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目前分類:網路文章 (2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韓愈《師說》中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此為人師者之三項要務也。
    
今之拳師不論其能否傳道、授業,即便解惑這一應盡義務亦多不能盡。拳術練習以何為宗?非以胡思亂想為宗、非以標新立異為宗、非以有違道理為宗,實乃以先輩拳家千百年實踐之理論結晶,結合自身客觀實踐為宗。
    
前人關於拳術實踐之理論結晶即為拳論。然而,拳論每有自相矛盾、似是而非、不能自圓其說、不能互為貫通之處.於是後學生疑,請問於拳師,而拳師或不能答;或乾脆否認前人拳論;或一知半解,牽強附會;或故弄玄虛,欲言又止。此種拳師之所為,即不能盡解惑之任也。
    
或有拳師日:“拳論有何難解處?請君道來,讓我一一決疑!”我道:“稍安勿躁,請君靜聽,然後為我等後學解惑。

拳術之道不外乎力量、速度、感覺與變化,縱觀各流派之經典拳論皆不能此四者。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講究開合,陳鑫有“開合虛實,即為拳經”的之論,又云:“一開一合,拳術盡矣”。從先賢的論述中,可知“開合”對於太極拳術之重要。

    
現今,太極拳術廣泛傳播。習拳者對於拳架動作的“大開大合”以及“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的技術要領多能重視,但對形體動作的“開中再開”、“合中再合”則較為淡漠。為此,筆者撰寫此文談些粗淺看法。

    
酋先談一談拳架動作“開中再開”、“合中再合”這個說法的哲理依據。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外功運動特點
   
一般的體育運動和各種外家武術屬於外功運動,它直接鍛煉人們的軀體四肢,使其外壯,肌肉發達,肢體強健。單純練外功的人,由於發達的肢體所產生強大的能量會給內臟造成較大的負荷,容易造成內傷;激烈的運動往往還會造成摔傷、扭傷、拉傷等運動傷害。所以,許多運動員年輕時創造了驕人的業績,到一定年齡時往往百病纏身。
    
  二、內功運動特點內功則是通過人們的意念、調息、吐納等方法,調動人們的內在潛能,從而使身體內部自我調節、自我修復,達到防病祛病,健體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修練內功的流派繁多,大致有五個方面,即道家、佛家、儒家、醫學、武術等。內功修煉門派雖然很多,但都有共同的規律,一般都要求精神入靜,即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功法雖各不相同,但目的和效果都是相同的。有的通過入靜意守產生內氣,進而打通小周天、大周天;有的通過調息、吐納、導引;有的用數息入靜,或止觀、持咒等方式。也有的不用意守也不著意於呼吸,只強調姿式。在防病祛病方面,有的用內氣意攻病灶達到減緩或消除疾病的目的;有的則採取疏通經絡、疏通內臟、疏通病區等方法培本健身所謂通週天,即古人把自然宇宙作為一個大天體,把人體看作一個小天體,即所謂“天人合一”。通週天就是設想把人體內氣按天體日落月出、日出月落陰陽變換運行的規律運轉。以人體任(陰)督(陽)兩脈相通,即通小周天;以人體的三陰三陽經和奇經八脈全都通暢,稱為通大周天。相傳通了大小周天,百病痊癒,身體日益強壯,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派太極拳除了眾所周知的大架(除孫氏太極拳)之外,均有其他的功能不同的套路,其中包括專門提高技擊技術的小架,或稱用架、快架等等。以下筆者就所了解的情況簡述一下。
陳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陳長興傳老架的第二路即炮捶(炮捶拳,因發拳如發炮,故名),陳發科傳二路炮捶,陳有本傳小架二路炮捶。
楊式太極拳:吳圖南傳楊少侯太極拳用架即楊露蟬、楊班侯父子所練原始楊式太極拳64式小架(原始的楊式太極拳只有這一路)李鏈先生著的《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不是64式,其實這也無所謂,只要精髓沒變即可;府內派太極拳小架、後天法、小九天、三十散手這後三個套路乃是楊家從別人(非陳長興)那裡所學,或有所改變和發展,因為小九天和後天法是唐代太極拳的名稱;永年楊班侯傳四路炮捶、十三砲捶;備註:楊家太極拳並非全是楊露蟬學於陳長興的,很可能在發展之中又吸收了南方的宋遠橋所傳張三豐道教太極拳或其他的古代太極拳,後來才衍生出府內派的諸多拳法。至於楊澄甫所傳大架也是從楊露蟬原始的64式太極拳(小架)發展而來,之前經過其父楊健侯、其伯楊班侯的修改和發展又衍生出楊健侯傳汪永泉的老六路,楊班侯傳的砲捶等等。另外楊家還有十三丹法,楊家太極八段錦以及楊班侯在永年秘傳的提腿架等等。
總之楊式太極拳完整留傳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楊式府內派流傳地保定,另一個是楊式太極拳發源地永年,主要流傳著楊班侯所傳的太極拳,包括大架、老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等等等。楊澄甫早年也曾練習小架,後來因為身體逐漸發胖遂改練柔和的大架。應該指出,楊露蟬和楊班侯的體型都比較瘦小,練起小架沒有什麼困難,因為小架的架子特別低,身體肥胖者根本無法做到。吳式太極拳:汪波傳全佑老架太極拳;馬嶽粱傳吳式94式太極快拳。兩者皆源自全佑所習後發展修改的楊班侯小架太極拳。前者經常云階繼承其父所傳全佑老架太極拳,到汪波一代,常家已經改稱“常式太極拳”,已經有所改變和發展。後者是馬嶽粱繼承其岳父吳鑑泉經全佑親傳的老架太極拳,其實就是小架。更接近原始的全佑老架。
武式太極拳:武禹襄《廉讓堂拳譜》二路炮捶;武式太極拳小架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盤架中,手眼身法步配合得默契,動作就優美自然,攻防意識表達得就清楚明白,所蘊涵的磅礴氣勢也能得以體現。一套拳越是練得精緻細微,就越顯得自然順達,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動作的協調性。

