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施先生現年五十九歲,美國人,為西方世界中著名的武術家之一。先後曾著有十本有關各種武術的書籍。一九五九年起改隨鄭曼青大師學習太極拳,自此以後勤練此拳並教授此拳至今。他認為太極拳帶給他一個謙和的自我及健康的體格。曾為美國政府官員25年,一九七八年退休後改為文學評論家,作品散見於各大傳播媒體。
本文係自其與鄭氏合著之「太極」一書中所選出之一節。因其是有獨得之掌故及特殊之深度,故徵得其同意譯刊於此。敬希讀者勿忽略之。
→公告←
目前分類:網路文章 (235)
- Sep 02 Tue 2014 08:38
鄭曼青與史密施師徒對話
- Aug 31 Sun 2014 20:39
講練拳中的三種練法
向來修習拳術攻防之道,存在三種練習的方法,即文練法、武練法、橫練法,簡稱“三練”。
文練法:即指練空,悟空,用空;武練法:練實,物實,用實;橫練法:練橫,橫練,用橫。三種不同修煉方法,最終達到三種不同的境界。
文練法:乃拳術的正統練法。文者,體也;武者,用也。自己懂勁,階及神明,是為文成,而後較技,可有武之用。假以時日,可達登峰造極、爐火純青的功夫藝境。
- Aug 18 Mon 2014 17:08
知己知彼求懂勁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謀攻》中的要言,意思是說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求太極的懂勁,如同作戰一樣,知己知彼方能得之。實踐中得真知,經常推手訓練,更好地了解不同層次的對手,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太極功夫才能完美。
一、練拳求己勁
知己求懂勁靠的是練拳架。初學者應該先重形,後重意。要知道形產意、意導形的規律。力求姿勢正確,不可單純追求進度,只有把基礎打得堅固,才能逐步提高技術。
- Aug 18 Mon 2014 16:48
析說太極拳與太極操
太極拳是很好的運動,強身益壽功能比其它運動有效。但是,太極拳如果不真正按要領習練,則強身益壽功能就不會有效果了。
所謂「真正太極拳」,一定要符合拳經拳論之要求:
第一、 要做到「寧靜專一,意志集中,氣沉丹田,全身放鬆」,這是最重要前提。
- Aug 15 Fri 2014 15:24
太極拳架與推手的關係
拳架與推手,太極拳的拳架與推手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拳架要經得起推手的檢驗,也是調校拳架的一種方法。太極拳能否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的奇妙境界,關鍵在於能否做到知己知彼。習拳架是為了求得知己的功夫,習推手是為了求得知人的功夫。能知己,才能知彼。推手的成功建築在拳架的基礎上。所以,想推手好,須在拳架上認真下功夫,習拳架時無人作有人,推手時有人作無人。拳架與推手在提高功夫水平上是互動的。同時,推手是拳架過渡到實戰搏擊的橋樑。推手的技術要求身法主要為“中正安舒”,要求頭頂至尾閶穴始終要保持一條垂直線,在中正的前提下求變化,保持重心穩定。手到腳到身到,全體無抽扯之形。手到腳不到,手勁浮而不實;手到身不到,手上就發不出整勁。襠勁要下沉,命門穴則要有微向後撐之意,形成前後對拉之勢,使前去之勁不致因慣性而過於前傾,腰部在命門穴主宰下,帶動兩胯微微旋轉,身形保持中正,轉動幅度不可過大,才能支撐八面,旋轉自如。手臂在推手中始終要鬆柔,用意不用力。鬆柔不用力,使對方不易測我動向,待己乘空而入,對方·測我動向為時已晚。即“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
肩關節鬆柔圓活而下沉,肘關節下垂,用意貫注脊柱松沉,內襠撐圓,手臂由鬆柔而變成沉重,形成似松非松,柔中寓剛的內勁。兩腿的虛實變換隨身形靈活轉換,時而腿勁下沉如樹根植地,時而輕靈邁步如貓行,虛實相互滲透變化,與身法手法相互呼應,上下相隨,手足相吸相繫,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完整一氣。腰是上下銜接的關鍵,是穩定身法的核心,勁達肢體各部的機要。腰須松沉直,松沉則氣不浮,下肢則穩當有力;直是保持軸心轉化的根本。胯要松,要有虛實,胯松則腰腿活,腳之力也要通過胯的變化,上傳於身,達於手。