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請踴躍參觀我的部落格!~~

目前分類:網路文章 (2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練太極拳的好處

    
太微循環是指微動脈與靜脈之間微血管中的血液循微環。人的體內大血管如同大江大河,小血管好

比支流,毛細血管則像縱橫交錯的灌溉渠道,人體的組織和細胞如同秧田裡的秧苗。細胞所需要的養料(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拳最好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地面平坦、環境幽靜的室外或室內進行。在陽光下運動有許多好處,可以多接受紫外線的照射。一般,在陽光斜射時練習較好。在夏季,體弱者更應避免在直射光線下練習,可藉樹蔭等透入光線的地方練習為宜。
 
空氣越新鮮越好。空氣污濁,多含二氧化碳、煙灰、塵埃、細菌等物,吸入肺內是不利健康的。

初學者和體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寬敞的地方練拳,以便立穩。但熟練後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練習,這對腳的適應力還有好處。有益於推手技術提高。
 
環境幽靜容易做到精神集中,情緒鎮定。這對初學者尤為重要,因為初學者最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如果沒有幽靜處所,就"鬧中取靜"進行鍛煉,時間長了也可以適應。另外,集體練習,也可配音樂,能使動作整齊,節奏分明,也有助於初學。
 
有人說霧天練習太極拳對健康不理。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空氣中的水蒸氣遷冷而凝結成小水珠,浮游在接近地面的空間,形成了霧。如果在空氣新鮮而有霧的地區練拳,對身體健康並沒有不良影響。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按數字標號順序進行閱讀:

   
1:時至今日,太極拳已成為國人強身健體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學齡前兒童,對太極拳痴迷的熱情,大有長江逐浪之勢。從江岸海邊、草原牧場,到公園、工廠、學校、機關團體;從大江南北到世界各地,處處可見學練太極拳人的身影。不僅華人喜歡,外國人也慕名漸次地加入其中。太極拳的普及和發展,盛況空前、可喜可賀。然而,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特別是古老的東方文化,它的精髓、思想內涵、修煉層次,並非每個人都了解。雖學練者眾,但畫貓類虎,人云亦云者也多。真正能登堂入室者寥若晨星。說它是一種學問,但它與現代科學不同,只靠背誦《太極十三勢歌訣》去模仿,則難究其玄奧。太極拳是一門實修、證悟的學問,不掌握它的思想性,信馬由韁無法達到修心健體的效果。筆者雖才疏學淺,但因醉心於太極拳,願通過本文將不深的體會拋出,以求方家、前輩斧正。

2: 思想是什麼?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即理性認識。思想包含了一切。而只有通過這“一切”,思想才能得到界定。思想是我們最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也是人類終極的秘密。我們所了解的外部世界都是由思想構築的,比如天圓地方、山高水長、花艷草綠、月朗星稀等等。人類的所有成就,都可以在思想中找到起源和歸宿,比如用二進制的零和一設計出的電腦,就可以從我國古老文化《易經》的陰陽學說中找到本源。在人類歷史演進的舞台上,那些偉大的轉折點都是思想的產物。從古巴比倫文化的消失,到軸心期時代各國文化經典的建立;從農業文明,到工業革命;從貿易保護主義,到世界經濟一體化。思想無不起著決定性作用。思想不是敲門磚,而是開門的鑰匙。敲門磚帶有破壞性——不可取,鑰匙是開門的密法——要掌握。正如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所云:“夫理者,人所得於天以為性者,自古聖賢帝王,其淑身淑世皆本此一個理,豈止於拳藝而另有一理乎。何世之運動家不研究其理,但練習其氣無惑乎,手之多失於硬也,氣固不可無,要必以理為主,而氣則藉之,以運其理者也。無論帝王之禦世、五霸之爭雄,莫非理直氣壯,況拳藝乎!運動者,苟能順其性之自然,行其勢之自然,合乎人心之自然,而深究理之所以然則得矣,故善學者以理為尚,不言氣而氣在其中矣(理順則氣亦順)。”
  
學練太極拳有千法、有萬法,但離不開思想性這一根本大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這種國內很普遍的健身運動,假如練習不當,也容易惹起膝關節損傷。膝關節由股骨、脛骨和髕骨(膝蓋骨)組成,在股骨和脛骨之間還有半月板軟骨,關節四周有韌帶,關節內也有韌帶,是人體運動量最大的主要負重關節。它還是人體中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能夠做伸、屈、旋轉等功用活動,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性則由關節內外複雜的韌帶構造、關節內的半月板等維持。
    
