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目前分類:網路文章 (2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雙重”語出於《太極拳論》:“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其意是:對方用勁.我相應地把自己的勁偏沉於一端(不與對方的實力相頂相抗),這樣就能保持勁路的相隨而暢通。反之,如我也以重力相抵抗,那便形成雙重,這時勁路便發生重滯而停頓了。推手運動中,兩力相頂、相抗,或者與此方向相反而原理相同的硬拖、硬拉,即兩個重力相抵或相爭,都叫做“雙重”。雙重是太極推手之大忌,要想學好推手,就必須克服雙熏的毛病。否則即使練一輩子推手,仍不免會受人所製。

因為雙重的後果,必然是以大力勝小力,造成“有力打無力”的結果。這與太極拳“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以小胜大,以弱勝強”等原則是相違背的。如果太極拳推手是以大力勝人的話,那與其他拳派的技法就毫無區別了。從力學原理上來說,凡是用力作用於物體,必須使物體受力才能起到推動物體的作用;反之,凡是不能使物體受力,那就成了真正不得力的“無用功”了。因此,儘管對方用大力來推我,我只要順從不離而又不與對方頂抗,那就無損於我的一根毫毛。這就是拳訣所說的“山葦難壓我”。如果我用力頂抗,那就犯了雙重。

在雙重情況下,如果形勢相當,實力相等,那麼兩力相撞的結果,不是遲滯地相持不下,便是兩敗俱傷;否則,必然勢順力大者勝。然而不論誰勝準負,這都屬於“消耗戰”的範圍。如熟悉太極拳技法,當對方犯雙重時,我就乘機順勢借力發放,這樣藝高者往往“出手見紅”,百發百中。所謂“雙重則滯”,滯是滯頓、重滯的意思,表現為雙方勁的通路受阻。如果把來勁比作流水,而今我採用疏導的辦法,把它引向我身側,這樣激流就衝擊不到我的身上來了;同時我利用物體運動的重心、慣性和合力等原理,順著來勁的去向加大他的力,促使其在上下不能相隨的情況下,導致重心越出支撐面而失重傾跌。這種“運動戰”顯然比消耗戰強多了,但技術要求也較高,最重要的是“動急則急應,動緩而緩隨”,而絕不可犯有雙重。只要不犯雙重,且能上下相隨,那即使不發勁,也能自立於不敗之地。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21世紀60年代,剛剛經歷了3年自然災害,有一個小伙子,“先是全身浮腫,數月不消,時常頭昏眼花,心跳過速,低燒不退,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到醫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陰影,醫院最初懷疑是紅斑狼瘡,治了一陣不見轉。轉了幾次醫院,又被推斷是結節性動脈周圍炎,這兩種病都是很難醫治的重病。”“就是在這樣的日日與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結識了太極拳。
這個年輕人即後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被譽為“當代畢昇”的王選。王選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關鍵就是“ 我的每一天都是從一個小時的太極晨練開始的,我懂得用太極拳保護自己。”
大學者梁漱溟一生痴迷太極拳,通過太極拳等傳統文化的熏陶,他能以平和的心態、寵辱不驚的太極境界對待人生的得與失,苦難與挑戰。 1974年,他遭遇到長達7個月,大小100多場鬥會,這期間,他不僅堅持著自己的主張,更是經常在批鬥會的間隙,旁若無人地打起太極拳來。正是有太極拳的滋養,經歷了許許多多坎坷的他才得享95歲的高齡。人的構成,不僅僅是形體的存在,更包括神意氣等內在修為。內在修為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標誌。太極拳陰面的神意氣和陽面的形體之陰陽互孕,其實就是全方位的身心整體狀態的自我優化和自我鑄造。太極拳的底蘊包括了內氣的培養與人格的修煉,涵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精髓――既有道家的“摶氣致柔能嬰兒乎”的無我無為真諦;也有儒家“善養吾浩然之氣,氣以直養而無害”等直面人生的氣度;更以“階神明”的境界與佛家的“明心見性”內涵相契合。可以說,掌握了太極拳的這些髓核,也就開啟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對於太極拳。