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目前分類:網路文章 (2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誘敵法

太極拳講究“因敵變化示神奇”。散手對打就是在千變萬化的對陣中千方百計尋找機會實施技擊的角斗形式。散手功夫高超者,不僅能在對打中抓住對方破綻,得機得勢,更能設法誘敵,造機造勢。如果對方無懈可擊,那就要設法使他出現破綻,尤其是面對實力雄厚的對手,切莫以硬力攻擊,只有以利誘之,使其棄守為攻,變靜為動,實力分散,方可乘勢而擊之以取勝。

誘敵之法甚多,難以盡述,以動、靜、虛、實而論,可分為以靜誘動,以動誘動,以虛誘實,以實誘實幾類。

以靜誘動:拳論云,“如敵躥躍為能不敢來近,我十三式擇一式等之,不要隨其躥躍,如虎待鹿之理,敵為卦外之行走,我為太極之中點,我主靜穩也,敵主動躁也,躁火上升而不能忍,十分鐘定來攻擊”。只要對手想來打倒我,攻擊我,遲早會有破綻暴露出來。 “如虎待鹿”,虎之外形雖靜穩,而內中卻保持著機靈的狀態,伺機進攻。所謂以靜誘動,以靜待動。

以動誘動:敵若以靜待我,我則需用一定的動作加以誘引,使其由靜而動,棄守為攻,我才能尋機借勢。武禹襄先生在《打手要言》中說,“機由己發,力由人借”。其中的“機由己發”就是指以動誘敵、主動造勢。以動誘動時,應做到以靜禦動,動中求靜,即“靜中觸動動猶靜”,要確保自己的平衡與穩定,切忌動而生亂,反而給對方以可乘之機。在太極散手中,取勝的基礎在於能在運動中穩固地保持自己的平衡,即“佔位中定,有中定然後有一切”。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敵法

應敵法是指應接、應對敵方的進攻而採取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攔、接、引、化、閃等幾種形式。

攔:“攔”是應敵法中最常用的功法之一。具體說來,“攔”就是在敵方欲出招而未出時,將其按壓住,或在敵已出招而未展足勁力時將其攔截住,使其不得逞勢、發力。它充分體現了拳論中“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和“似松未松,將展未展”的技擊理論。 “攔”有多種形式,如“按梢”、“撥幹”、“挫根”等等,種種不一,全在相機而定。 “按梢”,多用於敵之攻勢欲出未出之時,此時“按梢”較為省力,亦較安全,可用三分力按壓住敵之十分力,其使拳、腳不得展出運用此法須基於細緻的觀察,應充分結合上述所講的“審敵法”,對敵方的動作做到準確地判斷和預料。 “撥幹”和“挫根”則是在敵方招式已出時所採取的攔截方法。敵方招式已出,若再去“按梢”,則會以硬碰硬,十分力不敵三分力也。只有避其鋒梢、撥其力干,或擊其力根,方可有效攔截。試以拳擊為例略加闡釋。敵拳欲出未出時,其大、小臂多會握蜷卷折疊在一起,此時按壓敵方拳腕,敵之臂力則難以展開,最易為我掌控,所以此時應“按梢”。一旦敵拳打出,其勢爆發,全身之力灌於拳部,若再去攔拳,不僅難以抵擋,而且易被猛拳擊傷。此時若能以側向力攔按其大、小臂或擊其膀根,則必會使敵力受挫。太極拳勢中“搬攔錘”法的運用即合此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散手之變化均由推手聽勁而來,能聽勁則散手方能用之而且適當。 《太極拳論》雲:“由招熟而漸悟懂勁(招即是散手),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可見招熟是第一層功,懂勁是第二層功。招熟不難,懂勁最難,譬如對方打來一拳,若不先粘住,則不能聽人勁;不能聽人勁,則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進、或退而施用散手。粘住對方後,若對方子往上起,則亦隨之而起,即可以為左手擊其胸部;若對方手往下落,則隨之下落,以左手擊其面部;若對方子往前進勁偏於左,則隨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騰出右手擊其頭部;勁偏於右,則隨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擊其頭部或肩部;如果對方抽拳,則趁勢向前放勁......總之太極拳之散手是由粘住聽勁而出。其他拳種之散手是離開而各施其手腳,遠則彼此不相及,近身則相互抱扭,仍有力者勝。