任何影響上述構造的損傷和疾患最終都將招致膝關節病損。當練習太極拳下蹲紮馬時,膝關節屈曲,身體的重力主要落在膝關節上,蹲姿越低,膝關節受力越甚;此時股骨和脛骨會緊緊地擠住半月板,髕骨也會緊緊地貼著骨和脛骨的關節面,如再停止關節旋轉運動就很容易撕裂半月板和其他關節軟骨。要防止這種損傷,應站姿高一點,重心倒換時要做到兩腿抓地,幅度不要太大,盡量把身體的重力均勻地分配到兩隻腳上。

印度一位外科醫生日前警告,瑜伽若練習不當,對膝蓋的傷害極大,他曾經為印度多位瑜伽大師實施過膝蓋骨移植手術。他以為,那些過於極端的動作,如膝蓋極度彎曲等,對人們非常有害,會形成軟骨損傷和關節疾病。在中國練習瑜伽的人日積月累,這個音訊為練習瑜伽的人們敲響了警鐘。在我國還有一種健身運動——太極拳,因太極拳習練人數過多,年齡範圍大,也應惹起人們的留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倡導自然的拳種。其核心就是順應自然,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尋求科學健身和自我防禦能力。這是衡量一個人太極拳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提高拳術質量的最佳途徑。既要順從自身的自然和機理,又要順從大自然變化。
    
一、松靜自然。要心靜體松。應排除一切雜念,心情安靜,思想集中,不驚不喜,不悲不慍,專心練拳。做到動中求靜,雖動猶靜。同時,從精神到肌體都要徹底放鬆。

    
二、心態自然。要以平常、平凡、平靜、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和一切事物(克服和排除各種與太極理法不相符合的心理)。不做有悖自然規律的事情。養成“內誠於心,外信於人”,與社會人群和諧相處的品德,保持良好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藉口部進丹田,順頸動脈過缺盆,向胸下級行至奶頭,過臍邊下胯骨節,順大腿前側中心線到膝臏中,以至腳背到腳指頭末端厲兌穴。
 
心意運動(1)、拋開所有煩惱,放下一切雜念,一物無所住,一念無所思,心中展現出穆穆皇皇渾然一片大混沌無極景象。手與頭形成對於拉之勁。
 
形骸運動(4)、接上勢,身體延續下沉,松胯屈膝,兩手自肩傳至肘再至腕,正在兩手下按前腕稍稍上領手向內捋然後坐腕身上體的下沉按至腹前。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練拳必須以氣引領。練拳時應腹式呼吸,這樣效果更好。腹式呼吸一是可以保持使呼吸深長勻緩,二是可以丹田聚氣。陳式太極拳傳人陳小旺說,練太極拳應以丹田為核心,帶動全身,建立一動全動,節節貫穿的運動體系。因此,練拳必須結合練氣,即初學者應同時練習站樁,比如兩臂胸前環抱,兩膝微蹲,腹式呼吸,養氣聚氣。丹田氣足,練拳時就能使氣貫通四肢,貫通經絡。
    
二、練拳時必須虛領頂頸,尾閭下拉,即下顎微微內收,頭頂百會穴上引,彷彿頭頂有一根無形的細繩,將你的頭向上輕輕牽引;同時尾閭下拔,使全身脊柱對拉拔伸。練拳時以丹田帶動腰和胯左右轉動,修復你的頸椎,腰椎,真正達到養身健體的目的。

三、練拳時應注意配合自身俱有的節奏,以丹田帶動,一動全動,動作可快可慢,根據自己的心情,根據自己氣脈運行的節奏。切不可按照口令之類的東西。現今不少拳友,到處尋求練拳的錄音帶,聽從音帶裡的節奏練拳。殊不知音帶裡的節奏是他人的,並不一定與你自己的節奏相合。這樣邊聽口令,邊打拳,與其說是練拳,莫如說是做操才更合適,失去了太極拳的真諦。
    
四、練拳時應立身中正,不可前傾後仰,以至妨礙周身的氣血運行。無論弓步推掌,還是馬步下蹲,上身必須挺直,不要左右前後偏斜。當然,挺直並非強硬挺立,而是頭頂與尾閭對拉,保持一條直線。動作的關鍵,不在模擬得多像,應注意減少偏差,所謂偏差就是動作不要太過,如雙手前按時,身體不要前傾,左右雲手時手臂不要太偏。在技​​擊方面,可以避免被對手所製,在健身方面,可以避免氣血礙滯。