一開始,我們或許只能從健身的角度來理解它,但是,隨著太極拳修煉進程的深入,其“行走坐臥不離”的神意靈明;精神狀態“如雞孵卵”、“如貓捕鼠”般的寧靜專一;內氣之“氣宜鼓盪”與外氣之“自然之水”的妙趣天成;皮肉筋骨所構成的軀體,以“全體透空、無相無象”般的大​​氣,昭示了人的生命所能抵達的至高境界。核心原則成就太極神,是氣勢,是眼神,是意念的發韌點;意,是念頭,是想法、是內氣催姿勢的統帥;氣,是旗幟,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形,是神、意、氣的寓所和使命賴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灣。沒有什麼能比太極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氣形之間的關係了。但是,如何修煉之。並不是一下子就能說清楚的。不過,以下五點,則應成為太極拳修煉者必須把握的核心原則。
第一, 知行合一。對於太極拳要高度重視,視之為進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途徑。許多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只停留在語彙和道理的詮釋上。這樣的認識是邏輯的推理和辨析,是外在知識的積累,與返求諸已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混元整體的境界還不能兼容,甚至連自身的健康都保持不住。 2000年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這兩個高等學術機構裡舉行了一個調查,結果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這5年期間,一共有130多個專家去世,這些人的平均壽命只有53 歲多一點。這裡邊的教訓很值得深思。中國古人創造的太極拳,既和《周易》等傳統文化之理念一脈相承,又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養相匹配。這就是知行合 一。真正太極拳家修煉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種人生的大成境界。這種境界修煉的先天混元氣,而這種氣可營養身身,使自身的神明、意靈、氣足、形體通透,這樣的人可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選等。明白了這些道理,練太極拳就有了方向,會為實現內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識的混元、內外之氣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則人生通達,太極拳功夫深厚。第二, 自然舒適。許多人都提倡練太極拳要刻苦,並以歷史上某某人多麼刻苦來說明之,其實,這是違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一些很出名的太極拳師,一天練太極拳幾十多遍,結果連60歲壽命都達不到。真正源自傳統文化的太極拳家並不提倡刻苦修煉,他們認為“悟覺方能明道”。魏樹人老師,經常接待來訪者,有一天美國的潘麗文來,給他作了一個白鶴亮翅的動作,很漂
亮,架式很低。魏老師說,你的架式這麼低,自己難不難受?在魏老師所著《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一書中引述原北京市武協副主席汪永泉的話:“練太極拳並不是先苦後甜,苦是練法不當所致,不得法,縱然長期苦練不會有盤拳舒適的感受。隨時隨時地找舒服就是盤拳養生的竅門。”違背自然的強求刻苦,是不符合太極拳與宇宙虛空同一的特性的,更會出現以形體的僵局硬損害神意之靈的弊病, 這就是老前輩們反復強調的“以行害意”的真意所在。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論》中說:“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吳圖南老先生強調練習太極拳要遵循“著功、勁功、氣功”的順序;我的師父楊家倉(吳圖南老先生的親傳弟子)則指出太極拳有技擊、養生、悟道的作用。上述三人分別從練習方法、功夫衡量標準、練習效果三個方面闡述了太極拳練習的特點,非常精闢。本人在太極拳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上述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同時我認為“意”的訓練貫穿於太極拳練習的始終。下面談談這方面的體會,敬請方家指教。
     