“太極拳術”如將散手用法加入,則更加無敵,太極拳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無處不陰陽。如果會聽勁,則聞一知百;如不會聽勁,雖多法也用不好。太極聽勁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對方,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會聽勁,一動即放出。若太極拳聽勁功夫尚不能到,不能粘住對方,切忌不要與人搭手。如果遇到他派拳家手腳極快,一時不能粘住,如何控制對方?他派拳均以離開見長,然離開過遠,亦不能打卜我身;如果要打上我身,必係於足能相及之處,彼近我身則我可粘之。粘住之後則可聽彼之勁,急動則急應,緩動則緩隨。如果遇此時,不可膽小,急進身粘之,粘住則無危險,不粘則彼可得勢。如果方能丟離而施用散手,則其功夫必較徠。故精於太極者,粘住人則對方決難施其散手。故粘手之功夫至為重要,不可輕視。例如攬雀尾的用法:對方右拳打來,我以右手粘之;對方如用左拳打來,則用左手粘其腕,進右步。如右步本在前,則不必進。以右臂捋之,彼如向後奪,則​​趁其奪勁擠之,或按之,看形勢而應用,無處不太極。

因此習練好太極拳散手,必須由太極拳的基本功法做起,即盤架套路由外向內,再山內向外,形神兼備,從而達到剛柔俱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高度,細節往往是決定成敗的必然,成也細節,敗也細節,成就一番大事業,贏得一次大收穫,必須從枝微末節,慎始慎終開始。

 

現在以太極拳作為健身娛樂的人很多。在城市裡打太極拳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時下打太極拳的人雖然很多,但是真正懂太極拳,練出高水平的人不是很多。應當說學會一套太極拳,並不是什麼難事兒,可是要想吃透它,能夠練出高水平,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極拳是一門科學,要學好這門學問,沒有名師指導,不下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苦功夫,是很難登上大雅之堂的。

太極拳的要領很多,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含胸塌腰,沉肩墜肘,松胯屈膝,氣沉丹田,全身放鬆……又如行拳走架要求做到:快慢相間,輕沉兼備,虛實互換,剛柔相濟,鬆活彈抖等等。以上這些要領都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方法,本文主要是想側重談一下打好太極拳的一些細節問題。有一位經濟學家曾經說過,天下難事必​​注於易,天下難事必​​注於細,細節決定成敗。我覺得要想打好太極拳,也應當有這樣的理念。

筆者師父馬虹先生教我們練拳時,要求我們首先做到:從難從嚴過細。一招一勢都要搞清楚弄明白,認真去做,絕不允許有一點馬虎。他說:“練拳要練明白拳,不練糊塗拳。”打太極拳要掌握的要領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應當從弄通拳理人手,知道太極拳是以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為理論依據的緣由。靜之則合,動之則分,動則螺旋,凡動則以身體的螺旋帶動四肢的順逆纏絲,講究整體作戰。可以說太極拳的每一動,處處內含太極陰陽變化之理。陳鑫說:“太極拳纏絲法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不明此,即不明拳。”太極拳的螺旋纏絲法是以圓的形式體現的,有人說太極拳是圓形運動,其實這個圓是由無數個點和無數條弧線組成的。我們在走架時要特別注意這些點和孤線的變化,這些點線變化是非常細微的。如陳氏太極拳一路(83式)第3式懶扎衣第6動定式,由前動身體右轉螺旋下沉,右手掌由逆纏翻轉向右前上外掤,略變順纏,勁運到中指肚。此處右手先由左至右走弧線,然後右手掌再由逆變順的微動(發下塌外碾勁),實際上就是右手臂由——條弧線運化成點的過程。此動最後一下,看似簡單,其實此處每一點都內含太極陰陽變化之理。此處右掌的“下塌外碾”之勁雖不明顯,卻暗含了太極拳“極小亦圈”,渾身無處不太極的特點。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小龍的武術生涯可以大致這樣概括,開始的時候是走得傳統的南派不​​內不外的詠春路子,估計這個階段通過站樁等等方式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內力,到美國之後,就開始了內外結合的訓練方式,按照我的理解,是外功為主的訓練方式,沒有看到李的訓練體系當中強調站樁靜坐等等純粹的內家訓練方式,但是我感覺李應該還在堅持內家訓練,沒有在任何著作當中看到或許應該是李的秘密吧。

首先推斷一下李的死因,如果不是暗算的話,應該是李的內氣修煉出了問題,突然頭疼,然後彷佛是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死亡,這個是典型的修煉內功出偏差的症狀,李的內功修為應該不高,但是有一定基礎,死前應該是正要突破某個關卡的時候,但是沒有名師指點,加上李自身的性格過於暴虐以及急躁,所以發生偏差是很正常的。

言歸正傳,討論李的內外兼修的發力效果和方法

李的絕對力量不算很大,比如臥推:

用72公斤重量進行3組,每組10次臥推,再用45公斤重量進行20~30次臥推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既有散手,何必又習推手之法?蓋太極拳散手之變化均由推手聽勁而來,能聽勁則散手方能用之而適當。若不粘住敵人,不知聽勁則用散手,亦猶外家拳之格打,未必著著適當也。

“太極拳論”雲: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著即是散手),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可見著熟是第一層功夫,懂勁是第二層功夫。著熟不難,懂勁最難。

譬如敵人打一拳來,若不先粘住,則不能聽人勁之;不能聽人勁之,則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進、或退而施用散手,既粘住之後,若敵人手往上起,則亦隨之而起,即可以左手擊其胸部;若敵人手往下落,則隨之下落,以左手擊其面部;若敵人手往前進勁偏於左,則隨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騰出右手擊其頭部;勁偏於右,則隨之向右化去其力,以左手擊其頭部或肩部;若敵人抽拳,則趁勢向前放勁。此略言其大概也。

總之,太極之散手與他種拳之散手不同。太極拳之散手是由粘住聽勁而出。他種拳之散手是離開而各施其手腳,遠則彼此不相及,近身則互相抱扭,仍有力者勝焉。許君禹生所作太極拳勢圖解,每式之後,均附以應用,甚為詳細。餘曾叩之楊澄甫先生雲:太極拳術若將散手用法加入,則更備矣。

先生曰:太極拳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多法,亦用不好。故餘所著之書,未將散手加入也。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縮胯

縮胯是由前腳至後腳的髖骨和肌肉韌帶向後向內收縮,與腰腿合胯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縮胯在以守為攻(前半部分為防守,後半部分為進攻)的動作中運用較多。一般情況下前半部分做縮胯動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盤穩於泰山,並為後半部分進攻發勁提供足夠的動力距。縮胯用於如封似閉、倒攆猴、海底針,或是其他弓步轉為半馬步的動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鬆腹股溝的狀態下,髖骨和肌肉韌帶向下落。落胯時前腳宜內扣一些,在胯關節鬆開時腹部下沉。胯以下肢體松沉至湧泉穴,胯以上肢體向上領勁(即虛領頂勁)。要落胯沉穩與腳蹬腰發協調順達,才能形成足夠大的反彈力,在穩固的下盤支撐下將勁道作用於目標上,產生預期的發放效果。落胯應是放鬆境界的層次,而非表面姿勢的技巧。因為技巧無論多高,擺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習慣本能地去頂。然而進入松透的落胯,外力進來不是被吞人身體,就是被輕鬆化掉。太極拳傳人林文濤先生應邀在廣西欽州太極推手輔導站教學中說:接勁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於攬雀尾、栽捶、指襠捶等動作。

三、坐胯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因特網上看到這樣一篇有關腰胯之軼事。先不辨文中軼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敘述的。近代太極拳重要人物楊露禪,教了吳全佑功夫,是為吳氏太極拳之始,後來楊露禪告老回鄉,吳全佑尾隨不捨,楊便下轎對他說:“我當天發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沒有一招留下,總之你記住'圈內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謂圈內即盆骨發力範圍,所謂圈外即盆骨發力範圍以外。太極拳不是只以柔勁化解人家來勢的,它可以發勁打人。而力量的終極來源就是盆骨,換句話說就是腰胯(原文該提法不夠準確,骨盆系胯中一部分,並不完全等於胯一筆者註)。人體最大塊的骨頭是盆骨,而太極拳正是用盆骨來打人,這是厲害之一;盆骨的發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對方被打得折肢斷臂,仍不知何事,這是厲害之二(基於如此原因,有些拳師流傳“教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之說,把胯的練法與用法視為珍貴的守功東西,傳授腰胯要領時,不願多作分解,顧慮徒弟把胯練好了會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筆者註)。