五、前胸內含,脊背成弧形,命門外撐。兩側肩井穴與兩腳腳心湧泉穴遙遙相對,兩手小指指尖與兩腳小趾趾尖意念相牽。注意這幾個要穴,大致就能做到一動全動,節節貫通。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家“九一”真言,從深層次探討太極拳的理、角及應用方面的全部道理,值得後人重新認識,以便提高和發展。 

 
“九一”三十六字真言:“心無一塵,炁分兩儀、身含三才、肢為四象、腳踩五行、勁聚六合、動變居七、肘運八卦、交點九宮” 注:“交點”即對敵時,與人接觸之第一點。 

 
  心非血肉之心,乃百神之帥。這裡指一清為無,無在不為,靜則生慧。心空者自入虛無,心動者妄生雜念。無虛不是虛無沒有,無是達到無不為的過程。在太極拳招拳勢上,只有意識、形成、觀念保持無我、無敵、無勢的混沌狀態,才會陰中有陽,實中有虛。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最講平衡,要做到形體的平衡、心態的平衡、陰陽平衡等等。在運動生物力學上平衡是要考慮重心,還有其條件的。這對於我們研究太極拳的功理法是非常有意義的。

 
人體平衡的定義:人體或任何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運動,但在某些情況下人體也能處於靜止平衡狀態,這種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這也正符合動是絕對的,而靜是相對的。

 
人體重心:物體重心是指物體各部分重力合力和作用點。人體各肢體(頭,手臂,腿等)有各肢體重心,而整個人體的重心則稱為人體重心。人體重心位置,直立時一般是在臍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處。同一人的重心位置也在隨著血液循環,呼吸等變化,特別是隨著姿勢的變化而變化。人體的重心可在體內也可在外。這說明人體的重心不但有總重心,還有各肢體的局部重心,而是變化的,而且還可以體內或體外。當重心出於體外時,也是我們在太極拳推手運動中常應用的,對方重心出於體外是我們支用發打勁的基礎。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有快有慢,能快能慢,快慢相間”,正如太極拳拳論所說的:“慢能慢到十分,快能快到十分”、“慢如抽絲,疾如電摯”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只看到太極的柔​​,卻不知太極拳的剛,“快”的要領在太極拳練習者中沒有被充分認識和引起足夠的重視,只知慢不知快,只知慢練,卻不知為何要慢練,加上門派式傳授演化的原因,使得“太極拳就是慢”的要領根深蒂固,以至忽視了慢的實質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既要快,又要叫太極拳,別人就不相信你練的是太極拳了”,全面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為了“慢”而慢練,最終將太極拳練習者引入了誤區。

其實,太極拳在技擊實戰中的表現形式必定是“快”,況技對抗,雙方爭強鬥勝,戰機稍縱即逝,抓住戰機,以威猛的內勁,加上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方能克敵致勝。 《拳論》中對“快”字有十分生動的描述,如“力貴迅發,機貴神速,一遲即敗,一迅疾即得勢”,“進如疾風吹人,電光猛閃,愈速愈好”,“彼挨我何處,我意即到何處,氣也隨著而出,如斯響應,疾如電摯”,“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如此可見,太極拳的技擊與其它對抗性的競技運動一樣,都是十分重視力量和速度。 “快”才是實戰和應用時必備的重要方式。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談太極拳「靜」的修煉

習練太極拳大家都知道要「鬆」,網路上也有很多談論如何才能鬆的文章,但說到「靜」卻較少人提及,也許「鬆」是針對肢體的動作而言,較好要求吧,而「靜」卻是看不到的意識層次與「心性修為」的修煉,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但是它卻是進到練氣階段,功夫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

 