    
協調毋庸置疑是任何運動或運動員欲獲得熟練技巧必須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秘訣。協調可謂是一種獨特的能使一個人得以有效而順暢地運用其全身所有機能與內在的潛能的能力。要做到協調,除了具備肌肉訓練這一最基本的條件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究。一、動作運行順暢、順遂、順力。有一不順就可能不暢

    
火車之所以跑得快、跑得平穩順暢,主要是因為一列火車不論是四十節、五十節,從頭到尾,所有的動力都是向著一個方向動作,中間沒有任何一個部位向左或向右甚至向後運勁。這就是順力.順力就順暢。人在走路或是跑步時,頭部前伸,軀幹前傾,左右臂與雙腿交錯運力,發揮了完整一氣的順暢,這就是協調得好。假設跑步時頭偏、身子斜扭、雙臂不配合。兩條腿再怎麼用力也跑不快。在盤架中,出現協調不齊、配合不力時就會出現身體搖擺、勁力不隨、四肢零零散散的狀態。如:楊氏太極拳中高探馬接右蹬腳一勢,高探馬定勢後,左弓步進身雙手交叉於胸前抱掌,在進身提右膝呈獨立步時往往站不穩。這一環節站不穩、不能沉住氣,必然影響下一步的蹬腳。不穩的原因就是在進身提右膝時力不順達。提右膝進身時,胸、腰、胯及頭部沒有順著左腳尖和膝蓋隨左前方進身站立呈獨立步,而是過早地扭向右前方,形成左進右拐、背道而馳的錯誤。如果身體各部位都是向左腳尖一個方向動作,待提右膝獨立步定勢後再婉轉地扭腰、頭、胸及雙臂轉向前方,就會非常順暢舒服,極儘自然。又如四十二式太極劍中提膝提劍一勢,右弓步下刺定勢後,抽劍迴轉畫弧,頭、腰、胯、左膝都要向右前方,即向右腳尖和膝蓋的方向運力提膝,當右獨立步形成時,右臂將劍向右上方提拉,以穩住右進緩衝姿勢,左劍指領勁,引帶胸、腰、胯及頭部向左抹劍,就會義順達又穩定。這裡有一個如何巧妙地掌握勁力轉換的技巧,其實外形的形體轉換也就是勁力的轉換。太極系列的轉換往往非常圓活婉轉,甚至天衣無縫.一般不易被初學者掌握。如果脫離了勁力的轉換軌道,過早了則不穩,晚了便會生硬斷續。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招數或稱定式的套路式的武術,其實是一路佔先機,按照特定路子走。一旦被對方突破,肯定要吃虧。融會貫通的高人,估計就不會按照整個路子走。所以有招式的要么是剛猛的-----保持攻擊性和不可還手性,要么輕靈------具有閃避的空間和收拾對方的慢的地方。而太極式的是首先保存自己,很難被突破,被突破也能盡量的減少自己承受的打擊。
太極應該要求在確定能夠擊中對方的時候,加大力量攻擊。
  這要求發力能夠隨心和短距離。
而在不能保證的時候,力量不會特別的大----保存實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調節方法的主要核心就是緩和內心的緊張和壓力,現在,讓我們暫時躺在一張舒適的床上,閉上眼睛,先來體會一下“放鬆”的感覺。 '放'就是將一切思慮統統放下,讓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人之常情,歸於淡然,心如止水。 '松'就是令四肢關節,生理感覺完全鬆弛下來,毫不用力,或者說無法用力,肌肉骨骼似乎已經不受自己支配。然後細細的感知一下身體自然出現的反應,處於一種靜靜的觀察之中,一會儿知覺在皮膚上游走,一會兒思想在呼吸間起伏,一會兒肚腹裡自然湧動出一兩聲腸鳴,一會兒頭腦中無意間閃現著三四個情景. 各種狀態,不一而足。這時,您只是個旁觀者,對自體發出的任何信號,不做應答,不加評判,放棄思考,只是默默的觀望。這就是放鬆的全過程,您學會了嗎?