推手中的知己知彼知己知彼,先是捨己從人,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從人是為由己,欲左則誘右,欲上則先下,藉其先抗之力順其勁擊之。捨己從人,人剛我柔隨,處處不頂撞,根據對手用力方向大小隨之而變,使其力始終不能落在我重心上。要用聽勁,聽勁非用耳聽,是與敵觸點和氣場感應之功能,探知對手消息;久練自身之敏感度,查知對手重心力點,是做到後發先至的基礎。聽勁時自己的氣血要勻稱渾圓,體要輕靈;放鬆才能轉換自如,聽得到勁,自身也才可高度協調。要沾粘,與對手接觸後,輕輕的依附在他身上,逆來順受,隨其而動,彼用多少力,我稱多少力,勿使其通過觸點發力與我身上,不得知我重心,要纏繞、善結、無繩,此為用力的方向與變化,使對方如陷天羅地網,有手不能用,用腳不得力。
推手中的不頂不丟不丟,是我隨彼動的同時轉化為自己進攻的階梯動作,以自己觸點粘住對手觸點,同時用自己重心向下迫使對手陷於不利體位,再將重心加速向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將對方發放。不頂,是人進我退,人剛我柔的動作,通過觸點聽化對手進攻的動作,要做到彼進一分,我退一分,不多不少。退多是丟,退少是頂。同時,勁走弧線旋轉,方可將對方“引進落空”,不然就會“引進落實”,自受外力衝擊。不頂不丟的動作首先在腰,次在胸脊,爾後才是手。雙手接觸後,腰腿微轉,角度力點即轉換,自己重心也變換,並時刻注意身體“中正安舒”。 推手中的懂勁推手的懂勁,運動要忽隱忽現,似有實無,似無實有,虛實剛柔,變化無常。功夫純正者,隨對手來勁動向沾粘,絲毫不差,內勁潛移,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接觸對方何處即向何處發勁,拘泥形式,隨意而發,做到彼剛來,我以柔應,柔中有剛,圓轉自如,意在人先。
- Aug 11 Mon 2014 15:04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足以影響人生!
諸葛亮給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Aug 11 Mon 2014 14:43
師徒相遇是累世的緣分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師父。當累生的因緣成熟,師徒相遇的時候,弟子的內心總是有莫名的觸動,或悲愴、或欣喜、或釋然、或感傷……難以言表。大多時候是師父找弟子,有時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門來,但師父心中自然明了。當師父一眼認出了弟子時,而你卻全然不知。
師父會以特殊的方式來點化你,使你自己來到師父的面前。接下來是艱難的磨合,總要兩三年的時間。如果是你真正的師父,他也許會責罵你、擺佈你、冷落你、抬舉你、寵愛你、放任你,經過不斷地熱炒冷拌,讓你雲裡霧裡,高山谷底,天上人間,摸不著底。
因為不打你不醒,不棄你不安,不傷你不懂, 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壓你不服……真是愛恨交加,受盡折磨。然後你也不斷試著逃開,而又無可奈何地乖乖溜回去,因為你發現你根本無法離開你的師父,你必須依止他。你還會急於知道接下來他又會給你一點什麼顏色瞧瞧。師父像烈焰,太近會被燒灼得遍體鱗傷,太遠又感覺到寒冷,要保持恰當的距離太難。此是師父強化有為,而令弟子進入無為中道。
- Aug 04 Mon 2014 21:24
重心移動
重心移動,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關鍵。我個人的修煉體會是:太極拳架的練習能否成形,除了身法八要必須煉上身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重心移動的方法。由於沒掌握重心移動的要領,很多習練者出現了膝關節腫痛、挺胯、撅臀、貓腰、伸頸等弊病,甚至一些著名大師的傳人和習練幾十年太極拳的老練家到了晚年一走架連身法八要都丟了。因此。不論是初學者還是老練家,都應注重太極拳行功走架時的虛實轉換和重心移動。目前流行的國家規定套路的練法和傳統各門派的練法都有一定的區別,有些還大相徑庭,令太極拳習練者無所適從。
一、前腿弓、後腿蹬的誤區
國家規定套路對於虛步變弓步的技術要求是:前腿弓和後腿蹬要同步進行,前後上下要協調一致。這種練法和技術內涵本身並沒有毛病,尤其是對於初學者不失為一簡捷有效的方法。但按經典太極拳論的要求來看,無論是弓還是蹬.都是後天主動做作的動作和局部用力,而非內家拳的自然之道。