一、三個階段淺解
     
1、初級階段——著熟

從練法上說,此階段主要練習著數(這裡簡單說一下,太極拳首先是一種拳術,一種武術。如果把它當成一種健身操則離題萬里。事實上,不練著功,健身的目的是很難達到的)。本人在教學中發現,初學者盤架子時如果只注意“形似”,怎麼練都彆扭,而一旦明白了每一個架勢的目的,動作就自然靈活、協調,立刻就有了太極味而達到了“神似”。
所以,初學階段的基礎打得好不好,不是看你的架勢好看不好看,而是看你著熟不熟。大家知道,外家拳與內家拳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是練拳時的速度快慢。各式太極拳都要求初學者的動作盡可能地慢,其目的就是要初學者在集點成線的緩慢運動中,每一個點(或每一個瞬間)都符合技擊要求,時時、處處都可攻可守,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著熟”。順便說一下,太極拳的“挨打”功夫即是由此而來。同時,這也符合兵法上講的先求不可勝、再求必勝的原則。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分為陳、楊、吳、武、孫等幾派,現在對陳、楊兩派挖掘研究較多,其實各派淵源相同,只是各派創始人根據自己的特點,技擊健身的需要,對以前套路招式加以改造創新揉和了以前太極拳的優點,從而自創一派。太極拳是中華武術文化的瑰寶,它包含內容極為廣泛深刻,在此文中僅就太極拳的唯物辨證法思想、美學思想、物理學思想,技擊思想等作一闡析,意在拋磚引玉,讓更多的武林同行投入其中,進行潛心挖掘、整理、研究、豐富這一文化現象,為中國武術文化更上一層樓,盡一份力,發一份熱。

一、 太極拳的唯物辨證法思想

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矛盾)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辨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這三大規律在太極拳運動中有新體現。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李道子傳給俞蓮舟的幾句真言:“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我依稀記得老師說過是八項太極基本功練法。我本人傾向於是四項。其中,西山懸磬是站無極樁;虎吼猿鳴是一種練習法;翻江倒海是一種楊式太極拳的基本功。


l 陳照奎所傳的陳式83式太極拳,我們可以對比顧留馨的《陳式太極拳》和馬虹的《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兩書;顧的拳據說是陳照奎代父所傳,而其書又經陳照奎審看過,而馬稱其書是跟陳學拳時的筆記;兩書一比,可以看到並無多大區別。而我們再看看陳發科幾個弟子和再傳弟子的拳架:馮志強,肖慶林,黃康輝__洪均生所傳,馬虹,及陳家溝幾位;除了馮氏的演練的風格很是獨特外--馮氏是否雜些胡耀貞的東西? --,其餘皆很相象,略略有一些差別。人們喜歡爭正宗,像陳式新舊之爭更是厲害。其實,兩架內含勁別勁路幾乎相同,只是新架一些式子重複了幾下,所謂加了些“圈”;而大多數人視而不見,本來,人們都知道太極拳重內不重外,以內引外,反而在這些不關大局的細節上爭吵,可見心態還不中正,不自然。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學太極拳,有的人會覺得膝關節疼痛,這是常見的現象,這種疼痛有正常與不正常之分。
所謂正常的疼痛是因為運動量增大,兩腿肌肉的收縮強度和頻率增高,熱量消耗大增,乳酸堆積增多,引起肌肉疼痛。這是正常現象,疼痛的範圍逐漸由大小腿肌肉腿索道膝關節,這是由於活動量的增加,膝關節內的軟骨組織和韌帶以及關節囊、關節腔、關節膜等揉磨量增大,內神經受到刺激,也同樣會引起疼痛。這也是正常現象。有的人腿疾,如強力致損、關節炎、臏骨軟化等等,也會在聯繫中有疼痛感。只要鍛煉得法,太極拳練習還會對治療腿疾,尤其是膝關節慢性疾患,有十分好的療效。
  

            
不正常的疼痛則是久痛不止,越來越重,或原疾患加重,產生浮腫積水、積膿等現象。這都是練習方法不當所造成的。要避免傷膝,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鬆,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它是太極拳修煉過程的首關,即所謂紮根功夫.評論一個人太極拳功夫如何,首先要看他放鬆的功夫如何.沒有鬆柔,就沒有太極拳特有的味道,不論那一派、那一式的太極拳.