漫談太極拳「靜」的修煉(100/03/07~03/13)鄭無極
習練太極拳大家都知道要「鬆」,網路上也有很多談論如何才能鬆的文章,但說到「靜」卻較少人提及,也許「鬆」是針對肢體的動作而言,較好要求吧,而「靜」卻是看不到的意識層次與「心性修為」的修煉,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但是它卻是進到練氣階段,功夫能否更上層樓的關鍵。
初期學拳,難免被一些基本的拳理、招式和名稱搞得昏頭轉向,不要說心理想要靜,就連肢體都很難放鬆,全身僵得很,腦袋好像一片空白,只能像傀儡般跟著老師依樣畫葫蘆;等到整套拳架好不容易學起來,練習到熟稔之後,心不用再想招式而得閒了,這時心反而才發現自己雜念妄想不斷湧現而來,其實此時你應該高興才對,所謂:「能知道自己的缺點,才是開悟的源頭」,平常我們因忙於家庭、工作和小孩的瑣事而不可開交,以致心不得閒、靜不下來,這就如同一杯處在不斷搖晃中的混濁的水,當搖晃停止而靜下來時,混濁的污染物漸漸地往下沉澱,此時你才會發覺這杯水原來竟是這麼多雜質、這麼髒,這就是我們平常不太注意的「心」;而現在,你因學了太極拳而覺知到自己竟然有這麼多的雜念妄想,正是佛家所謂「開悟後起修」的時刻。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02 Fri 2014 20:26
  • 說柔

綿柔的太極拳,面對外家拳洶洶攻勢,既不正面頂牛,盲目冒進,也不脫離接觸,消極逃避,而是周身無凸凹,無缺陷,沾粘連隨,進退相依,讓過鋒銳,避實就虛,以閃戰身法、用曲橫之力化解對方來勁的方向、角度和力點,在引進落空中促使硬拼進者編織失敗,形成背勢;而自己則蓄積力量,伺機反攻,最終被動化主動,四兩撥千斤,一擊致命!太極拳的勝利,是後發先至、以柔克剛的典範。太極拳之柔的力道,屬威力!?
其實,柔的力道,豈止在武功場中,大千世界,朗朗乾坤,何處不在? ?
在自然界,最柔莫過於水。小小水珠滴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竟能使石板凹陷成洞,誠所謂水滴石穿;而海浪奔騰,潮起潮落,海崖礁石無不被沖刷得通體鱗傷。故大散文家楊朔在形容水之柔時用了“咬”字,將水之力寫透。 “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疆者莫之能勝。”從點點滴滴到滔滔滾滾,從涓涓潺潺到浩浩蕩,泉、溪、河、江,匯流成洋,洗滌世界,蒼海桑田,人間天上,盡在至柔之間。水之柔的力道,屬恆力!?

在植物界,小草極柔弱,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惟其柔小,才可壯大;而一旦壯大,則開始走向枯槁。只有經常處於柔弱的地位,才不會因堅強成熟接近死亡。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柔的極處便是堅之極處。草之柔的力道,屬活力!?
在生活及生產實踐中,貴柔體現在當其無,才有其用。車輪絕非整圓,須留空接連輻條,方才滾動;器皿絕非整塊,須剜空方能盛物;房屋絕非整幢,須鑿門窗方可為室。萬物必須有“無”,有柔虛處,才能造福於人。因而,萬物之柔的力道,屬實力。 ?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太極拳者皆講鬆柔。但是何謂鬆柔?怎樣才能入於鬆柔?是習拳者需認真探究的問題。當今練太極拳者雖有千萬之眾,但真能由鬆柔而至勁者卻是鳳毛磷角。故一搭手,軟硬僵者比比皆是,有的雖然也能贏人,但用的功夫與太極功夫並不相干。於是有人又是“沉思”,又是“悲哀”。之所以如此,其實正是人們過分注重了太極拳鬆柔的表象,反倒忽略了鬆柔的真意。

  何謂松?松是指修為的方法,是謂身心於規矩之中自然放鬆。何謂柔?柔是指修為的結果,是調整勁能在周身隱而不發、自然轉換。故不知規矩、不合規矩,松無異於軟。這種鬆,於健身也許無害,但於技擊則不會鬆出什麼究竟。何為規矩?形整也。如何求形整? “九要”也。即塌、提、扣、頂、裹、松、垂、縮、起鑽落翻分明。只有在“九要”的基礎上,通過自然放鬆的心理暗示,求以中和(使九要協調)方為至道。

