,更使它發出奇異的光彩,成為全世界最獨特的運動方式,不僅能防身禦侮,而且成為最佳的醫療保健的輔助手段。

 太極拳博大精深,由於學拳人的資質、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的深淺、悟性有異,從學時間又長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師所教的學生,其拳架的姿勢、功夫的高低都不盡相同。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基本概念

1.“定式”的涵義

“定式”這一概念,主要表述的是拳架演練過程中某一單式動作完成後的姿勢和靜止形態,它集中展現了太極拳法的總體要領。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從與它相對的另一個概念——“轉動式”(習慣上也稱“單式”)談起。以“單鞭”為例,套路動作的順序是上接前一動作“按式”,再由右轉向左完成一個完整的左右盪動動作,最後兩臂呈一字形“單鞭式”。完成這一動作時,運動的整個過程稱為“轉動式”,而運動完成後的姿勢和靜止形態則稱為“定式”。

“定式”還有另外一種涵義,是從訓練方法的角度來理解的,就是在每個單式做完之後,擺好拳架定在那裡靜止不動。當然,這種靜止是一種相對靜止,是相對於“轉動式”而言的靜止。這種“定式”是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相對靜止,穩定拳架姿勢,找到內在感覺,以達到積澱功力的目的和效果。因此,這種“定式”也被稱為“樁功”。還以“單鞭”為例,轉動式完成之後,並不急於做“提手上勢”,而是有意靜止一段時間定在那裡,這可以說是個靜思揣摩的過程,然後再做“提手上勢”;接著“提手上勢”做完之後再定一會兒,以此類推,從而達到最佳的練功效果。

2.“連綿不斷”的涵義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手,是各派太極拳中的一種十分重要的練功方法,也是太極拳有別於其他拳種的一個顯著標誌。當然,形意拳和八卦掌及大成拳(意拳)中也有推手,但推手在形意、八卦中的地位遠沒有在太極、大成(意拳)中那樣重要。對練,是我國傳統武術的一種普通練習方法,幾乎在所有的流派拳種中都有對練這一項目(當然,也有極個別的拳種沒有對練內容)。散手,則是各種武術所共有的訓練手段,也是各種武術的“大學課程”與“大成階段”,無此則難稱“武術”,成為活動手足之“舞術”罷了。

推手,在太極拳中是練習“知人”功夫(盤架為“知己”功夫)的一種特殊訓練手段,主要練習皮膚觸覺的靈敏度及感知對方勁力的大小、走向、變化等。眼下常見的推手方式是二人非常“文雅”地搭手後所進行的“打輪”運動及掤、捋、擠、按四正手的簡單練習方法。每見習者雙方面帶微笑、兩眼輕閉地悠然慢推,其如醉如痴、飄飄欲仙的“聽勁”神態,早已將推手的武術屬性拋到了爪哇國。其實,真正的推手是“練功”而不是“享受”,要求雙方搭手後在不丟不頂、沾連粘隨的技法要求下一絲不得鬆懈的感知、聽化對方之勁路,並應時時尋機“吃勁還勁”,威脅對方,此即前賢所謂“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者是也。當定步“打圈”推手有了一定基礎後,還要走起步子進行掤、捋、擠、按四正手的活步練習與採、?、肘、靠四隅手的各種變化練習。最後,要求雙方搭手後應完全拋開程式與規矩,隨感而動,隨勢而變地任意運用“太極八法”進行“聽化拿發”地練習,甚至可適時地尋機運用“節拿封閉”、“反筋背骨”、“鉤拌跌摔”等技術。這是推手功夫習之純熟後“脫開規矩而又合於規矩”的“散推”法,亦即太極門內所稱的“亂採花”的功法,是推手功夫的至高階段,眼下已很難見到。

對練,是事先編排好的雙人攻防練習方法,有徒手對練、兵器對練、徒手與兵器對練等多種形式。在我國好多拳種中都有這種訓練方法,如彈腿門的“接彈腿”、八極門的“八極對接”、形意門的“五行炮”與“安身炮”、秘宗門的“撲按”、“單刀破槍”、“三節棍進槍”、“空手奪槍”等,種類繁多,不一而足。這種方法,雙方都必須嚴格遵循提前編排好的“對練套子”,進行一攻一防、一顧一打的練習,要嚴守“對練套子”所規定的角度、尺寸、步法等,絕不可脫開規矩而任意發揮,否則便會出現錯誤與傷害事故。但是,長期的“套子”對練,會加強練習者對所學拳械套路中的一些重要單練動作攻防運用意識的認識與體會,會使這種認識和體會在自身形成“動力定型”,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似曾相識”的進攻動作,便會下意識地做出相應的顧打反應。然而,它的實際應用和格鬥作用畢竟是十分有限和片面的,與真正的散手技擊尚有很多差距,兩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總而言之,我認為對練無非是一種雙人練習的“套路”而已。