根據觀察,當今練楊式、吳式大極拳者,對這個放鬆問題比較重視,解決得也比較好,而某些練陳氏太極拳的人,則往往由於重視了發勁的鍛煉,而忽略了對放鬆功夫的修煉;其實,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放鬆才是發放剛柔相濟、鬆活彈抖勁力的前提.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加重筆墨,對這個問題再作詳論。

(一)放鬆的意義及其內涵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手是太極拳技擊的獨特風格。太極拳的推手運動是各學派在繼承我​​國古代民間武術對練實踐的基礎上創造發展而成的高級拳術競技運動。它是由兩人按照拳架的基本招法、勁路進行對練,通過對練有效地訓練周身觸覺和感知靈敏等身體機能。推手求功奧妙無窮,要遵循“不丟不頂”原則,循序漸進求技擊功夫。
  怎樣循序漸進練推手呢?要根據人們的認識規律,結合五種推手法,須從位置、聽勁、懂勁、引逼、搭手、用招六個方面訓練。
  
  一、位置訓練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解答:
  
太極拳彈簧勁之說是今人的創新說法,在古典太極拳理論文獻中彈簧勁之雛形亦依稀可見。 “隨曲就伸”、“氣宜鼓盪”、“周身節節貫串”、“氣勢騰挪”、“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等盡是。今人常稱棉軟而又沉滯,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為彈簧勁。

彈簧勁的練成,是靠練拳架和推手兩方面同時著手的。談從太極拳方面練彈簧勁的文章較多。如李雅軒老師所談:“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之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也就是說練拳時的身體,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

棉軟而沉滯是彈簧勁的突出味道。為了給人造成沉滯效果,推手時絕不能用力頂抗彼之力,不能讓人有“此人力大”的感覺。若用力頂抗,常會造成對方發不出力,不會動。不會動與滯是兩碼事,不會動就沒了下文。同時也不能與彼力毫不抵觸,若毫不抵觸,會造成空走。空走就是丟,無滯可言。重了不能動,空了犯著丟,重、空都無彈性可言。為使對方隨時能動、能發力,又始終發不完,發不透,發不舒服。應在沾連粘隨中,刻意延長每一力的相互作用時間,不叫對方發硬,不把對方拿死,始終將展未展,似松非松,讓對方死活不成。 “整體彈簧勁”中之“整體”兩字,既指各人自己,又指推手雙方。各人向體的任何部位都該練成可隨時壓縮或拉長,又永遠壓不到盡頭。鋼製彈簧可被壓死或拉直,且只在彈簧軸線上才顯彈性。太極拳之彈簧勁比之鋼製彈簧之彈性是有過而無不及的。推手雙方構成的“整體”在練彈簧勁過程中,各方力求意念爭先主動,誘迫對方成為彈性體,又刻意使自身也為彈性體。兩者交融,合二為一,彼來我往,相生相剋,循環無端。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手,是中華武術所獨有的訓練形式。所謂推手是指在肢體相接的情況下,通過接觸點的感知,在各種技巧的配合下,憑藉整體的間架結構摧毀對方的一種接近於實戰的訓練方法。
    
但推手在現代的意義越來越小,尤其是面對國外武技、現代散打等技術時,應用的範圍更是很小。其原因是由於推手憑藉力點的接觸而發生應變反應,如果在速度極快的發拳踢腿中依靠推手中的接點難以實現,那麼,執迷於此而苦練推手就會失去原傳拳法的意義。所以,推手僅僅是一項整體勁力在運動狀態過渡到實際應用的初級訓練手段,不可執迷當做練習重點。
    
下面介紹的幾種推手是希望學者明確目的,客觀對待,同時也希望廣大武友在體悟中盡力發揮,使推手技術能夠更加真實、廣泛地在各種競技中發揮。

一、單推手
    
兩人以技擊樁站好,前手小臂相接,同時做圓弧形的推轉運動(如推小磨)。在運動中註意保持整體的用力,必須協調、柔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師習拳幾年,我和幾位師弟都略有小成。雖然跟得都是同一個老師,可是逐漸卻越發覺得我們都各自走了不同的路子。我曾經好奇的就此事追問過老師好幾次,等到自己的功夫逐漸長進的時候,這個道理才越發明嘹。