林泉寶先生在《武當太極拳功心悟》一文中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夥強盜在江河中搶劫客船財物,並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綁手腳後拋向江中,許多人雖會游泳但均因手腳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們習慣於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這些姿勢都是以手腳的動作來游劃,而豚泳是以身體的扭動來前進的,可不依靠肢體的動作。雖然游泳和太極拳並無直接的聯繫,但這個故事對我們練習太極拳強調“以身領手”,以身法統帥太極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啟迪的。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初級時是以手領手,也就是以手指揮整個太極拳運動。然後是以身領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運動,每一招一式,一切運動之主宰皆由胯節指揮。太極拳名家鄭悟清先生曾經有一個比喻,以說明胯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淺出地說:木偶戲是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種動作時,都是用台下演員的手來指揮,演員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極拳的胯動作也是同樣道理,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通俗點說,通過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開張以及旋動整合起來,帶動周身骨骼聯動出擊,化節節分開,發節節合攏,就是這樣依靠胯部運動來發力傳勁。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擊,乃是由胯襠(襠指會陰部分和兩大腿根內側)把手擊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襠把它收回來。收與放全憑胯問。又如推手練習,對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並向我中心發勁,而我雖然被對方封著左手,但我的胯襠已轉換,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進則已,如進必使其落空,因為我的身法已經改變,重心也變了,並相機得勢用勁使對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極拳傳人張志俊先生在《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談到腰胯時說:“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我認為這裡少了一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蓋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不能鬆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會鬆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便周身協調;松胯是形成渾圓之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本人基本認同張志俊先生對松胯的看法。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整個放鬆功夫最難練的部位應是中、下盤,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為胯是一般人習慣承載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賴骨盆大的緣故吧。大多數人用胯吸收身體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勢有種種毛病,所以部分人練得腰酸背痛,脊椎受傷。通常胯放掉的力量會跑到膝蓋上,若膝蓋沒有放掉從胯轉移過來的力量,就容易損傷膝蓋(意即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是人體較大又較為複雜的關節),進而阻礙練功的深入。因為膝關節受傷後,輕則影響走路行動,重則需要找醫生治療,練拳行功難以真正心靜體松,專心聚神。如果進一步把膝蓋力量放掉,轉移至踝(又稱踝關節,由脛、腓兩骨下端與距骨滑車構成),就進入落地生根的階段了。太極拳名家松緒金先生說:對於推手、散手技擊而言,一是藉人之力;二是藉地之力。要練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蓋力量通過踝關節、湧泉穴放人大地。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修心的過程,是去浮棄躁、修身養性,進而達到“無為無不為”的境界的過程。為什麼在追求太極真諦的修煉人群中淺嚐轍止、半途而廢者甚多?筆者在這裡就個人在教學和修煉太極拳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悟,以粗淺的文字與同道共同探討太極修心階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學練太極拳的初級階段.人們往往興致很高、趣味很濃,而且收效也較為明顯。待拳架練到純熟階段,人們反而興趣變淡,甚至有枯燥乏味之感。這個階段體內的感覺時有時無,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什麼體會都沒有,這樣往往令習者迷惑.難以堅持,容易產生灰心洩氣情緒。這個階段是決定習練者能否登堂入室的重要階段.也是磨煉心智的關鍵時刻,此時若能靜下心來.平心靜氣研拳,悉心揣摩老師所授之拳理拳法,循規蹈矩,“勿忘勿助”.日久必會有豁然貫通之感。

在修心階段,老師對學生學拳心態進行調整,用正確的理論進行引導,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可以推荐一些較有價值的闡述拳理方面的書籍供學生閱覽研究.借鑒他山之石融會貫通,反復對照.逐步提高自己的太極拳認識水平,並在練拳實踐中認真體悟。有道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太極拳練至純熟後,如何調整習拳心態,從而順利地度過乏味期呢?這個階段習練者應該逐步提高養性功夫。太極拳修煉的宗旨是修心養性、益壽延年,太極拳的一切價值都應該從這八個字中得以體現。心性得不到滋養.如何領悟太極拳實質內涵?臨敵不具備平淡從容的心態,如何克敵取勝?不能以樂觀豁達的心態應對一切事物的變化,又如何得以延年益壽。

首先,習練者對太極拳修煉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陳鑫拳論日“運用在心,此是真訣”,“身法端凝莫測,收斂精神,別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又日. “拳之大概即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日: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故平素打拳,“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招招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歷盡難境,苦去甘來.妙趣橫生,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來。要知此皆人力所能為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優游.以俟其自至則得矣”。在練拳的整個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松其身、鎖其心、定其神的要求,認真盤練拳架,力求做到松、圓、輕、柔、勻、沉、定、靜,慢慢就會感覺到整個身心都融人大自然之中,渾身上下像被大氣沐浴著一般,進入一種虛無忘我之境界.鬆柔之極,寧靜之極,輕靈之極,舒服之極.此所謂:“沿途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拳景至此,可以觀矣:練者情景交融,妙趣橫生;觀者稱奇叫絕,心往神馳.身臨其境。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許延增是醉鬼張三的徒弟,和他同室學藝的還有王卓然等六人。其子許維仁功夫也很好。張烈就說,他見過拳家無數,只有許維仁和孫存周是真正懂拳的。孫存周先生功夫是好,只是有點生不逢時,可惜!現在幾乎沒什麼人提起他們了,只有童旭東寫過一點關於孫存週的文章。有人說孫存週曾戰勝過王薌齋,也不知是真是假,這一點還被王的後人們大罵,說是無中生有,自高身價。現在就是這樣,真是有本事的不露頭,知道史實的也不願說,門把的倍儿緊,你怕什麼! 誰知道你是誰呀!現在真正的拳家也是多得很哪,如宋光華、李桂昌、駱大成、牛寶貴、邸國勇、余永年、孫劍雲、楊劍霞等,這只是現於世者,還有不出名的隱者,就更不可計數了。