其實不僅學院派的技術類型如此,甚至一些傳統派的練法也與學院派的技術要求大同小異,如《武式太極拳正宗》一書中的重心移動的方法是: “右腿蹬直,重心前移.左腿前弓。左腳落平踏實,成左弓步。”看似是向學院派看齊,以求規範;其實是沒得真傳,不知所以。
練傳統太極拳中得真傳者並不多,郝為真先生的入室弟子閻志高師祖在瀋陽授徒lO年。教了幾百名學生,得真傳者廖廖無幾;陳明潔師爺是嫡傳弟子中的佼佼者,但陳師爺的弟子也並非人人得其精髓。我初學武式太極拳時,師門的前輩也要求我行功走架時後腿要蹬上勁,蹬來蹬去把膝蓋蹬傷了,後到興城溫泉理療才有所好轉。我在失望中得遇陳師爺的兒子陳一鳴師叔,請教下勢行功而不傷膝蓋的方法,他告訴我本門太極拳行功走架的真諦:千萬別在膝蓋上使勁,腿要放鬆,要藉身體往下的松沉之力,再裹襠護肫,轉腰沉胯,重心就能輕鬆移動了。我按此方法一試果然見效。於是奇怪:這麼好的方法為什麼知道的人不多?陳師叔說:過去老拳家教徒弟時,你不問他他不說,像這種外表不明顯的毛病,他看見了也不會給你挑明。陳師爺說過,你沒有練到那兒,說了也沒用。
- Aug 04 Mon 2014 21:21
太極意念養氣基本功法
此功在意念中模擬仙鶴兩翅開合的動作,吸氣時假想開翅採日月之光,呼氣時假想閉翅。習練者實踐後,普遍感覺全身舒適,氣力充沛,尤適合初學太極者練習。
此功法分三個階段,各以仙鶴舒翅、開懷、導氣作為比喻。
- Aug 04 Mon 2014 06:03
淺說太極拳身法---曹爾曄
太極拳是內家拳,是以太極陰陽理論為依據的拳法,太極圖分陰陽,可以看到太極拳動作處處分虛實,以虛實和陰陽相對。太極拳強調全身放
松、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既要做到上虛下實(特別是胸虛腹實)。當然,根據太極拳的含義,對身法還有許多要求。
頸:對於頭頸姿勢,在以前的拳論中,有提頂、吊頂、頭頂懸、頂頭懸、虛靈頂勁、虛領頂勁、正頭起頂、懸頂正容、頭頂項豎、虛項收
- Jul 26 Sat 2014 05:55
論氣功與太極拳的統一性
氣功與太極拳,在中國可謂淵遠流長。它們都注重人體自身內氣煉養,來調整人體陰陽,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它們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本文試從理論基礎、物質基礎、操作機理、作用機制這四個力面來論證氣功與太極拳的統一性,與大家探討。
氣功與太極拳在理論基礎上的統一
- Jul 26 Sat 2014 05:47
推手練習要點——談太極拳的四種勁
傳統太極拳的技法通過推手練習來掌握。在推手練習的過程中,初學者必須掌握四種勁。用傳統的武術術語來說,這四種勁分別為黏勁、走勁、引勁和拿勁。從技擊的角度講,四種勁又可以概括為兩種類型:化勁和發勁。黏勁和走勁屬於化勁;引勁和拿勁屬於發勁。筆者於1964年在上海師從褚桂亭先生習楊式太極拳,有幸得聞其詳,今粗述先師遺意,以饗武林同好。
作為推手練習的初學者,在這四種勁中,首先應掌握黏勁。所謂黏勁,即太極拳書上常說的"不丟"。與對方交手時,招式千變萬化,但有一點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即知己知彼。如何才能做到知彼?這就要求使用黏勁,黏住對方的皮膚,體會對方勁的走向和強弱。這也叫聽勁或懂勁。拳譜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掌握黏勁,要在平時的推手練習中悉心體會。做到不頂勁,不丟勁,不讓先,不落後,靜心以求同步,這是感覺雙方勁力消長變化的高級知覺運動。練習者務求兩臂放鬆,周身綿軟,不用力,求輕靈。通過長時間的磨煉,雲掉身上的強硬、拙力,化僵為柔,完全做到用意不用力,這樣就能輕靈奇巧,內勁暗藏,相隨不背,對對方的勁道瞭如指掌。因此,做到"不用力"幾字最難。很多練習者不明白這個道理,喜歡用蠻力,不能做到捨己從人,如果遇到對方力大於己,便敗下陣來,這和太極拳要求的四兩撥千斤,相去甚遠。所以,練習黏勁,除了勤習不輟,還要用心參悟。練拳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