    
原來老師點化我們之前,都是看穿了我們的內心。核心的文化都是內家拳的道家陰陽學說,各自的表形形式卻因我們各自的心性而變。因為徒弟有什麼樣的心性,就有什麼最得心應手的習慣,那師父就要引導徒弟往他們各自最得力的習慣上練,當然是在內家拳文化里面跳東西給你練。就像孫悟空挑兵器一樣,他不愛錘子不愛大刀,偏偏就愛橫掃一片的棒子。因為他心裡是這樣,所以拿在手上才會稱手。

一樣自己最得力的功夫先得手了,要想再去練其他東西就快了,怕就怕什麼都沒有出來,真到用的時候一樣管用的都沒有。我在這裡也迷惑了很久徘徊了很久。剛開始的時候,師父讓我主攻形意拳的劈拳,他說我就適合在這裡突破,能把劈拳練明白了,再往裡面添其它東西就快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攀緣、結緣、隨緣

高山杉

 

甚麽是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親、相怨的可能。有可能便是有緣,無可能卻道無緣。緣深緣淺,遍及處處,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這個天羅地網當中。有緣者,縱是千里之外,身處異國他鄉,兩個陌生人偶然相遇,相視一笑,不自覺便泛起了親切的感覺。無緣者,雖然相聚於一起,卻如同陌路中。緣來緣去,緣聚緣散,緣始緣終。緣是無常,卻又相續,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攀緣、結緣與隨緣,都和緣有關,意思好像相近,但其實三者的含意有很大不同……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太極拳貴在心靜。這是太極拳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區別於其它拳種的主要標誌。在這方面先師們教誨很多。如“動中求靜”、“以靜禦動”、“身雖動,心貴靜”、“先在心,後在身”、“神舒體靜,刻刻在心”等,都說明心靜對練好太極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學者往往心靜不下來,這是他們進步較慢的主要原因。怎樣才能心靜?首先必須認識心靜的重要性。第一,從技擊方面講,只有心靜才能把思想高度集中在拳理拳法上,不斷提高拳技水平。古人云:“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太極拳是內家拳,其套路由許多錯綜複雜的動作有機組合而成,演練時要求按先後程序一絲不苟的驚醒,要意動勢隨,、氣、神、形融為一體。

以競賽套路為例,主要式子42個,分解動作190多個,而且內在意識的運行、勁力的轉換都極為緊湊,思想上容不得絲毫雜念。只有思想高度民主集中,一心一意地演練,心、眼、身、手、步法才能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動作規範。否則,就會造成出手無定向,虛實不分明,起落開合忘要領等錯誤現象。這就很難練好太極拳。正如俗語所說:“練拳不專心,功夫難上身”。第二,從養生方面講,心靜能防疾祛病,強身健體。古人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百病息”,“性靜者多壽”。拳諺也說:“心靜才能養精,精足而氣充,氣充而神沛”,“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心靜有助於調節神經,通暢血脈經絡,促進新陳代謝,平衡陰陽;有助於引導吐納,呼吸深長,增大肺活量,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心靜能排除心理障礙,忘卻憂思,沒有得與失的顧慮,沒有名和利的困惑,保持樂觀情緒;還能緩解緊張,振奮精神,永葆心理青春。一句話,心靜是養生健體之本。然後,從三方面著手做到心靜。

第一,要心正。也就是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武德。這是每個習拳者應有的心理狀態和基本素質。古人說:“仁者無欲,故靜”。因此,習武應以防身禦敵、增進健康、陶冶情操為目的,以弘揚太極文化、繼承和發展武術事業、更好地造福人民為己任。盡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融於他人的幸福之中。如此毫不妄念,不求靜而自靜矣!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盛夏時節應如何練太極拳呢?