須知放鬆有竅:外鬆肩膀,內松胸腹。鬆肩胯以調形整,松胸腹以生真氣。鬆肩胯要與豎頂相合,通過拳式漸使身體內各骨節間之竅節能自然鬆開。從而為習者能自然地運調形整打下基礎。松胸腹乃任脈之理,通過外形運作的動中求靜以調息,從而為習者產生內動和胎息創造條件,此為松之要義。而柔的本質是拳學進階之暗勁,其是整勁(剛勁)在體內的轉換機制。整勁來生,求柔則是奢求。倘若一個人尚不知整勁為何物,談何轉換?又能轉換出些什麼呢?柔是將整勁(剛勁)寓於體內隱而不發循環轉換於周身。故求柔需先知剛整,而欲知剛整,需先明形松意靜之法。由上知,形鬆有兩個要則,其一是九要這個規矩,其二是按照這個規矩通過松轉開合身體的主要竅節使機體達到形整的目的。意靜也有兩個要則,其一是心理上的恬淡寧靜,其二是胸腹要自然鬆開如涵一虛圓。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是充滿著道家哲理的武術,它不僅以技擊實用和健身強體的價值吸引著無數習練者,又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引起了人們對它的拳理拳法進行不斷的探討。太極拳自產生以來,始終把老子哲學中的“柔弱似水,以柔克剛”思想奉為經典。淮河流域是道家思想的發祥地,“太極”一說也出自《莊子》。蚌埠境內的古塗山氏國又是傳說古代大禹導淮的故鄉。本文試圖以大禹疏導百川的治水方略,對作為“水性拳”的太極拳拳理進一步加以闡釋,從而探求太極拳理的精義。

(一)
    
大禹治水開創了華夏業績,同時包括了寶貴的治水經驗。公元前2700年至2000年間,是自堯而至舜、禹進行治水的時代。史蹟記載了那個時代曾動員了全國的力量,以鯨及其兒子禹為代表的一批治水人物,經過了近一個世紀前赴後繼的全民族奮鬥,終於由禹治理成功,地平天成,九州攸同。從此,禹鑄九鼎,天下太平,功澤萬世,華夏稱之帝禹功最大。
    
今天我們所講的大禹治水的方略,實際上是鯀禹父子兩代治水共同形成的。據《山海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鯨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正是在其父鯨以堵的方法治水失敗後,受命於洪水四溢的危難之中,前赴後繼,開始治理水患的。大禹治水方略其主導思想是“疏川導滯”,被譽為千年來不可更改的治水原則,它所體現的哲學思想就是因勢利導。根據“水無有不下”的樸素認識,確立了以疏導為主的治水的方略。 “當斯之時,四讀未通,洪水為害,禹及決江疏河,通之四讀,致之海,大小相受,百川順流,各歸其所。然後人民得去高險,處平土。”從而使得“水山地中行,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這是禹鑑於他父親鯨用湮塞即防堵的方法的失敗,而改用了疏導的方法。同時也是禹隨著當時華夏對四周夷族征服,中原地理視野不斷擴大而對水的規律加深認識的結果。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諺語流傳在民間已相當古老了。以土掩水在一段時間內,人民還認為是治水的妙法,它反映了原始社會時期生活在小片土地上各自為政的氏族公社的人們,遇見像洪水這樣的大災難,無計可施,只有出此下策的真實情況。甚而幻想中的英雄人物如鯀、禹者所特的治水寶物也只能是能夠生長不已,堆積加多的息石息壤,除此之外,似乎便想不出更好的治水方法了。疏導——這個聰明而有效的治水方法被發現,恐怕是當歷史的車輪已經進人了階級社會。有了國家的組織,合諸小部族而為大國族,人門的地域視野擴展了,一方面知道水流東注,歸於大海這個真理,另一方面也確實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疏導河川使歸於大海因此,才發現所謂“應龍”的神龍,讓大禹拿它的尾巴劃地,在前面開路。 “應龍”尾巴指引的地方,禹開鑿的河川也就跟隨它走。故《楚辭·天問》於“洪泉極深,何以填之”的問語之下,又有“應尼何劃,河海何歷”的一問。大禹治水這個產生於文化發展低階段的治水神話,除了“應龍”之外,只有讓息石息壤在治水中顯示其重要的作用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摘要:太極拳是中國的瑰寶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不僅具有武術的基本功能——技擊功能,而且還具有相當高的健身修心養性的價值。它不但能夠鍛煉身體的各項機能,而且還是練習心意持久性的一種最佳途徑,也能改變人的氣質個性。同時它需要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並把簡單的語言,通過心意活動,把它轉化成複雜的身體的動作語言。但是這種語言的轉化,則必須要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可以這麼講,如果沒有師傅的傳教,你是不可能正直獲得太極拳的真諦,無法開啟太極之門。我本人蒙師傅錯愛,通過自身五年的努力,終於有所收穫。在此想與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們共同探討太極拳中的“隨”。太極拳的“隨”是我們學練之人最想得到的一種太極知人功夫,它貫穿於太極拳的推手中,從最基本的定步單推手到較高層次的太極散手,無處不在尤其是在與他人交手中更可以達到神乎其神的境界。可以這樣講,學練太極拳之人,如果悟不透這個“隨”,那麼他一輩子都無法達到“懂勁”階段。