有人說,我心亂如麻,焦慮不安,瞬間也無法平靜下來,你說的放鬆,我根本就做不到,有沒有更為簡單的放鬆入門之法?您可以放心,這個世界,就是不缺方法,而且無處不有,下面隨便說它幾個,您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去練習。

嗅玫瑰法:當心愛的人送給我們一隻,含著微笑,帶著露珠的新鮮玫瑰,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把它放在鼻子下面,閉上眼晴,慢慢的搖著我們的頭,深深的聞上一聞。這令人陶醉的一嗅,似乎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無盡的喜悅和滿足。似乎在瞬間便吸入了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這麼輕鬆的一嗅,為什麼樣會有如此的魔力?因為,您無意之中使用了一種最養人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活一口氣”,但你卻未必呼吸得正確。日本研究呼吸問題30年(時至2003)的龍村瑜珈研究所所長龍村修不無擔心地指出:”在呼吸時注意提高免疫力的人少之又少.現在進行淺呼吸.無力呼吸的人卻很多。”他感慨地說:“他們只利用了呼吸功能的60-70%。淺呼吸是使現代人健康受損的原因之一。”英國一項研究顯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會有意識地調節深呼吸”。我國呼吸科專家統計.城市中一半以上人呼吸方式不正確。短淺呼吸不僅讓許多人大胸缺氧.容易疲備,而且還易誘發多種疾病。上溯至王宗岳《太極拳譜》十三勢行功歌訣,明確昭示後學. “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一些太極拳家習拳多年,到晚年方才徹悟到“延年益壽不老春“.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這樣解釋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未免有些遠離科學發展觀.沒能從生理科學的高度把它說透。但是因為受當時科學發展程度限制,也不宜過於苛求古人。從現代《生理學》觀點說“最高境界”,應該說用意多吸氧增加生成保證生命所需的能量(ATP)才是最高境界。

“內練一口氣”就是一種高質量的有意識的深呼吸。以“意到、氣到、力到”作指導“內練一口氣”是正道。若將意、氣、力統一起來.勢必增加練拳的難度。但是.要獲得“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雙重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鍛煉效果.就必需打這個硬仗。對初學者來說,難 就難在這裡。但據我的經驗. “內練一口氣”並不像宣傳的那麼玄虛,也不一定非得拜師親口教不可,只要你肯動腦筋去研究、琢磨.積月累年.久而久之.定會自學成果 的。現將內練一口氣.怎麼將意氣力統一起來述寫如下。就是按中醫“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去動腦筋。在練拳時要動腦筋激活腦細胞生長代謝,增強記憶力和智力。腦不動則衰,衰則老化,所以,要動腦筋指導動作。首先.要著意動腦筋把意氣力統一起來。利用太極拳之專長,作到有意識地深吸氣.增加肺活量.使多吸氧氣成為 可能。其次,要著意動腦筋放鬆肌肉骨節的縫隙空間,賴以暢通體液經絡線.變原來意想任、督脈通和通大小周天成為事實(詳見《中華武術》2008.9期38頁)。同時,肌體 。放鬆也可以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速度和毛細血管死角通血的應用率(注:在顯微鏡視野範圍內的肌肉塊,在安靜狀態下,僅有5根毛細血管通血,當被刺激後約增200根毛細血管起作用,平時應用的毛細血管只佔興奮時的2.5%)。第三,要著意動腦筋,按規範化要求盡可能作到姿勢正確。手眼身法步上與下協調,一個式子接一個式子,式式連貫,虛實分明。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快慢如行雲流水。姿勢舒展、大方。逐漸作到以意帶氣、以氣帶動、以動健身的鍛煉宗旨。