練太極拳順應四季的陰陽消長潤養五臟,春季養肝,夏季養心,秋季養肺,冬季養腎,四臟陰陽調和滋潤脾胃,促進六腑代謝。盛夏時節主陽,主生,是四季陰陽消長最俱生命力的季節。而“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應時刻培養腎陰之水,​​降心陽之火。心氣明智順達,五臟六腑自然潤養和順,身心就能強壯,生命才能健康長壽。

太極拳動靜相兼,剛柔相濟,開合適度,起伏有致,身端形正不偏依,正氣存於內而風邪不可侵,與自然的陰陽消長相吻合。順應夏季氣候特徵,應早早起床,使心情清靜安閒,不動怒,保持精神康健象夏天一樣秀麗旺盛,情志向外升發,融入大自然中。太極陰陽起於無極,無極起勢無形無勢,雙腳自然站立,上虛下實腳下生根。身心內外處處放鬆,兩眼輕輕閉合,身端形正,心靜神寧,神定氣閑靜心站立,採天陽之氣從頭頂經脊柱到腳底節節貫注松沉入地,吸地陰之氣逆行而上培補五臟,固養精氣,練精化氣,充養元神,使天、人、地之氣上下相連、相互交融,無所思亦無所想,除其濾,去其煩,靜聽呼吸聲細、慢、深、長、勻,似守非守久久站立,日久功深,感受到身心特別輕鬆,骨節舒暢順滑,非常舒適很想練拳時再輕輕地起勢練拳。

拳架有三大中小,姿勢有三高中低。初練太極拳不可強為,不可過分地追求難度走低架,訓練無素傷筋動骨,磨損膝蓋傷其筋府得不償失。既出不了功夫,又不利於身心健康。 “十練九傷”多為自練自傷,心不平自傷其氣,氣不順則傷其血,血不暢則傷其形,形不正則觸其心,傷其心而及其友,難免樹敵太多。 過分強為,違逆太極自然之道,德不高則藝難精。切不可急於求成,應自然而為,如練陳式太極拳的發勁,由不會發現會發,須從招勢正確到發零斷勁再發整勁,由發勁小到發勁足乃至發出“剛柔相濟,至大至剛”的太極勁。循序漸進,以應前輩所言:千遍萬遍多多練,功到自然巧自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有拳家說長拳是全身心的活動,是中腦發作反動的活動。 ”“敬”表現一集體的禮儀,檔次。這多少個字不值玩味。
    
千萬,十三字訣之“展”字,從叫做三大內家拳派——八卦、形意、太極,武家大號為“龍”“虎”“鳳”來看,長拳如鳳,各方緊鎖小氣如鳳凰展屏。聯絡到長拳舉措慢,讓你正在慢中抓緊手快,廓清澄解手快。長拳素被稱為哲拳,智拳。圓動方止,若水,趁勢而趨,無礙與物,做作萬事看“順”。有篇小品文文<大象景象》說的也是此理。而慢上去,坐正在冥器前喝杯茶,所有看清了,出生看清了,也沒什麼可憐,生涯沉著悠然。推手,沾連粘隨,“粘”如六月黃梅雨,雖粗大卻濕透了整個江南六月的大地。 “粘”字何解,長拳活動相隔一直謂之粘。至於”借”字,千萬,能“舍”能“圓”則能“借”。立身中正方能立於沒有敗之地。主語“長拳”,觀念意見一度字“好”,要言沒有煩。

千萬,長拳之小道大理沒有隻可作為為人待人接物之良策,並且,要害是咱們悟得的太極理,怎樣悟?悟多深?會沒有會用?就像<孫子韜略》雖是現代軍事和平的兵符,但昔日的商眾人卻居中悟到了許多商戰良策。何以呢?讀過丁遠疇著的《方與圓》的人該當曉得圓的待人接物秋意吧?長拳的圓亦然,因為太極十三字訣中亦有“圓”字,因有“圓”字亦有“借““活”“順”。讀過心思學的應曉得它是何意。尊老愛幼重道、敬業樂群是敬的表現。老子叫做:“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有錯,練長拳,練逆思想。那樣長拳的文明外延那樣深,莫非沒有能嗎?