 二、關鍵詞:楊式太極拳。太極定步單推手。動步單推手,太極四正手推手。朋、 履、擠、按。 “隨”。輕“靈”粘連綿。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日常常說,在練習推手時一定要練好聽勁,要學會聽勁,掌握聽勁,但是,我們在練習時如何練好聽勁,還需我們知道聽勁的運動規律和變化的原理,對於太極拳的聽勁,我們從交手的實質來看,聽勁就是了解和發現對方的攻防意圖,做到知己知彼,勝數有度。聽勁的運動規律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五個要素,一是相互之間的觸摸點(著力點),二是勁的大小。三是勁的剛柔變化。四是勁路的虛實轉化。五是勁的運動方向和路線。

在雙人推手中,我們利用沾、粘、連、隨的“四要點”。圍繞太極“八法”,其關鍵在於心靜、氣斂、鬆腰、沉胯、步穩,全身肌肉、關節放鬆,而不能帶有絲毫拙勁呆力。這樣才能通過逐步鍛煉,使全身感覺和反應日趨敏銳,達到微感即知的地步,從而把自己鍛煉成“你不動我不動,你若動我先動”的高靈敏人物。所謂聽勁就是鍛煉大腦的靈敏和身體上的自然反映。

有人曾這樣比喻過,推手比做戰爭,那麼“聽勁就是偵察”。偵察就必須與對方有所接觸。儘管強調偵察,但義只能足微沾對方皮膚的接觸,以了解對方的虛實,了解對方的勁路,了解對方勁的大小,同時又不能全力以赴,將自己完全暴露給對方。因此,必須用“沾”,而不允許用力過大,發生頂撞;也不要用力過小,凹扁而失去棚勁,給對方敞外戶,造成自已被動。我們一旦沾著對方,就是開始對其動態的偵察與了解,亦即開始聽勁。在聽勁過程中,又要做到,我知其人,而其人不知我也,在動察別人時不僅要做到不丟不頂,更要力求做到讓對方聽不到你的勁路,做到這些,就要做好一個“松”字。

粘和連意思基本上相同,粘要如膠一樣粘住對方,不即不離,防止對方突然襲擊,即所謂“粘”。對待對手的動作,要因對手所動而動,隨屈就伸. 首先把自己安排穩當,在八面支撐和八面轉換中,仔細體驗對方一舉一動,摸清對方動作意圖和規律,即所謂“連”。我們不僅要粘著對方同時還要根據對方的運動而運動,對方運動我運動,這叫“連”。通過連來判斷對方的勁路及其意圖。若能正確判斷和掌握對方運動規律、動作意圖,則對方任何破壞我平衡的動作,我都能及時調整,並採取正確的對策,即所謂“隨”。

沾、粘、連、隨都不能“丟”,也不能“抗”。 “丟”是離開對方,失去接觸,也就不能確切地了解對方的意圖,從而受到對方突然打擊的可能性,同時自己的動作也失去針對性,變成盲動。 “抗”是嚴重的頂撞。根本不去了解客觀實際情況,不知對方虛實變化,僅用大力頂抗拒敵,只能是蠻幹妄動。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初學太極拳者在練拳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即有幾天練起來感覺相當“順”,然而過幾天又感覺非常“不順”,四處不得勁。這裡所說的“順”,就是指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氣路順、架勢順、心情也順等,總歸就是有興趣,興致高,越練越想練,以致欲罷不能。遇到“不順”時,則心煩氣躁,甚至中途停下來再也不想繼續練下去。前幾年遇到“不順”時,我總是依靠恩師陳正雷或師兄們來幫助解決。現在走上了工作崗位,不可能一有問題就找老師找師兄,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我在平時的練功過程中總結出以下兩點,寫出來與拳友們共同切磋,也希望能對初練太極拳者有所幫助。

第一,從調整情緒入手,逐漸培養練拳時的心境。

有時練拳中的“不順”與自己的情緒有很大關係。在練拳中要拋開其他一切與之無關的東西,意守丹田,思想集中,去除雜念,心氣下降。陳鑫《陳氏太極圖說》雲:“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帶給你的煩心事在練拳之前必須完全置之腦後,把這段時間真正交給太極拳,任何事情不可侵犯,這樣練著練著靈感就會出現了。當然,要完成這個過程也絕非三五個月的事,必須持之以恆,刻苦習練。

第二,加強理論學習,從基本要領處找尋原因所在。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在太極拳界急論頗多,有說松練空練的,有說練緊不練鬆的,有人指名道姓談其他拳家沒有功夫的,也有說練來練去也練不好太極拳的。有爭論便有生機,是理論上的進步,是太極拳界的百花齊放,可喜!