關於武術家的標準馬明達曾發表過他的觀點我對此深表贊同。我認為真正的拳家一要有真功夫。拳頭上得了擂台,兩臂抖得起大槍。據我所知馬嶽梁似無此能。當年馬嶽梁在四川時因充大輩惹怒了孫劍雲,孫劍雲在大庭廣眾之下挑戰馬嶽梁,馬不敢應戰,最後捲起鋪蓋捲走人。此事馬於理虧、於膽怯,甚是丟面子。張之江說過拳術家要能做到拍案而起、拔刀相助、挺身而出。否則談何拳術。關於馬嶽梁其他的一些事我就不想多談了,沒必要為了證明自己的一句話把人家的老底兒都揭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太極拳首先應當明白道理。否則盲人摸象,難以練出太極真功。

一、基本功

太極拳的基本功是什麼?

首先,太極拳是武術。離開武術談太極拳那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武術偏見。武術的基本功就是太極拳的基本功。踢腿、抻筋、彎腰、劈叉等等都是基本功。練習太極拳切不可放鬆對這些武術基本功的練習。其次,要多花時間練太極拳架。筆者曾見到一名專練太極推手多年的人。他說:“我不練拳架,只練推手,練拳架沒有用。”這種觀點絕對是錯誤的,我敢斷言:此君一生都不會在太極拳學上有所成就。太極拳~定要練拳架.常言道:“拳打萬遍,功夫自現。”所以太極拳架一定要練,千萬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第三,太極拳的書籍要看。看太極拳的書籍也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代表。太極拳譜如汗牛充棟,這些浸透歷代太極大師們的心血和汗水的武術典籍傳到今天.是我輩太極學子的福氣。可使我輩學習太極拳少走不少彎路。所以看太極書籍要去琢磨,去體悟。

二、人極拳要鬆柔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總結一下了:我們到現在已經做過七次試驗了。這七個試驗總的來講是為了使大家了解到內家拳一個“整”字的涵義。通過以前的試驗,現在你一出拳只要按規矩做到位,雖然你的小臂、胸大肌都是鬆軟的,可是你的胳膊已和身體成為一個整體,胳膊和腋窩拳感很強。這時你的體重完全能在拳上表現出來:一出拳,你這一百多斤已經在拳上了。同時別忘了:即出拳,一定有出拳速度。這是第一個速度。出拳時胯有收有放,使身體轉動,這個轉動又產生一個速度,則應把出拳和身體轉動這兩個速度疊加起來形成一個合速度。站在原地打拳時就是這個合速度。你也可以試一下,沒有出拳速度時,手臂直著或彎曲著,只是猛地轉動身體,這種轉動快得似乎是在抖動,這時拳仍有打擊效果。如果出拳時上步,肯定身體前進,這又產生一個速度。再把這個速度加到所出的拳上去,這三個速度疊加形成一個合速度,就是用這個速度和身體的質量去產生打擊的動能。

確實有練習過好多年的愛好武術的朋友到我這兒來學拳和改拳,我發現有些人的確非常用功,對武術絕對是真心愛好,但是由於方法不得當,指導思想不明確,苦練了多年雖然身體是練得強健了,但是確實是不正和不整。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總覺得自己練得不夠漂亮,自己都覺得散。我這人還真是沒有門派的觀念,儘管動作外形各異,套路中的連接安排各有不同,但追求應當是一致的。對於內家拳來說,“整”是個追求。

什麼是整,簡單的說就是要把身體前進的速度、身體扭轉的速度、出拳的速度都加到一起,形成一個較大的合速度。關鍵是這三個速度真的加在了一起,才能稱為“整”。另外要努力把每個分速度都提高到自己的極限,這就是我們的追求。另一個追求是“正”,這將另文敘述。

有些朋友不是練習整,而是追求一種表面的形態整。下面我舉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前腳邁出,後腳跟進向前邁一步。如果我們把前腳落地的聲音稱為“咚”,後腳落地的聲音稱為“嗒”。當你發力出拳時,在“咚”時拳已經到位,經完成打擊;跟步越快,你身體的平衡控制得越好,使下一個動作能更及時產生。可確實有不少朋友是在“嗒”時出拳到位,似乎看著很整齊、乾脆,可是把身體前進的速度損失了,當然這樣做也簡單,便於身體的調整和控制。這種和“嗒”同時完成的出拳方法是絕對不可取的。不少書上寫“手到腳不到,打人不為妙”,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談到“悟”,似乎是說,需要“悟”的對象,不是一般事物,非有“悟”,難以參透,就像一道無形的門檻,跨越不過,就不能人室登堂。