下面我們談談化勁中的另一種勁——走勁。所謂走勁,即“不頂”。在對抗中,一旦感覺到對方使蠻勁向我逼迫過來,千萬不可硬頂。應該順著對方勁道的方向,把他的勁引到另一邊去。打個比方,就好像治水,洪水洶湧襲來,光靠築壩抵擋,畢竟不是良策。如果採用疏導的方法,把水流引向低處,便可起到長久的緩解作用。走勁的道理也是這樣,對方大力襲來,如果硬頂,勢必有受傷的危險。倘若把對方的勁引向一邊,則對方的勁力必然落空,我則可以乘虛出擊,事半功倍。因此拳譜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雙方使勁硬頂,就雙重,這是我們太極拳練習者要竭力避免的。走勁練習的最高境界,應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稍微有一點勁加在身上,都可以化去。練習走勁的關鍵在於學會用腰。腰脊要做到垂直中正而放鬆。垂直中正,則易轉動;拉長放鬆,則不易受力。所以,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提到“虛領頂勁”,指的便是腰脊的垂直中正和放鬆拉長。
在化勁中,黏勁是走勁的基礎,走勁是黏勁的目的。黏勁是感受對方的勁道,為走勁做準備。走勁又是為發勁做準備。
- Jul 26 Sat 2014 05:46
练太极拳可以有效缓解Ⅱ型糖尿病
台灣和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發現,每週打幾小時太極拳,能顯著改善Ⅱ型糖尿病的病症。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小組指出,其他形式的溫和運動,也有助於控製糖尿病。但是“這些中國太極拳的運動形式比較容易學,而且不需要復雜或昂貴的設施”。
發表在英國《體育醫學》雜誌上的報告還說,雖然糖尿病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直接聯繫,但是太劇烈的運動也未必有好處,打太極拳是不錯的選擇。
在台灣的試驗中,研究人員評估了30名Ⅱ型糖尿病人和30名同齡的健康人練習太極拳12個星期後,T輔助細胞(T-helper )的變化。
- Jul 26 Sat 2014 05:45
练太极拳可以有效缓解Ⅱ型糖尿病
台灣和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發現,每週打幾小時太極拳,能顯著改善Ⅱ型糖尿病的病症。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小組指出,其他形式的溫和運動,也有助於控製糖尿病。但是“這些中國太極拳的運動形式比較容易學,而且不需要復雜或昂貴的設施”。
發表在英國《體育醫學》雜誌上的報告還說,雖然糖尿病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及肥胖有直接聯繫,但是太劇烈的運動也未必有好處,打太極拳是不錯的選擇。
在台灣的試驗中,研究人員評估了30名Ⅱ型糖尿病人和30名同齡的健康人練習太極拳12個星期後,T輔助細胞(T-helper )的變化。
- Jul 26 Sat 2014 05:42
正確合理練習太極拳,謹防因動作不規範導致膝蓋損傷
太極拳,這種國內很普遍的健身運動,假如練習不當,也容易惹起膝關節損傷。膝關節由股骨、脛骨和髕骨(膝蓋骨)組成,在股骨和脛骨之間還有半月板軟骨,關節四周有韌帶,關節內也有韌帶,是人體運動量最大的主要負重關節。它還是人體中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能夠做伸、屈、旋轉等功用活動,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性則由關節內外複雜的韌帶構造、關節內的半月板等維持。
任何影響上述構造的損傷和疾患最終都將招致膝關節病損。當練習太極拳下蹲紮馬時,膝關節屈曲,身體的重力主要落在膝關節上,蹲姿越低,膝關節受力越甚;此時股骨和脛骨會緊緊地擠住半月板,髕骨也會緊緊地貼著骨和脛骨的關節面,如再停止關節旋轉運動就很容易撕裂半月板和其他關節軟骨。要防止這種損傷,應站姿高一點,重心倒換時要做到兩腿抓地,幅度不要太大,盡量把身體的重力均勻地分配到兩隻腳上。
印度一位外科醫生日前警告,瑜伽若練習不當,對膝蓋的傷害極大,他曾經為印度多位瑜伽大師實施過膝蓋骨移植手術。他以為,那些過於極端的動作,如膝蓋極度彎曲等,對人們非常有害,會形成軟骨損傷和關節疾病。在中國練習瑜伽的人日積月累,這個音訊為練習瑜伽的人們敲響了警鐘。在我國還有一種健身運動——太極拳,因太極拳習練人數過多,年齡範圍大,也應惹起人們的留意。