就是按生理規律“順吸氧,逆呼濁”去有意識地深呼吸。要以順吸氧.逆呼濁為本,把呼吸與動作默契統一起來。抓住有意識自然深呼吸、保證維持生命基本能量ATP.濡養大腦、肝、心、肺等器官功能健康這個綱去內練一口氣。具體做法:在變換每個式子的過程中,過渡動作把濁氣呼出去,定式動作把精氣深長地吸入肺。大式子要深淺呼吸配合.深吸氣要配以慢動作.快動作要配以淺呼氣.要巧妙利用生理順吸氧逆呼濁規律.增加吸氧量。呼吸要純任自然,不要悶氣。要明確呼吸與腹部鼓盪是擠壓關係(詳見《中華武術》20084期第61頁),非呼吸直入腹部關係.不要捨肺就腹,執意誤導和魔練假想腹式逆呼吸。

力:就是用現代“勁力發自肌肉伸縮”的科學發展觀。在剛柔肌體伸縮活動中找勁力。從《解剖學》角度講,人體共有650塊肌肉.它們大大小小、長長短短、能伸能縮,配合默契,為人每個動作提供動力。據科學家測定.如果6平方厘米的肌肉、同時收縮,就能舉起20~60千克的東西。如果全身的3億肌肉纖維朝一個方向一起收縮則會產生25万牛頓的力,抵得上一部起重機所能提起的重量。我認為.要推陳出新“命意源頭在腰隙”固有的傳統理念.只有意氣力統一才會產生勁力。盤架子就是在動腦筋,把每個定式的勁力點找准。按個人體力盡量作到姿勢正確力達到位。過渡和定式的勁力不要一樣.過渡勁要松縮,定式勁要抻剛,達到意氣力的統一,久而久之.定會練出剛柔相間的勁力來。

我1989年離休後.就專研太極拳。當時.李德印教授在中央電視台一頻道.電視教學48式太極拳,我把它錄製下來。在夯實l08式楊氏傳統太極拳的基礎上,天天跟著李老師練習48式太極拳。因為李老師的緩柔動作,有呼吸配合節奏感。先跟著李老師琢磨大動作與深呼吸的統一.例如倒捲肱:臂抻開時拉長深吸氣:雲手.左雲手拉長深吸氣,右雲手拉長深呼氣,捋擠式:捋則呼,擠則吸。又如小式子,手揮琵琶:定式深吸氣,閃通臂定式深吸氣:如此一遍十遍.一天十天,積日累月,一年十年.二十幾年,又配以研讀了《中醫基礎理論》《解剖學》《生理學》重點章節.以及訂閱《中華武術》《益壽文摘》等。自閱《中醫基礎理論》和《生理學》.對研究“內練一口一口气”进行打拳练剑的。以武会友,广交朋友。特别近两三年来.尤以“意气力统一”,着重在有意识“深呼吸多吸氧”方面进行锻炼,终于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锻炼效果。我l928年生.现在血质、血糖、血压(140/80)均正常,身高l 85米、体重l05公斤.从不感冒,大脑供血供氧充盈,头脑不眩晕、清敏.各器官功能健康无病.耳目基本上还可以.牙齿全、吃得香、睡得酣、动脑看报.并编写图文并茂,几十万字.四百多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料剪集》。我之所以能有这样一个康健体魄,晚年乐趣和成就,应受益于肯动脑筋有意识地深呼吸.能量(ATP)充盈。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內功就是在天地人合一的理論指導下,以人的身體為載體,以精氣神為三才,通過自我調節,凝聚能量,達到強身健體和技擊目的的修煉方法。