太極拳的“悟”,就具有這種性質,且其難度更大,正如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雲:“非若歐西之田徑賽等技,一說即明,略示便會,無精深玄妙之研究也。”(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

太極拳之研究,據筆者多年習練體會,確實屬於“精深玄妙之研究”,且“精深”之至,其“玄妙”難以言喻。可以說,太極拳是一門獨特的學問。它的理法不同於一般拳術,是非常不好理解的。

太極拳是融“內功、氣功、柔功、靜功”為一體的功夫,是內家拳。既是內家拳,內裡的東西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著,那就必須在習練的實踐中用心去體“悟”,別無他法。據筆者的體會,可以說是“三分拳架,七分悟”,離開“悟”,成不了太極。吾師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悟”,說:“太極,是聰明人練的拳!”“要打出意思來!”“意思”,說的就是內裡的東西。

“悟”,悟什麼?前面說過,太極屬“精空玄妙之研究”,就是要往“精深玄妙”裡悟。首先,要密切注意內裡的感應,內裡有了感覺,有了反應,說明內裡的東西出現了;否則,就沒有。舉例子來講,要做到“氣沉丹田”,得有一個前提條件——“開胸開背”(含胸拔背)。胸和背都開了,氣才能夠到達丹田。氣到達丹田的感覺是發熱,熱度充分了,近似燒灼,但很舒服,這時,就向後彌散,再及兩旁,形成胯氣圈。內氣是隨著它的運行路線運行的,要注意去體會。內裡的感覺充分了,外在形體動作也相應規範了。此處,仍以“氣沉丹田”來講。 “氣沉丹田”,屬於氣的“沉呼”,有呼,就有吸,與“沉呼”相對應的是“起吸”。“沉呼”時,頂勁不失;“起吸”時,沉勁不丟。這樣,身軀就有一種上下對拔對拉的伸展感,此時此際,“胸開背開”“頂勁沉氣”“有沉有垂”,都達到充分境地,外在形體顯得中正直豎,就有了太極的意味了。這就叫做“內外相合”或“身心相合”。內裡沒有感覺,說明外在形體動作就不規範。二者是相一致的。這種一致,取決於內裡,所以,太極主張“神宜內斂”。對“神宜內斂”,吾師李雅軒先生有個通俗形象的提法,叫“反聽觀內”。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懷瑾老師講述:打坐時身體搖動如何對治

有些人打坐時,身子會自然地搖動起來,那是因為身體裡頭有問題,氣在動,走到有毛病的地方,自然就搖動起來,趁現在還健康的時候開始煉,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開始,就來不及了。

有些同學打坐一面唸咒,身體一面搖晃,自己還以為有功夫、搖得很好,我也讓他們去搖,那是初步氣機發動,暫時可以的,然而永遠這樣下去就不對了,應知時知量停住。搖的時候,你思想觀念跟著受蘊走,被氣脈的感覺牽引,這裡難受,那裡不對勁,此時就要有氣魄,當下一念解脫了嘛!應該想到我覺得這裡難受,就是心意識困在這裡,為什麼要別彆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脫,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還動不動、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兒搖,便知你心月輪這一念的觀想並沒有得止,真得止不會搖的。如果你說它要搖,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應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觀好止住,哪還有什麼受蘊之感呢?受蘊沒有啦!即止即觀,即觀即定。

⋯⋯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

----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問道”即從生髮要習練太極拳的動機到熟練身法的階段,這個階段“調心”的重點是意志與記憶功能的修煉。所謂意志就是要確立學好太極拳的志向,並激發出不畏艱難、身體力行的毅力;所謂記憶是把老師言傳身教的技藝信息貯存於腦中,練拳時再依據老師所傳遞的信息做舉手投足的信息再現。這種師徒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信息再現是習拳者心專意動地悉心體認過程,也是習拳者循規蹈矩的從簡單模仿向積累知識而明拳理、以至能熟練身法而自我調控複雜運動的過程,更是從實踐修煉中建立理性和感性信息庫的過程。所以“問道”的主要心理活動是“默識(讀志、即記憶)揣摩”。