- Jul 26 Sat 2014 05:40
太極拳中虛和靈
太極拳由松入靜,去渾身之僵勁,刺激全身之神經末梢,進步神經對觸體之物的敏感度,其境地可至\"蠅蟲不能落,一羽不能加\"。身體上存在著僵勁和死勁,則其必然影響身體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度,一旦有外力作用於身體,身體反映愚鈍,且必然或多或少有抵觸的勁和認識。
太極拳松靜的鍛煉就是對全身神經系統的鍛煉,使神經系統整體的傳送效率更高,銜接更嚴密,覺得更敏感,反響更疾速,故而具有健身養生的成效。
太極拳之虛靈,乃去僵勁和邪念,心中坦蕩無有外物,則身體對外界的覺得將變得十分敏感,則一遇外力,身體的本能反響就是維護本人,就像在黑暗中忽然碰到火熱的東西一樣,身體就會急速的撤回,此時身體能敏感的覺得到周圍空氣的活動和振動,則遇外力就會避其矛頭,再乘機反攻,有效的維護本人。
- Jul 22 Tue 2014 12:37
初學者練習太極拳重意先重形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武庫中的珍寶,它源遠流長、內涵豐厚、作風共同。是一門柔中寓剛、內外兼修的拳術。太極拳的意與形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此指的“意”就是人的大腦思想,“形”就是用人的肢體所表現出來的太極拳動作外表姿勢。二者與氣息有機分離構成太極拳。意靜、形正、氣順是練太極拳的根本要素,三者相輔相成合而為一對練功夫的人來說缺一不可。自己從事太極拳演練幾十年,對太極拳的意與形,有一些本人粗淺的領會,並抱著不時追求探究的態度,談談幾點本人的見地。
一、意念是練好太極拳的靈魂
練拳重“意”是練好太極拳的最主要的要素之一,思想集中、心平氣和、意圖念來指導每一個動作的、正確性、連接性、圓活性。動作過程中內部與外形的真假開合、旋轉變換,務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意到勁到、意動形隨,意念自始至終貫串在整個套路之中。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也不容絲毫斷意,真正做到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周身無微不至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到達的。如能將意、氣、形融會貫穿,對氣敷全身就能起到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走架、練習中必需姿態正確,意圖才幹得法,氣息隨外部動作的開合、轉換而運轉,氣血順暢,內外諧和,全身內外才會有一種完整不同的感受。如此長期系統的堅持練習,使內臟不時地做細微的自我按摩、壓擠和轉動,從而使肌體內層也取得細密準確的鍛煉。日久功深,周身會呈現氣流在人體內有如蛇行極為快速的覺得,腹部似有一股暖流自下而上上升,隨即遍及全身,渾身上下如沐春風,舉手投足之間似有氣體圈護全身,使人產生一種心曠神怡、妙趣橫生、崇高不可進犯的心理狀態。這就是太極拳“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的境地,也充沛表現出太極拳松、靜、圓、活的意趣。二、意的來源
- Jul 22 Tue 2014 12:33
太極養生需要注意的八種禁忌
武林人習武練功,如不明白養生之法,不但練不了高功夫,還往往練出一身病來。所以養生之道非常重要。以下諸法為道家武當派練功中常用的保健養生方法,堅特練習,會產生奇效,不但有助於成就武功,且可益壽延年。
第一法:解霧法
大霧天不應練功,因為霧毒濁氣,對人體有害。在這種天氣,應知解霧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霧天,要飲三口酒,即飲三小杯白酒,可解霧毒、氣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為最好。
第二法:忌涼法
前輩師長們說:“熱成功,涼招病”。武功練習之後,全身出汗,自然發熱,此為正常必然的現象。而停功之後,切忌受涼。熱身突然受涼,容易生病。練鐵沙掌、鐵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後一小時內不可用涼水、摸涼物(手掌不可碰冷水、石頭、鐵管等一切涼物),否則易患疾病。所以練功人首先應忌涼、知保暖才行。