    
一、太極內功健身原理,
    
    
人身中都有上中下三個丹田,上丹田藏神,中丹田藏氣,下丹田藏精。人體內都有五臟六腑、經脈氣血、穴位等等。在意念的統馭下,通過呼吸、聲波、外助的導引經過對經脈穴位的修煉與運行,調動起自身的精氣神(能量)並凝聚起來,達到常人所不能達到的功能狀態,這就是內功。內功修煉到一定程度,既能健身又能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習練者常常會問,如何才能練好太極拳,這時有人會告訴他,練好太極拳要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是要有吃苦耐勞,持之以恆的決心。第二是要有名師的真傳實教。第三是學員要有較高的悟性。在我看來這三個條件中​​,第一個條件是內因,是主觀因素。這一點大部分學員都已具備;第二個條件是外因,是客觀因素。就這個問題我曾請教過陳正雷大師,他說“真心實意的教還學不會咧,要是不教就更不行了。所謂那些秘訣之類的也不是不教,那必須要等學員達到相當的水平才能教。”看來名師是願意教的,這個條件對來拳館學習的愛好者來說,也不成問題;第三個條件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綜合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那麼怎樣提高悟性呢?

一、悟性的具體表現

   
“悟”在字典裡的解釋是:理解,覺醒,明白。所謂悟性,在咱們太極拳的學練中,就是對拳理拳法的理解、感悟,以及在練拳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緊密程度。在某種程度上練拳的水平,就代表著悟性的高低,也就是說能練到哪種程度,就可悟到哪種程度,反過來就是能悟到哪一層,拳架水平就可練到哪一層。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練習站樁中,“松”是強調最多的一個動作要求,不僅因為只有身體各部位都放鬆了,站樁的時間才能夠持續較長,才能夠站得住,站得久,更重要的是,只有身體各部位徹底地放鬆了,體內氣血才能夠更好的運行,站樁才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各種“樁法”在要求練習者如何做好“松”這個動作時,都花了不少的“筆墨”。但是無量感到這些內容對於初學者來說難免過於繁雜,不僅不好掌握,反面會增加初學者的精神負擔。在站樁中,為了能夠放鬆,往往顧了這邊又顧不了那邊,這個動作做好了,那個動作卻變了型,要么就是酸脹交替出現,要么身體某部位僵硬,要么就是腳板灼熱難捱,“火燒火燎”。有了這些情況,初學者要想做到身體放鬆,是完全不可能的。無量通過實踐發現,站樁的“松”並不是想鬆就能夠松得了的,也並不是只要按照站樁要求站了就“松”的了的,而是在循循漸進,持之以恆的站樁過程中站出來的,練習站樁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做到“松”,並且也很容易體會到這個“松”字的含義,更能體會到全面的放鬆身體在站樁中的重要性。所以,對於初練者來說,與其花時間去仔細研究(適當看看是可以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不如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增加站樁練習的時間長,恆下心來,堅定不移地“傻站”,用不了多久就會“功到自然成”,輕而易舉地就能夠體會和感覺得到這個“松”字的內在含義。

那麼怎樣的站樁動作才能夠符合要求,並且達到身體放鬆呢,雖然一些樁法的動作要求很多,但無量實踐體會到只要在站樁中註意時時保持身體成為“一條線”的狀態,那麼就很容易在不長的時間裡使身體放鬆。這一條線是指:百會穴—膻中穴—下丹田穴—會陰穴。這四個穴位在站樁中都必須要始終保持在一條直線上。站樁中心裡頭一定要有這個意念,站樁時的動作就能夠按照達到“一條線”的要求來做,這樣我們的身體就能夠做到“站如松”,身體就不會前後左右擺動,就容易使我們的身體徹底地放鬆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全是用意,不是用勁”

    
書法講究筆力,拳法講究勁力。不過,書法有強調“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的,而太極拳學恰好也是十分強調“用意不用力”的。

    
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先生(1883——1936)曾在《太極拳術十要》中把“用意不用力”列為“十要”之一,並作了詳盡的闡釋。他說:“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有的人認為“用意不用力”這話是楊澄甫所創說的,而且是只限於養生的。其實不然。楊澄甫所引“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語出清代李亦畬(1832——1892)《五字訣》的“心境”條目,全段原文為: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使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如今我們若把《十要》與《五字訣》合璧對照的研讀,就可明白:“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所固有的理論,並非楊澄甫所創說的,也絕不限於養生之道。上引《五字訣》就是從太極推手和散手技擊應用的角度來解說的。所謂“息心體認”,“刻刻留意”,都是強調用意,而在古今太極拳理論中,是無不分外注意用意的。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太極拳最重要的原則是“心靜用意”。這指的是在運動時,思想集中,心神專一,意識不斷地指導動作,並且靈活變換,使任何動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沒有顧此失彼的亂動。 “心靜用意”的原則應該始終貫串在整個練拳過程之中。
        