”敬”。能“借”則“活”。大概我之凡是輩思維與悟性竟是難以企及的吧?可領會可遙想,沒有可言。細心體味,生涯中各界各方皆含太極理。正在群眾看來“四兩”與“千斤頂”怎可比賽呢?可是長拳讓你置信四兩能夠撥千斤頂。領悟此理,則塵世情面得失成敗,通達於懷。 “靈”,手快。它最根本的學理是統一一致,陰陽,剛剛柔,真假。長拳教人慢,能慢能力快,欲速則沒有達,過猶沒有迭是此理。借力打力,借人詢價,借西風火燒赤壁。很明顯的韜略上講“走為下策”,用長拳之理來講也就是“舍”字訣之理:如工生意要眼前停滯,就要保持中正以品質勝利,對於外運營​​要“活”要“展”而後才“順”之類。千萬,關於咱們待人接物為人,也要立身中正,保持公道,胸有大志空氣派,這也是<方與圓》叫做的內方吧長拳活動各方走圓弧路線。但又驚喜妄言,思慮一番,拈筆小造,望同路長輩沒有吝指教。但是長拳的好,深入的表現正在何處呢?我輩資淺識薄,習拳沒有久,所悟寥寥。由於一集體對於做作對象順,而後對於別人對於事事萬物順,那樣也就表現出太極十三字訣的“和”字。 《子路篇》樊遲問仁,子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沒有可棄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嘴摸乳是性生活的前奏。心意拳把打人比作親嘴,一語道破了交手法的天機:若想克敵,先近敵身。近身靠步法,步法即腿法,也就是拳經所說的“打人如走路”。 “打人如走路”換種說法即是“手打三分腳打七”之意。今人不知底蘊,只注重以手法體現心意拳技法,已與“衝而用之或不盈”的自然大道大相徑庭了。所以由這兩句拳諺的內涵,便可了解原傳心意六合拳的練用標準與“拳無拳來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之觀點的妙義玄言了。

要領略打人如走路與打人如親嘴妙用的一面,需從個人拳學修養上去體會其“百姓皆謂我自然”的本意,然後將形而上的“見之似好婦”的意,化作形而下的“奪之如懼虎”的法。倘使真能修成這種正果,那麼“勢猛天難奪,意奇法自妙”,跌人丈外則易如反掌。有过情窦初开、雏凤求凰经历的朋友,对第一次谈恋爱时那心头小鹿乱撞,欲“执子之手”,欲“耳鬓厮磨”,欲“颠鸾倒凤”的煎熬,以及如愿以偿时的触电感、快感都会记忆犹新。有趣的是,心意拳的成功进身与有效触打、控制起落与把握吞吐的几个阶段性原则,跟这个刻骨铭心的“泡妞”高峰体验差不多。若强与传统文化接轨,则统属于儒家所讲“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的延伸而已。

  老拳仙教给我的戴家心意拳进身法与脚打法,归纳起来有三种:鸡步进身法、虎步进身法与龙行步进身法。此三法也是研究戴家心意拳习用不二的线索所在,都是上乘技法。得其一,即可“龙骧虎步,高下在心”遍數心意拳界的風流人物,餘以為:雞步以河南李政為至尊,虎步以山西戴先師為最善。而龍形步的修為,最高應當是教我的那個北國老拳仙。龍形步亦名螺旋步或盤根步,與京師董老公的八卦步有異曲同工之妙。龍形步每一步的變化都錯綜複雜,一變再變,真是八面玲瓏。古語有云:“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中仁。”練心意拳決不能只懂得直來直往而不會拐彎抹角,因為這肯定是於事無補的。 《神拳點睛》雲:“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曲直分明,一圈而已。”所以說,“曲則全,枉則直”的原則要切實記住。此外,由腳打法衍生而出的膝打與胯打亦極簡單。各位舉一反三,即可豁然開朗。注:心意六合拳的雞步、虎步、龍行步練法。筆者過去曾在《精武》發表,讀者可參閱《河南心意六合拳雞腿行功奧旨》、《戴家心意拳虎步行功教範》與《盤根微義》。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對於健康是越來越重視了。各種新的標語很多,比如:“擁有健康就擁有一切,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如此等等,這些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健康是金!”健康就是最閃光、成色最好的金子!