- Jul 22 Tue 2014 12:30
練習太極拳時需注意呼吸吐納
太極拳要求呼吸自然平穩,深勻細長,初學時只要求自然呼吸,按著開吸合呼的原則,與動作自然配合,一般來說,運動中肩胛開放,胸腔舒張時吸氣,減價內和,胸腔收縮時呼氣,技術熟練後,逐步將呼吸與動作的自然配合轉為自覺地引導,當動作由虛而實,由蓄發力,盡力要求沉實,動作要穩定,此時已自覺家深呼吸,做到氣沉丹田,是膈肌,腹肌保持一定緊張度。當動作由實轉虛,由發轉蓄時,盡力要求含蓄,動作要求輕靈,自時應自覺的吸氣,做到收斂入骨,往來貼背,使周身運轉園活,或處於一觸即發之勢,這種呼吸叫做拳勢呼吸,在太極拳中,自然呼吸和拳勢呼吸應交替運用,不個機械配合,強硬憋氣,太極拳的重要原則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氣以直養而無害,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瀉。
- Jul 12 Sat 2014 13:33
練太極拳要注意動靜結合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 “生命在於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但並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於靜止”。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說明了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以動靜來劃分我國古代養生學派,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以《呂氏春秋》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動以養生,重在養形。他們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對古代養生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養生方法上雖然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只有做到動靜結合,動靜適宜,才能“形與神俱”達到養生的目的。
太極拳是一種內外兼修、動靜結合的拳術,太極拳的特點是松、靜、柔、深。松是放鬆,肌肉和精神都放鬆,採取自然站立姿勢,舒適自然。練太極拳一定要使身心穩靜下來,真穩靜下來以後再行出動。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在動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腰脊率領,牽動四肢,綿綿軟軟,鬆鬆沉沉,勢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綿綿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般。穩靜安舒可以蓄神,緩慢的動作呼吸深長可以養氣,久而久之,則神氣能充實,身體健康也自然增進。
練太極拳時動作輕柔圓活,不用緊張用力。由於全身放鬆,血管也就放鬆,便能促使血壓下降,增強血管彈性,加強心肌的營養,有利於防治各種心血管疾病。靜是安靜、沉靜,全神貫注,摒除彩票軟件開發雜念,這對調節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獨特的作用,對治療神經衰弱有很好的效果柔是動作柔和、連貫、不急不躁、上下相隨、內外結合,眼隨手轉、步隨身換,使全身各部位器官有機配合,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有和改善各器官之間的協調配合,從而增強人體各方面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深是呼吸勻細深長,沉靜穩定,氣沉丹田,加強呼吸深度,保持肺組織彈性,增加肺活量,對增強呼吸系統功能和幫助肺結核患者康復,有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