真理越辯越明,爭論是很好的,可以活躍學術氣氛,拳家們這種作學問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但對老一輩先賢太極拳家不可不尊不敬。一個學派的歷史是由一代代拳家用實踐書寫成的,否定他們是否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武術史,我不敢苟同。太極拳是不是練來練去說不明、練不會?其實不是。我說說我練太極拳的體會。我原來練陳式太極拳,老師很好,教學認真負責,但限於理論水平,在拳的理論關竅處講得不明白。後來看到祝大彤老師在武術刊物上發表的太極拳的理論文章,立論清楚,讀來明明白白,後來又見到祝老師並有幸拜在他老人家門下學練吳式傳統太極拳。在祝師的指點下,我在太極拳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對太極拳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張方先生在2002年第12期《精武》上刊登了《說不清的太極拳》,我讀後覺得張先生對太極拳的歷史考證很讓我欽佩折服。但對張先生的一些說法,卻有不明白的地方,比如“打不了的太極拳”。張先生寫的文章中表明他是太極拳家王輝璞老前輩的弟子。據我聽說,20世紀70年代,王輝璞老先生在丹東教拳,由於丹東各派武術家眾多,而太極拳難以服眾,王輝璞老先生便將師兄王培生老先生請到丹東小住幾日。素以“誰讓我退半步,即是誰贏”的王培生老先生遍訪眾武術門派切磋較技,丹東的眾武術大家無不心服口服,從而為太極拳在丹東的傳播鋪平了道路。

王培生老先生使用的就是太極技擊,張方先生怎麼能說“打不了的太極拳”呢!素有“中華自古有武術,獨步當代第一人”之稱的王培生老先生仍健在,如要證實這件事的真偽,張先生可親自去向他老人家請教。太極拳不是說不清,而是遇明師難。名師易求,明師難遇,明師即指說得明白,教得明白。縱觀現代的太極拳師中,大多是教拳架、說拳經,拳架教完了,拳經講完了,你的功夫也教完了。這樣教拳是不行的,是誤人子弟。太極拳說到根本上就是“陰陽”。如何達到這個境界,途徑就是練“鬆柔”。不要小瞧了“鬆柔”這兩個字,真要練起來,卻難倒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當今太極拳大家們。太極拳的“鬆柔”就好比是數學上的“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你只有認識了這十個數字,才能去做數學題。而學太極拳,你只有認識了這十個數字,才能去做數學題。而學太極拳,你只有懂得了什麼是“松、軟”,也可以說是“懂勁”,才能練成太極拳。而現在又有幾個太極拳師自己明白了“陰陽”、“鬆柔”、“懂勁”?自己都不明白太極拳為何物,又怎麼能教會徒弟,真是苦了太極學子,誤了太極學子,也將我們傳統文化引入了歧途。