“悟道”是熟練身法後進一步向理解拳理,掌握形體運動起、承、轉、合運轉的技擊內涵的過程,更是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應用經驗的過程。這個階段的“調心”重點要立足於能深思熟慮,縝密分析,準確判斷,並依此謀求知己的“著熟”和知彼的“懂勁”。 “上下相隨”,“節節貫串”的圓轉螺旋運動是“著熟”的基礎,形成“有人若無人、無人似有人”的真打實鬥的攻防意識是“著熟”的根本所以欲達“著熟”只靠練拳架是不夠的,還必須進行推手訓練。因為盤架子只能解決動作純熟,還涉及不到著法的運用,而通過推手才能掌握著法的隨人而變以至運用自如,即“著熟”。推手不僅僅是為了“著熟”,還是修煉“聽勁”和“懂勁”的唯一手段。未經推手訓練的人是通過五官的功能來實現神的功能,經推手訓練的人,不僅要高度地發揮出五官的視、聽、嗅覺功能,還要激發出人體皮膚末梢神經的觸覺功能,從而極大地增強了神的功能太極拳把通過推手修煉出得由皮膚所感知到的對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以及對方意圖稱為“聽勁”,把因有所感知而有所應,即瞬間反映出的化打合一,有的放矢的心理活動稱為“懂勁”。聽勁與懂勁是一對孿生兄弟,同生同現,都是心理活動的分析與判斷功能的反映。也就是說,“悟道”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對精神和形體進行自我控制,達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和掌握生命的修煉。

“得道”是懂勁後由聯想而步入“知規矩而脫規矩”“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最高層次——“神明”。 “神明”是技擊功能的“不思而得”。然而,“不思而得”卻是反复思而後得的集中所導致的結果,它的實質是心理功能反复影響生理功能才形成的條件反射和動力定型。這與我們平時就把盡量多的有用信息不斷地貯存於電腦的軟件之中,需要查閱其中任何一條信息時,只要用點擊鼠標的方法就能把它調出來時一個道理。只不過太極拳修煉者是把日積月累的各種有效力的著法和它的變化,以及捨己從人,後發先至的技擊手段貯存於腦中;與人交手時,對方在我身體任何部位的落點都起到點擊我信息鼠標的作用,把我的應急技法瞬間顯示出來,使對方處於受制於我的境地;養生術把這種潛意識功能的作用稱為“真神”或“元神”的顯現,太極拳稱之為“神明”。

從問道——悟道——得道全過程看,太極拳的“調神”是由最初學拳時的牢固記憶向最終潛意識功能顯現的修煉。這其中包括了要修煉出頑強的意志,敏捷的思維,不懈的追求,縝密的分析,準確的判斷和超常的智慧。

太極拳的“調息”是太極拳修煉的關鍵,是“氣遍周身”的動力,是生髮內勁的催化劑。所以,太極拳修煉萬不可忽視“調息”的修煉。在先賢得太極拳文獻中,有關“調息”的論述俯拾皆是,“吸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氣沉丹田”、“以心引氣”、“以氣運身”,“起吸落呼,合吸開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這些文字,或講“調息”的方法,或講“調息”的運用,或講“調息”的功用。太極拳的“調息”是指由自然呼吸逐漸向腹式逆呼吸和拳勢呼吸過渡的修煉,它的呼吸方法隨功夫增長而變,但都是心意作用下的呼吸運動,都是要實現“以心引氣”“以氣運身”的目的。筆者愚見“調息”是太極拳修煉中最難修煉的功夫,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現偏差;因此,須在有經驗的拳師指導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潛心修煉才能有所體悟,不可操之過急。修煉“調息”的要旨先賢已有明示,那就是要“氣沉丹田”“以心引氣”“以氣運身”。 以心引氣”是指調整心態,指導內氣運引;“以氣運身”指在心意作用下的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相結合,古人也稱為“導引”。關於引氣與導引在太極拳修煉中的重要性,拙文《讀〈十三勢引功心解〉悟引氣、導引》(見《武魂》2007年第8期)已作闡述,故不再贅述,下面只就“氣沉丹田”須注意的問題,談點一己拙見。幾千年的氣功實踐已反复地證明“調息”有培補內氣沿經脈運引的功能,它的修煉方法是意守家“氣沉丹田”。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很重視全身的協調性、完整性,即拳譜上要求的“一動無有不動”。 “上下相隨”與“內外相合”就是為了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訣。在學拳架子的時候,一手一式都應首先做到上下相隨。不是上面手在動,下面腳也在動,就上下相隨。而是每一式手腳都應同時開始動,也要求同時到達每一式的終點。此外,如轉腰、沉氣、開襠、弓步等等,都應在此瞬間配合得恰到好處。粗看容易,但是因為太極拳要求細緻精確,真正做到就相當困難了未得真傳或者粗心的習練者,每次變換腳步時,弓步完成後,手上的勁力還不能到達,或者開襠不足,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隨,也就是不完整。像這樣練下去,就不會取得技擊功夫上的成果,到推手時,必然化勁化不好,發勁也發不出來至於內外相合,要在一趟拳架已學完、上下相隨已基本上做到之後,再來留意。大體說來,就是從身體的正中線開始,用思想引導,依先後次序運動各關節。做到節節貫串,動作內收、蓄勁時,要將心意都隨之收回至極小;動作外開,沉氣發勁時,心意也要與之相隨外開至於無窮大。手、腳、身的運動,要有帶動周圍的空氣至若干距離之意想。“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也是在長期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逐漸領會到的,所以初學者還是應該從鬆柔處下功夫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理解“腰似車軸”
“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單從字面上理解並不困難,但欲付諸實施,似乎未必盡然。要想在練拳時做到這一點,用好腰,就必須對人體上的“腰”有清楚的認識。腰位於人體中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人體的轉動、俯仰等都以此為中心。在太極拳中之所以強調用腰,就是因為它在人體中處於重要部位,收、放、化、發都受其主宰。不練好腰部運動,不發揮其作用,就練不好太極拳,即使能將拳理背得滾瓜爛熟,說得頭頭是道,或拳能倒打如流,也只是紙上談兵,花拳繡腿。