散手,是專為實戰技擊而設的專項功夫,是傳統武功在基本功(包括肩、臂、腰、腿的柔韌性練習和各種增強功力的內外功練習)、套路、對練(或推手)等練功程序過關後方可學習的“高級課程",是傳統武功的真正攻防之道。散手,也叫打手或單操手,是根據每個拳種自身的風格特點而精心提煉選擇出的優秀單練招法,這些招法極為簡練樸實,進退起落非打即防,佈局嚴謹巧妙,絕無任何“甩頭亮相”之花假動作充斥其中。散手雖簡,但對手、眼、身、法、步及勁力的開合蓄放卻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不下一番“汗流浹背”的死功夫,是很難體悟其中之精義與奧妙的。

散手單操功,往往是一個動作的單練或數個動作的組合單練,一步一勢、一步數勢或數步一勢,如乾枝老梅,簡約古樸而毫無點綴,觀之平淡無奇。但它的精妙之處也恰恰隱藏在這毫無點綴的平淡無奇之中,此即“大道至簡”之理也。越是實用的東西,越是簡潔、平淡,這是一條自古不變的規律。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 太極散手的關鍵

跟劉松泉老師聊天是一件快樂的事,他虔誠,謙遜,樂觀,勤快.每天在公園練功完後,都幫忙收拾場地.劉老師今年75歲,十幾歲時,因體弱多病跟董虎嶺老師學拳.是董虎嶺老師在泰國年紀最小的學生.劉老師後來對太極拳非常著迷.董虎嶺去美國後,劉老師去台灣拜鄭曼青的弟子乾哨州為師學鄭子太極,比較這兩位老師的不同之處,幹哨洲教打拳要求全部松掉.而董虎嶺的拳法是要帶著一點棚勁.

劉老師後來又跟來泰國的付聲遠學付派楊氏拳.最後又跟北京通縣的李順波老師學張虎臣系的楊氏太極拳.劉老師對李順波老師的評價非常高.認為李順波老師的推手功夫是來泰國教拳的老師中最出色的一位.李順波年近八十歲.推手發人極為乾脆.這也是中國太極拳界的一個怪現象,有些人身懷絕技,卻默默無聞,有些人名滿天下,卻毫無真功.

當然劉老師最崇拜的還是董虎嶺老師,當我再次問到有關董虎嶺和泰國頂級泰拳手比鬥交流的事情.劉老師說,盤谷銀行的創始人陳弼臣的夫人也跟董虎嶺學太極拳.而董虎嶺跟泰拳手比試就是陳夫人安排的.那是當時泰國最有實力的泰拳拳王名叫加了恩.比手時雙方沒有帶拳套,地點是在野虎路的一家銀行,(離唐人街不遠).比鬥的過程毫無懸念,董虎嶺佔盡優勢,泰人輸得心服口服.稱讚董虎嶺出手如電.之後又同另一名泰拳頂級拳手比鬥.結果相同.泰人說董虎嶺手上確實帶電.陳老夫人現已經年過九十.身體康健.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審敵法

審者,觀察、判斷也。與人對敵時,不僅要對敵手的體魄強弱、身材高低、性格剛柔、存心兇善等敵像有一個準確的觀察和判斷,還要對臨戰的時機和所處的地勢等情況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把握,即審其形、審其像、審其時、審其勢。散手實戰,如兩軍對壘,雙方的實力對比是決定勝負的基本因素,但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外在的因素也很重要,尤其是綜合在一起時,往往能發揮出極其關鍵的作用。

楊澄甫在《審敵法》中曾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與人對敵,先觀其體格大小,如身體大必有莽力,我以巧應之,如其身體瘦小必巧,我以力攻之,此為遇弱者力勝,遇強者智取;無論其人大小,如彼高式,我可以低式,如彼低式,我可以高式,此為高低陰陽之法也……如敵喜色交手,我以柔化之;如敵怒目突來,其心不善,我則用十分力擊之,此為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此所謂“審其像”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