 

  為腹不為目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拳術講究“人身猶如一張弓”、“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陳、武兩家太極拳的口傳身授秘訣中,全身整體勁勢的蓄發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三皇炮捶拳講的是“身背弓、手臂弓、腿膝弓”的三張弓,其細分亦五張弓說(從大椎到尾閭為一弓,而且為主弓。上肢兩臂從肩、肘、手各為一弓;下肢胯、膝、腳,兩下肢各為一弓,合為五弓。主弓以腰為中心。上肢以肘為中心,下肢以膝為中心,在發力時各弓以中心為槓桿(基礎點),兩端捲起(曲)同時放開,將各弓之彈力集中到一個共同著力點上去,形成一個整體力量.所以稱“弓”,一是藉弓之形以描述曲的意思;二是藉弓之彈性以描述堅而不僵的意思。

 三是藉張弓之勁以描述有勁力的意思。人身之有五張弓,是客觀存在的,表示行丁走架,行走坐臥,都是存在自然松曲的蓄勁狀態。 )。那麼,身弓是如何求得的呢?在丹田的主賓說法中,有:“脊骨為人身第一主宰,丹田氣海為第一賓輔”的說法,脊骨是左右身之關鍵,手法、步法運使之中樞。諺云:“身法進退橫豎找,虛實開合妙無窮,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骨節中​​。”身弓之製作,要在脊椎骨節中求之。拳經講:“肌膚骨節,處處張開”,這乃是全身整體的基本法則。如以身法而言,則“尾閭中正身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乃是身弓蓄勢已備的成果了。但是,如何才能練成這樣呢?這就要遵循“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的基本法則來修煉。
 
在講述練法之前,先將身法的成果之大概描述一番,使練習者有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在修煉過程中可以相應的把握準確一些。這裡所說的身法,乃指任督二脈所循行的頭和軀體部位,即後背和前胸腹。前後以百會穴、會陰穴分為前陰後陽;後背之陽以腰分為上陽下陰;前胸腹之陰以肚臍分為上陽下陰。這樣前後上下一周出現了四個部位:後背,以腰為界,上至百會為陽中之陽;下至會陰為陽中之陰。前胸腹以肚臍為界,上至百會為陰中之陽;下至會陰為陰中之陰。這樣的劃分則使四象分明,則四象的各部位的變動就有特定的規矩了(在胸腹內,亦以腰臍為界。腰臍以上為陽,陽則虛。故虛胸;腰臍以下為陰,陰則實,故少腹)。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化的目的在讓外力失效,走化其實就是讓身體順著外力的方向運動或調整自己與對方的相對位置及角度,化解對方攻擊,而不是用力量去化解對方的力,走化首重機變,此乃化解強力之關鍵,化而能靈則成虛空,故曰引進落空。

走是直讓,順著外力作同向運動,藉拉長時間及縮小相對速度,減輕對方來力。

化是圓轉,被襲擊點不變,暗地偏移自己的重心,或轉動被推面的角度,使外力偏轉落空。

(註:鄭曼青 勁與物理第七:走者急轉,化者緩轉。宋志堅:走是直讓,化是圓轉)

走化的方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向死而生 (此文勝讀十年書)

 

細讀葬禮主持人:袁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