(一)用意指導動作
        
練太極拳時,未動之前,端正呼吸,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臍下小腹部,屏除雜念,處於一種無思無慮狀態。自覺全身安排妥當,已經心靜氣和,然後開始動作。既動之後,全神貫注地不斷用意來指導每一個動作的正確性、連貫性和圓活性,動作過程中內部與外形的開合虛實和旋轉變換,務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意想勁到、動必合法。

太極拳家把精神鍛煉與肉體鍛煉看作同樣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則,使所有動作在意識連續貫注下輕輕運動,不使拙力,從而提高鍛煉的效果。
        
這個“心靜用意”的原則,太極拳家稱作是“練意”,結合“練氣”(腹式呼吸)、“練身”(肢體內外運轉),構成了太極拳鍛煉方法上意識、呼吸、運作三者密切配合的整體性和內外合一性,成為一種既有技擊作用又有健身作用的拳術。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字訣- 李亦畬
 
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悉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所製,我不為人制亦。
 
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是 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亦。

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勿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週 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活一口氣”,但你卻未必呼吸得正確。日本研究呼吸問題30年(時至2003)的龍村瑜珈研究所所長龍村修不無擔心地指出:”在呼吸時注意提高免疫力的人少之又少.現在進行淺呼吸.無力呼吸的人卻很多。”他感慨地說:“他們只利用了呼吸功能的60-70%。淺呼吸是使現代人健康受損的原因之一。”英國一項研究顯示,“90%以上的成年人都不會有意識地調節深呼吸”。我國呼吸科專家統計.城市中一半以上人呼吸方式不正確。短淺呼吸不僅讓許多人大胸缺氧.容易疲備,而且還易誘發多種疾病。上溯至王宗岳《太極拳譜》十三勢行功歌訣,明確昭示後學. “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一些太極拳家習拳多年,到晚年方才徹悟到“延年益壽不老春“.才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這樣解釋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未免有些遠離科學發展觀.沒能從生理科學的高度把它說透。但是因為受當時科學發展程度限制,也不宜過於苛求古人。從現代《生理學》觀點說“最高境界”,應該說用意多吸氧增加生成保證生命所需的能量(ATP)才是最高境界。
    
“內練一口氣”就是一種高質量的有意識的深呼吸。以“意到、氣到、力到”作指導“內練一口氣”是正道。若將意、氣、力統一起來.勢必增加練拳的難度。但是.要獲得“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雙重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鍛煉效果.就必需打這個硬仗。對初學者來說,難 就難在這裡。但據我的經驗. “內練一口氣”並不像宣傳的那麼玄虛,也不一定非得拜師親口教不可,只要你肯動腦筋去研究、琢磨.積月累年.久而久之.定會自學成果 的。現將內練一口氣.怎麼將意氣力統一起來述寫如下。就是按中醫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諺日:“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腹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拳論用反意闡述了明白三節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解“三節”的內涵、作用與要求,以及“三節”的相互關係,才算初步明白三節,進而求三節,太極功夫才能倍增。

    
一、“三節”的內涵

    
三節是指人的整體或局部切分為三段的表述。可名為上、中、下,或稱之為梢中根三節。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調節方法的主要核心就是緩和內心的緊張和壓力,現在,讓我們暫時躺在一張舒適的床上,閉上眼睛,先來體會一下“放鬆”的感覺。 '放'就是將一切思慮統統放下,讓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人之常情,歸於淡然,心如止水。 '松'就是令四肢關節,生理感覺完全鬆弛下來,毫不用力,或者說無法用力,肌肉骨骼似乎已經不受自己支配。然後細細的感知一下身體自然出現的反應,處於一種靜靜的觀察之中,一會儿知覺在皮膚上游走,一會兒思想在呼吸間起伏,一會兒肚腹裡自然湧動出一兩聲腸鳴,一會兒頭腦中無意間閃現著三四個情景. 各種狀態,不一而足。這時,您只是個旁觀者,對自體發出的任何信號,不做應答,不加評判,放棄思考,只是默默的觀望。這就是放鬆的全過程,您學會了嗎?