在太極拳運動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腰為主宰呢?以汽車吊機為例,它在工作時,首先須放下四個立柱支撐地面,中間部位以大型軸承連接,可帶動吊臂可作360度轉動,給人以穩固而又靈活的感覺。人體類似於車吊;上身與兩手臂相當於車吊的上部和吊臂,下身(胯和兩腿)相當於車吊的車身及支撐柱,而腰則相當於軸承。當我們不動步搬移重物時;就相當於車吊吊移重物,均以腰(軸承)為軸心,下體支撐,上體轉動。如果下體​​也隨之轉動的話,就可能會招致閃腰。
或許有人會問:下身不作相應轉動,怎能搬移重物?試想:假如你在用力時,下身隨上身一起扭轉,你的支撐點該落在何處呢兩腿的支撐力還會像原來那樣強嗎?肯定不會。因為,下肢的變動必然會改變上身與地面的角度,從而偏移了人體中心與地面的垂直點,結果是搬移重物的力被大打折扣。如果,汽車吊機的下身和支撐腿也隨軸承一起扭轉的話,那會是什麼後果?再如投擲手榴彈。要想將手榴彈投得遠、投得準,必須得穩住兩腿和胯部,投擲力起於腳跟,上傳至腰、背、肩而達於手,以腰的轉動、背的拔張將手榴彈投出。
《太極拳論》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話意指下盤要實,用勁要整;下盤不穩,發勁無根。練拳要求之一,兩腿外掤內合,以求開胯圓檔。如果在用勁過程中上下身一起轉動,而忽略了轉腰,兩膝就會因扭動而錯位,原先穩固的底盤就會鬆動,即使發勁也肯定打不遠、打不猛。這一點在推手中最能得到應驗,尤其是在坐化和捋(捋人或被捋)、及大捋中被靠時,若以轉身代替轉腰,根部就會浮起,就有搖搖欲墜之感,對手只需順勢稍稍用力,自己即會跌出。所以,根基紮實穩固、以腰為軸心是首要問題,在練拳中應特別注重。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手是太極拳技擊的獨特風格。太極拳的推手運動是各學派在繼承我​​國古代民間武術對練實踐的基礎上創造發展而成的高級拳術競技運動。它是由兩人按照拳架的基本招法、勁路進行對練,通過對練有效地訓練周身觸覺和感知靈敏等身體機能。推手求功奧妙無窮,要遵循“不丟不頂”原則,循序漸進求技擊功夫。
  怎樣循序漸進練推手呢?要根據人們的認識規律,結合五種推手法,須從位置、聽勁、懂勁、引逼、搭手、用招六個方面訓練。
  
  一、位置訓練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功在意念中模擬仙鶴兩翅開合的動作,吸氣時假想開翅採日月之光,呼氣時假想閉翅。習練者實踐後,普遍感覺全身舒適,氣力充沛,尤適合初學太極者練習。


    
此功法分三個階段,各以仙鶴舒翅、開懷、導氣作為比喻。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話圓襠,當識會陰之重要!

    
內家拳,在洗練過程中,師傅總是強調“提肛”之重要!

    
在所有的結集書冊中也總是提到,收會陰,提肛,忍大便狀等許多的要點!說法不同意思唯一,可見,肛門會陰位置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結集書冊未曾明點這個“重要”的原因,所以,習者總是不那麼重視!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