祝大彤師教拳,拳架嚴謹、角度明確、拳理清晰,式式要求嚴格,不允許徒弟糊弄。祝師講:“太極拳式式要走得開,不能橫走。”每次他行拳時,我們企圖用手攔住他運行中的手,但手與他的手一接觸,就如手扶棉絮,腳下沒有根基,用不上分毫力氣。祝師講:“太極拳是科學的,不光拳理科學,拳架更要科學,每個指頭、每個手勢都是科學的,好比蓋房子,間架結構要科學合理。”他讓人五指併攏,旁人用手輕輕一點,便站不住了,而隨後讓人大拇指張開,旁人再用手推,人便如腳下生根般穩固。這就是太極拳結構的科學性。祝大彤老師教拳重“聽勁”。平時,我們眾徒弟總圍在他身邊“摸勁”,鬆肩何“味”、鬆腰何“味”、松肘何“味”。聽夠了“勁”,回到家裡自己再去練。聽“勁”,聽“明白勁”,是學練太極拳的必修課。兩年中,我遇到很多太極名家,懷著向老前輩學習的心情,我向他們要求聽聽他們身上的“勁”時,他們都拒絕了,有的甚至不明白何為“聽勁” ,那麼我可以斷言:“這個人一輩子都別想明白太極拳!”我遇到一個中醫大學的學生,以前上大學時曾斷斷續續地學了四年傳統太極拳,但一直是練拳架,後來他找到了祝大彤老師,跟隨祝師學了半年,身上已經有了太極拳鬆柔之勁。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作為一種古老的養生文化流傳至今。 不知有多少人在習練和研究它。可是很多人並不明白學習太極拳的真正目的和怎樣才能得到更好的習練效果。 很多人是專為練拳而學拳。 其實學太極拳真正的目的應是。 學的是拳,練的是心;比劃的是招式,體會的是哲理。在學習太極拳法的同時,太極之道也開始深入人心。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講究渾圓一體,形於外而參於心。當今社會,紛繁複雜,然各種名利紛爭,究其根本,不在其人,而在其心。 《菜根譚》有說:心圓而安,天下自寬。又說,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也正是莊子所說的:“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太極拳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練拳的基本要求是:心懷中正,不偏不倚;“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王宗岳《太極拳論》。因此,太極看是練身、實是練心。  老師在教學中時時提醒學員們要做到“心靜神寧,平心靜氣”、“不丟不頂”,所謂“靜而生定、定而生慧”,若佛家中的“正、等、圓”,這將有助於練習者拋棄俗間雜念,修身養性,探尋太極先賢“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的灑脫,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陳氏家乘》)”,在太極拳的課堂裡,所有人都在感悟太極神韻中,變得倍感輕鬆融洽,體味到和諧的玄微之美。  

  上善若水,潤物無聲。太極精神已經如一絲甘泉滲入到每個習練太極拳人的心中,越來越多的人融入太極運動中。工作之餘,手分陰陽,修身養性,其樂融融。 “徹誌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我們相信,太極運動將以更快更好的形勢向前持續開展,具有恆久生命力的太極精神也將為我們思想帶來新的啟迪,和諧之風將吹遍全世界。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人身材沒有西方人那樣高大,因此打架一般就吃虧得多了。打架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力量,二是技術。力量很重要,有了力量,一般就容易無往而不勝了。技巧是另一事,是補足力量的一足的。力量不足,以巧取勝了。但如果既有力量,又有技術,那不就真能無堅不催了嗎?

國人是聰明的,為了對付以身材和力量取勝的“笨傢伙”們,想了很多辦法。太極拳,借力打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但太極拳,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完全借力打力,現在社會上所流行的太極拳,其實已經改良到幾乎沒有技擊功能的地步了。真正的太極拳,其中的發力是很厲害的。所謂練到真氣鼓盪,一羽不能加的地步,靠街面上流行的太極拳,靠競技體育中的規定套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形意拳,把力量集中於一處,就遠比塊頭大的人所運用的分散力量強上百倍了。郭雲深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對手。他就是練出了整體力量。武學思維的是很奇妙的,國人有武學思維,並且創造了完備的武學體系。比如說,拳打出去,要求如箭一般射出,這裡要有想像空間,不是僅書面的意思,而是要有一種加入想像的內容在裡面,要求體會。比如說,拳頭收回來,要求有一種被火燒的感覺。中華武學,講求意念加註,意氣合一,勁氣合一,這樣才能練出整體力量。在大成拳,其中的有一個意念方法,就是拳打出去,但意念卻是往回收。這個很奇妙,難以協調,但當能夠協調了,就發現其意味無窮。武學裡面無處不矛盾,在矛盾中追求一種和諧。通過矛盾來求得力量的統一,也就是說,通過各種矛盾的訓練,把自身的勁力走向集為一處,並且隨心所欲控製到身體任一部分。這樣練出的整體爆發力,是無窮的。因此,我們看到的某些表演事,你往某一位高功夫的武學者身上打一拳,就可以把打人者震得退後數尺。

武學的矛盾是內在的矛盾與外在的矛盾的統一。與人對手時,講求後發而先至。這句話從字面上來講​​,就是矛盾了。後發如何先至?原因於兩點,為什麼要後發?後發者可以看清先發者的運作方向,可以擊其漏洞。如何才能先至?唯有通過自身的矛盾訓練,把內在的力量練到渾圓境界,比別人快了,就可以先至了。

mom889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