有人說,我心亂如麻,焦慮不安,瞬間也無法平靜下來,你說的放鬆,我根本就做不到,有沒有更為簡單的放鬆入門之法?您可以放心,這個世界,就是不缺方法,而且無處不有,下面隨便說它幾個,您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去練習。

嗅玫瑰法:當心愛的人送給我們一隻,含著微笑,帶著露珠的新鮮玫瑰,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把它放在鼻子下面,閉上眼晴,慢慢的搖著我們的頭,深深的聞上一聞。這令人陶醉的一嗅,似乎能給我們的身體帶來無盡的喜悅和滿足。似乎在瞬間便吸入了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這麼輕鬆的一嗅,為什麼樣會有如此的魔力?因為,您無意之中使用了一種最養人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是什麼?在我國古代,“氣”是一個哲學概念。被認為是天地間的一種物質。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生生化化的根本,早在《黃帝內經》成書以前,氣的概念就已經產生了。先秦時期的老子就大力提倡“精氣學說”,認為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莊子》也談到:“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周易·繫辭》中指出:“天地氤氳,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也說:“氣如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像變”。就是說,生物的化生、生長、繁衍、衰亡,都是氣的作用。明代的張景岳進一步指出:“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內經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真氣受命於天,與穀氣並而充氣者也。真氣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受命於父母,元精化生而出;後天攝五穀並陰陽二氣,氣在體內不斷運行,阻而病,滯而傷,弱而漸亡”。

古人的這種認識進入中醫學領域,就形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與核心——氣。氣化論這一獨特的理論,概述了人體生命運動的兩個基本過程——氣化與化氣的一般規律。這裡所講的氣,包括了人體內部的氣與外部的氣,即“內氣”和“外氣”。練氣的重要內容,就是要把人體內外的兩種氣統一起來,從而增強人體的生命活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太極拳練習中,經常會聽到“腰如車軸身如車輪”或“手如車輪”的說法。內家拳中也經常會聽到“以腰帶手”的說法。反正我是弄不明白怎麼“以腰當車軸”,又怎樣能以身體當車輪圍繞著腰這個車軸轉動。另一說是“手如車輪”,這里手我們理解得可以寬一些,是連胳膊帶手。但胳膊是長在肩上,又怎麼能圍繞著腰轉動呢?我並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身可以理解為軀幹,手可以理解為手臂,這是很難由腰來控制轉動的。

    
什麼是腰呢?每個人系皮帶,對腰的概念是明確的,沒有必要按醫學概念搞得那樣精確。一般說就是肋骨下沿到胯骨軸這一段稱為腰。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慢點兒,小心,可彆扭了腰”。 “扭”比“轉”的活動範圍小多了,扭都能傷害腰,我覺得更不能轉。腰在人體中絕對是比較脆弱的部分,非常容易受到傷害。所以經常可以聽到諸如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腰肌勞損等病的名稱。所以如前所講,突出腰為關鍵的說法,我即理解不了,也就不去考慮它。因為孫存周老師教我的練習方法中,基本上沒有腰的事。

“肩胯相合”這一說法是被廣泛接受的。什麼是“相合”呢? “相合”可以理解為關聯著、呼應著。對於肩與胯來講,是應當左肩與左胯在一條垂線上,右肩與右胯也在一條垂線上。這樣一來,我們的軀幹像一塊長方形木板一樣被固定下來了。兩肩如同木板的兩個上角,兩胯為木板的兩個下角,為什麼要這樣固定呢?這都是為了保護我們這個脆弱的腰。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導下內勁纏繞運動時,由意氣貫注而逐漸形成,並不斷提高其質量。纏綿曲折,大都
在上、中、下(上肢、​​軀幹、下肢)三個橫向橢圓形弧形螺旋轉圈,兩個斜向(左手與右足,
右手與左足)弧形螺旋轉圈和一吸一呼時繞任、督二脈的立體圈,以及無數小螺旋的交織
纏繞,進退屈伸,形成為複雜而又和諧的圓形動作,這是太極拳練法特點的精華所在。
勁運轉的主要方法是內氣蓄於丹田,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地貫注於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